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毒麦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麦又名黑麦子、迷糊、小尾巴麦子,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 一、分类学地位与危害 毒麦属禾本科,早熟禾系、大麦族、黑麦草属。本属全世界约有10种,我国已发现4种,并且均由国外传入。 麦田发生毒麦后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更严重的是:毒麦籽粒种皮之下含有一种毒麦碱(捷姆体—C_7H_(12)N_2O),能麻痹中枢神经,因而有毒,人、畜及家禽吃了都会中毒。据资料介绍,人吃了含4%毒麦的面粉,会引起头晕、昏迷、……  相似文献   

2.
毒麦是麦类作物田的一种有毒恶性杂草,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毒麦的生活力很强,种子在土内10cm深处仍能发芽出土,室内贮藏2年仍有萌发力,繁殖力比小麦强2~3倍。传播途径为籽粒传播,  相似文献   

3.
毒麦是禾本科黑麦属的一种恶性杂草,生在小麦田中,对小麦生长不利,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毒麦种子内含有麻醉性的“毒麦碱” (C_7H_(12)N_2O_2),可引起人畜中毒。人吃了混有毒麦的面粉制品,会引起急性中毒,轻则头昏跟花,恶心呕吐,腹疼腹泻;重则中枢神经麻痹,造成生命危险。家畜、家禽吃了毒麦也会中毒。 毒麦与小麦的主要区别 毒麦的性状与小麦有些相像,不易别鑑;但是  相似文献   

4.
毒麦及其近似种籽实内部菌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探讨毒麦属的毒麦与其变种长芒毒麦、田毒麦及其近似种细穗毒麦、多花黑麦草、黑麦草、波斯黑麦草、瑞士黑麦草等8个种籽实中是否含有引起人畜中毒的、与毒麦相类似的有毒菌丝及其菌丝的形态结构等,结果表明,毒麦、长芒毒麦、田毒麦、细穗毒麦、黑麦草和多花黑麦草的籽实内均存在菌丝。  相似文献   

5.
多年生黑麦草是世界温带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早熟禾科(Poaceae)黑麦草属(Lolium)植物,约10种,包括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饲草和草场禾草及一些有毒杂草(如毒麦〔L.temulentum〕)。高约0.31公尺(13呎),叶坚韧、深绿色。小穗长在「之」字形花轴上。多年生黑麦草(L.perenne)和意大利黑麦草(L.multiflorum)萌芽早,为牧场和草地所收草籽中的重要成分。毒麦常为有毒真菌侵染,其种子还含有麻醉性有毒成分,二者对于草场动物十分危险。黑麦草为禾本科黑麦草属,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危险性真菌病害,是典型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该病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玉米、早稻、燕麦等农作物,以及毒麦、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危害大,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将其列为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过去,小麦全蚀病四川省从未发生、发现,自2014年5月上旬,在阆中首次发生、发现。南充市农牧业局接到阆中情况汇报后,立即安排市植保植检站专家赴阆中现场调研和诊断,并  相似文献   

7.
通过栽培试验观察发现,毒麦籽粒随小麦收获后,需经过30 d左右的后熟休眠期才可发芽;水稻后作栽培可使遗留在土壤中的毒麦种籽因浸泡而死亡;毒麦种籽出苗比小麦迟5~7 d,但出苗比小麦整齐,且分蘖早于小麦。毒麦主要靠小麦种子调运传播,稻麦轮作倒茬、小麦播前深耕和秋季苗期化除、收获期田间拔除、调运检疫检验检查等措施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控制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全蚀病因危害严重,已被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补充检疫对象。该病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黑麦、燕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和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小麦全蚀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852年南澳大利亚农民首次发现,1870年被命名为小麦全蚀病。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近年来正向长江流域麦区蔓延。2014年4月,在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小垭子社  相似文献   

9.
采集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样品并分析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对比小麦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可知,前套地区小麦各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含量均小于国家小麦标准,为绿色食品;后套地区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前套地区有害元素Cd、Hg在小麦中较为富集,但其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后套地区小麦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Se、K,长期食用后套小麦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采集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样品并分析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对比小麦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可知,前套地区小麦各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含量均小于国家小麦标准,为绿色食品;后套地区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前套地区小麦有害元素Cd、Hg较为富集,但其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后套地区小麦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Se、K,长期食用后套小麦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采集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样品并分析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对比小麦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可知,前套地区小麦各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含量均小于国家小麦标准,为绿色食品;后套地区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前套地区有害元素Cd、Hg在小麦中较为富集,但其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后套地区小麦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Se、K,长期食用后套小麦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正>1症状识别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使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腐烂,形成典型"黑脚"症状,极易从土中拔出;麦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成片出现"枯白穗"。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受气候、生态、种植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小麦病虫害发生严重。如: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等。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小麦根腐病1.1为害症状: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  相似文献   

14.
凤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更好地掌握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时选用高效对路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并介绍了带毒麦粒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毒麦俗称“野麦”,是一种恶性杂草。它含有毒麦碱,能麻痹动物的中枢神经,人吃了含4%毒麦的面粉,会出现头晕、呕吐、痉挛等症状。毒麦植株的特点是:幼苗茎部紫红色,以后变绿色。成株茎秆光滑坚硬不易倒伏,叶片窄而薄,叶背光滑,叶面粗糙,叶脉明显。穗形扁而狭长,  相似文献   

16.
沧州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沧州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逐年增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已快速上升为沧州地区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给小麦的产量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进行研究探讨,旨在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7.
<正>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今年4、5月份沿淮地区持续阴雨引起小麦赤霉病在该地区近几年来的一次大流行,一般减产2~3成,重者5成,严重影响了午季小麦丰产丰收。 一、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以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其中又以穗腐危害最重。穗腐主要发生在灌  相似文献   

18.
<正> 小麦黄矮病是由麦蚜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几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麦蚜危害的加重,小麦黄矮病也逐趋流行.据我县近年观察,其传毒蚜虫,一是来源于自生麦苗和禾本科杂草或秋作物上的带毒蚜虫,迁回麦田危害传毒;一是随着季风远距离迁飞来的带毒蚜虫,定居麦田危害传毒,是该病的初次侵染源.初次发病时间在3月上旬,以后随着带毒麦蚜的扩散危害,再次侵染.  相似文献   

19.
张景莲 《河南农业》2006,(11):28-29
小麦腥黑穗病俗称“黑疸”、“腥乌麦”等。是国内重要的检疫对象。属危险性病虫草害。近年来。部分地区有逐年加重之势。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传播快、危害重的毁灭性病害。主要破坏小麦穗部。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小麦发病后不仅造成减产或绝收.而且病粒内含有带腥臭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破裂后散发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小麦腥黑穗病。由于。三甲胺。是有毒物质。人畜食用后,将会引起中毒。所以。小麦腥黑穗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采用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了13个安康市园林绿地作为调查地点,对这些园林绿地有毒树种的种类、有毒程度、有毒部位、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选定的13个安康市园林绿地有毒树种其种类为15科20属20种;有毒程度主要以小毒为主,共有15种,剧毒1种,大毒2种,中毒2种;毒性来源为叶片有毒8种、种子有毒9种、茎有毒7种,全株有毒2种;贴梗海棠应用最为广泛,其常用系数23.24%,其次是银杏,其常用系数18.68%。根据调查情况对安康市园林绿化中有毒树种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充分了解有毒树种,采取合理配置方式;设置障碍物、警示性的挂牌;有毒植物药用价值的利用及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