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通过人工控制手段,促使红色斑点叉尾鮰与黑色斑点叉尾鮰自行配对、产卵、收集受精卵集中孵化,获得浅黑色的鱼苗;要获得稳定的红鮰鱼苗,必须采取红色斑点叉尾鮰自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淑贤 《齐鲁渔业》2003,20(6):30-30
斑点叉尾鮰具有肉质细嫩、生长快、个体大、易饲养、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原是肉食性鱼,经驯化为杂食性鱼类。为推广新品种养殖,提高优质鱼产量,我们水产站2002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并试养成功。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一.池塘与放养 1.池塘条件 选择1亩养鱼池,池塘水深保证1.2米,进排水方便,淤泥20厘米,水源为井水、自来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89年开始进行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试验研究,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和云斑鮰Ictalurus nebulosus都是1984年从美国引进的,前者又称沟鲶,英文名是Channel catfish,后者又称褐首鲶,英文名是brown bullheact这二种鱼是北美重要的商品性养殖鱼类,我国目前正在推广养殖。由于它们的繁殖习性与青、草、鲢、鳙等鲤科鱼类不同,因此,人工繁殖的技术设备也有其自己的特点。本文着重介绍孵化槽、环道和产卵桶三种设备。  相似文献   

5.
斑点叉尾鮰(Ictaluras punctotus,台湾称淡水鲶)是美国主要的池塘养殖鱼类。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均从美国引进试养,获得良好效果。美国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不仅对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繁殖、养殖技术、鱼病防治和鱼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对叉尾鮰的营养生理、消化吸收、饲料配方和颗粒饲料制造等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可利康对斑点叉尾鮰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利康”是北京桑普生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合胆汁酸产品。在饲料中添加“可利康”,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前不久,在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进行了“可利康”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影响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初始体重约4.5 g)的最适投喂频率。试验饲料为自制配合饲料,粗蛋白38%,总能19.0 kJ/g。设计了1~5次/d(M1-M5)5种投喂频率。结果表明:M2、M3、M4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M1和M5组(P<0.05),其中M4组最大。M3、M4、M5组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M1组(P<0.05),其中M3组最大。M2、M3、M4、M5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M1组(P<0.05),M3和M4组的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M1和M2组(P<0.05)。M3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M1和M2组(P<0.05),M2、M3、M4和M5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含量均显著高于M1组(P<0.05)。因此,本研究建议,斑点叉尾鮰幼鱼养殖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8.
江林源 《水利渔业》2006,26(3):48-49
从池塘养殖的成鱼中选择亲鱼,培育至3龄以上,自然受精、人工孵化。4月上旬获第1批受精卵,经4d室内孵化。出苗36万尾,培育至7~8cm 32.4万尾,成活率达90%。比湖北地区产苗时间提前1个多月。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敏  汪开毓  张宇  孙挺 《水产学报》2009,33(2):288-294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鮰,平均体重(5.20±0.15)g,随机分成4个处理(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000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d。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到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478.00±62.01 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鮰胃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 P<0.05)。当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为100IU/kg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 U•min-1 •mg-1,196.52±17.28 U•min-1 •mg-1,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和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0IU/kg组(P<0.05)。由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消化酶活性,促进此鱼生长,且其适宜添加量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10.
刘玉林  王敏  王卫民 《水利渔业》2006,26(6):84-85,96
综述了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论述了影响疾病爆发的因子、诊断、治疗、控制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不同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斑点叉尾生长与品质等的影响,试验设计以豆粕调节蛋白含量,混合油脂(鱼油∶豆油=1∶1)调节脂肪含量,并以α-淀粉和次粉为填充物,共配制3个蛋白(P)水平(28%,32%,36%),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L)水平(5.0%,7.5%,10.0%),共9种饲料,分别为P28L10,P32L10,P36L10,P28L7.5,P32L7.5,P36L7.5,P28L5,P32L5和P36L5,每组4重复,每重复80尾鱼[(1.5±0.02)g]。饲养60d后,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采集肌肉等组织样本,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脂肪比对斑点叉尾幼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P36L7.5组增重率(WGR)、饲料效率(FCR)最高,与P36L10和P32L7.5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P36L10组试验鱼肥满度(CF)最高,与P32L7.5和P36L7.5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体内脏比(VBR)、腹脂率(MSI)随脂肪水平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试验各组肌肉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  相似文献   

12.
实验探讨了富硒酵母对斑点叉尾鮰肝脏的毒性作用及蛋白质组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56 d后正常组和有机硒组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硒含量均值为0.15和0.81 mg/kg。H.E染色显示有机硒组肝细胞有明显的疏松化,部分发生脂肪变。通过二维凝胶电泳结合ImageMaster软件分析,鉴定出8个表达差异蛋白质点,其中3个在有机硒组表达上调,5个在有机硒组特异表达,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鉴定,这些蛋白质分别是伴侣蛋白TCP1-亚基8、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4SNcTudor蛋白、腺苷激酶、酮糖移转酶、丙氨酰-tRNA合成酶。富硒酵母饲料对斑点叉尾鮰肝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有机硒调控4SNc-Tudor蛋白,通过信号传导通道加强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特性,随机选取传统池塘(TP)、高密度循环水系统(HD-RAS)和水泥池塘(CP)养殖模式下的鲜活斑点叉尾鮰,测定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和质构特性。结果显示,TP和HD-RAS的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CP;CP的肝体比(2.35%±0.22%)显著高于TP和HD-RAS;与TP相比,HD-RAS和CP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低,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更高;HD-RAS肌肉的亮度值(L*)(58.18±3.56)、红度值(a*)(6.05±1.08)最高,CP最低,分别为48.15±6.04和4.81±0.84;传统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熟肉率最低,离心损失、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最高,HD-RAS和CP之间差异不显著;HD-RAS和CP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著高于TP,但3处理组间的内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水泥池塘养殖模式易造成斑点叉尾鮰生长减慢,而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在该养殖模式下肌肉具有更高的持水力、质构特性,同时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瑶  曾令兵  徐进  周勇  肖艺 《水产学报》2013,37(1):117-124
为研究斑点叉尾(鱼回)呼肠孤病毒(CCRV)诱导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细胞(CCK)发生凋亡的机理,以CCRV感染的CCK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DNA片段化检测、TUNEL反应、亚G1期细胞检测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等方法进行实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组织细胞后,细胞变圆、皱缩,随后细胞脱落,细胞单层呈网状,感染72 h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感染48 h后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的染色质固缩、核边缘化或破裂,可观察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增加;DNA片段化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细胞12 h后细胞基因组DNA出现片段化,随后逐渐增强,72 h达到最高;TUNEL反应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细胞72 h后细胞基因组DNA断裂,有大量游离3’末端自由羟基(-OH)存在.亚G1期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48 h后,约53.44%细胞处于亚G1期;利用JC-1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感染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病毒感染细胞24 h后线粒体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膜电位变化显著.紫外线灭活与热灭活的斑点叉尾(鱼回)呼肠孤病毒不能诱导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细胞发生凋亡,表明细胞凋亡依赖于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5.
吕昊  叶元土  易皓明  孙飞  石瑶瑶  吕斌  周伟  蒋蓉 《水产学报》2021,45(11):1871-1885
为研究饲料中海带酶解提取物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肝脏转录组表达的影响,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 g/kg (S,对照组)、0.3 g/kg (KP3)、0.5 g/kg (KP5)、1.0 g/kg (KP10)、1.5 g/kg (KP15)、2.0 g/kg(KP20)的海带酶解提取物,以初始体质量为(51.18±1.14) g的斑点叉尾鮰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60 d。结果显示:① 与对照组(S)相比,饲料添加海带酶解提取物对斑点叉尾鮰的存活率(SR)没有显著影响,特定生长率(SGR)提高了1.20%~5.39%,饲料系数(FCR)降低了−0.83%~9.09%;分别以SGR和FCR为目标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海带酶解提取物在饲料中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98和0.96 g/kg;KP10~KP20组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显著降低,KP10组肝体比(HSI)显著降低;各组全鱼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② KP3组肠道皱襞高度,KP5组肠道皱襞高度、宽度、肌层厚度,KP10组的皱襞宽度均显著高于S组。③选取S组与KP10组鱼肝脏提取总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数有81个,显著上调的有199个;GO功能分类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DEGs)被注释到DNA转录、金属离子结合、膜及膜组成成分等条目上;KEGG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到细胞增殖与分化、激素调控、脂类代谢、糖类代谢以及生长因子代谢等相关的12个显著差异代谢通路。研究表明,日粮添加海带酶解提取物可以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加强肝脏的糖脂代谢能力,适宜添加量为0.96~0.98 g/kg。  相似文献   

16.
A 10 week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effects of feeding rate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and body composition of the tropical bagrid catfish,Mystus nemurus. Catfish fingerlings with anaverage initial body weight of 12 g were fed apractical diet (36.2% protein, 16.5 kJ/g diet) atrates of 1, 2, 2.5, 3, 3.5, 4 or 5% of their bodyweight (BW) per day in two equal meals. Watertemperature was approximately 29 °C throughoutthe experiment. Percent weight gain increased almost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feeding rates up to 2.5%BW/day beyond which no significant (P > 0.05)improvement in weight gain was observed. The specificgrowth rate of catfish fed rations of 1% BW/day was0.72%/day and thi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anaverage of 1.39%/day for catfish fed 2.5% BW/day andbeyond. Feed utilization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P > 0.05) between fish fed 1.0 to 2.5%BW/day but decreased when rations were increased to3.0% BW/day and above. Feed efficiency ratio was0.79 for catfish fed 1.0% BW/day compared to a ratioof 0.27 for fish fed at 5% BW/day. Catfish fed 1.0%BW/day had the lowest condition factor, hepato- andviscerosomatic indices, but the highest carcass tobody weight ratio. These fish also had lowerproportions of whole body dry matter, lipid andprotein, carcass dry matter and lipid, and visceraldry matter and lipid than fish in other groups. There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ither conditionindices or relative body composition of fish fedrations of 2.0 to 5.0% BW/day. Based on the growth,feed efficiency and body composition data obtained, afeeding rate of 2.5% BW per day is recommended forM. nemurus fingerlings raised at 29 °C.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评估了(Ictalurus punctatus)主产区4种商品颗粒饲料(分别记为S1、S2、S3和S4,其中S4为膨化饲料,其他均为颗粒饲料)和自行设计的颗粒饲料(记为S5)对试验阶段生长性能、体色变异、肝胰脏组织结构及形态指标的影响。7周的饲喂试验结果显示:饲料蛋白含量为38%的S4膨化饲料可明显的提高养殖鱼的体重,平均增重率为262.6%,但存活率较低,仅为72.3%;而喂养S5饲料组的增重率为168.89%,且存活率为92.4%,高于其他饲料组。养殖结束后,不同试验组的肥满度、脏体比有所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投喂S2饲料组养殖鱼体体色发白比较明显,体色异常比例高达91%;S4饲料组养殖后体色发白也比较明显,体色异常比例为72.3%;对背部黑色素扫描研究进一步证实饲喂S2饲料和S4饲料的黑色素细胞发生了变化,黑色素细胞边缘变得模糊,而自配S5饲料的黑色素细胞树突状分支较多;饲喂S4饲料组的背部斑点比例为12.15%,而S2饲料组的背部斑点比例为26.38%,自配S5饲料组的背部斑点比例为35.69%,S4饲料组的斑点比例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斑点叉尾(鮰)免疫应激状态下血浆抗氧化酶和免疫指标的变化,并研究甘草次酸对斑点叉尾(鮰)免疫应激的调控机制,实验设计两组,每组6个重复:1)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2)GA组,饲喂含0.15 g/kg甘草次酸饲料,养殖8周后,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分别在注射后0、3、6、12、24、48 h采集血液和肝脏组织,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分离血浆后检测血浆皮质醇、溶菌酶、ACH50、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肝脏匀浆液检测SOD、MDA和CAT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在腹腔注射LPS后,血浆溶菌酶、皮质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CH50、SOD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白细胞计数、血浆CAT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饲料中添加0.15 g/kg甘草次酸显著抑制了各指标变化,缩短了由LPS诱导产生各指标变化的恢复时间.研究表明,腹腔注射LPS使斑点叉尾(鮰)产生免疫应激,并在注射后6~12h达到顶峰;饲料中添加0.15 g/kg甘草次酸可以有效抑制由LPS诱导的免疫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水温(18 ± 1) ℃和(28 ± 1) ℃下,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以20 mg/kg鱼体重连续口灌斑点叉尾鮰5 d,于停药后第1、3、5、7、9、12、15、24、30、40 天分别将斑点叉尾鮰处死后取肌肉(加皮)、肝脏、肾脏3种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鮰组织中强力霉素。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消除速度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高水温时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消除快,表明水温对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物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强力霉素残留的消除速度随水温降低而减慢;与其他组织相比,强力霉素在肝脏中的消除最慢。因此,若将肝脏作为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残留的靶组织计算休药期,在(18 ± 1) ℃和(28 ± 1) ℃时,按欧盟和中国规定的动物组织中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最高残留限量300 μg/kg计算,从食品安全角度来分析,建议休药期分别为55 d和30 d。若按强力霉素在可食组织肌肉(加皮)中最高残留限量300 μg/kg计算休药期,建议休药期分别为22 d和19 d。本研究旨为不同水温条件下制定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匙吻鲟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配制了5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5.44%、37.20%、39.19%、42.05%和45.30%)的等脂饲料,将初始体质量为(158.00±0.29) g的匙吻鲟在室外养殖系统中进行56d的饲养。结果显示:①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39.19%、42.05%组的WGR和SGR显著高于35.44%、45.30%组;45.30%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以WGR和SGR为参考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匙吻鲟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要求分别为40.67%和40.84%。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实验鱼体成分没有显著性变化。③39.19%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45.30%组脂肪表观消化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39.19%组和42.05%组;42.05%组肠蛋白酶活性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42.05%组肝脏淀粉酶活性略高于其他组;肝脏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趋势。④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匙吻鲟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39.19%、42.05%组实验鱼的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其余各组;37.20%、39.19%组的球蛋白(GLOB)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35.44%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总蛋白(TP)含量39.19%、42.05%和45.30%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9.19%以上时,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低蛋白质水平组;除37.20%组,其余各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含量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匙吻鲟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