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灌浆过程中小穗轴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稻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小穗轴结构变化,用TTC染色法鉴定了小穗轴与颖果中脱氢酶的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开花后小穗轴中厚壁细胞内的质体积累淀粉,随胚乳中淀粉的积累,质体中淀粉消失,另外厚壁细胞的次生壁随开花后天数的增加不断地增厚。而未灌浆的空粒,开花后厚壁细胞不积累淀粉,次生壁也不增厚。(2)小穗轴中央维管束的活性与灌浆速率有关,活性高时灌浆速率快,小穗轴-黄化,灌浆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定芽诱导及人工种子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含有2,4—D2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水稻成熟胚,产生愈伤组织。继而,在BA2mg/L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以不定芽为包理物,制备人工种子、在1/2MSO培养基上发芽,转株率为89.1%,萌发幼苗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3.
6—BA及MET对水稻实生苗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研究不同浓度6-卞氨基嘌呤与多效唑对水稻实生苗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6-BA可明显促进不定芽的形成;(2)单独使用MET不能诱导不定芽的形成,但与6-BA配合使用可明显提高水稻不定芽的诱导率,这种促进作用对于粳稻尤为明显;(3)籼。粳稻对激素的反应不同。籼稻对激素较为敏感,低浓度的6-BA与MET配合即能诱导实生苗产生不定芽,而粳稻则对激素比较钝感,需要较高浓度的6-BA与MET配 相似文献
4.
水稻灌浆过程中小穗轴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稻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小穗轴的结构变化,用TTC染色法鉴定了小穗轴与颖果中脱氢酶的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开花后小穗轴中厚壁细胞内的质体积累淀粉,其后随胚乳中淀粉的积累,质体中淀粉消失,另外厚壁细胞的次生壁随开花后天数的增加不断地增厚。而未灌浆的空粒,开花后厚壁细胞不积累淀粉,次生壁也不增厚。(2)小穗轴中央维管束的活性与灌浆速率有关,活性高时灌浆速率快。小穗轴一黄化,灌浆就趋向停止。(3)灌浆物质进入颖果的途径是:小穗轴中央维管束→子房背部维管束→珠心突起→珠心层质外体→胚乳。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不同浓度6-卞氨基嘌呤(6-BA)与多效唑(MET)对水稻实生苗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6-BA可明显促进不定芽的形成;(2)单独使用MET不能诱导不定芽的形成,但与6-BA配合使用可明显提高水稻不定芽的诱导率,这种促进作用对于粳稻尤为明显;(3)籼、粳稻对激素的反应不同。籼稻对激素较为敏感,较低浓度的6-BA与MET配合使用即能诱导实生苗产生不定芽,而粳稻则对激素比较钝感,需要较高浓度的6-BA与MrL配合使用才能诱导产生不定芽;(4)6-BA与MET配合使用同样能诱导籼、粳稻杂种F_2实生苗高频率地产生不定芽 相似文献
6.
无主叶脉、无雌性器官突变体的初步观察(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PRELIMINARYSTUDYONTHEMUIANTSWITHOUTMAINVEINSANDPRMALEORGANSOFRICEZhouKaidaWangXudonYanZhibingJinLiang(RiceReeearckInstitute,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wenjiang,Sichuan,China611130)1993年夏季,山选自留255的双胜由中,发现1个异型双胚苗,它的一菌正常发育,另一故无主叶脉,叶片严重披垂《图1).其小树较柔软,内颖比外颖长,闭合不严烟2).解剖观察发现,其颖花中无子房,却有8个饱满花药《困3).可细分为3组,每组有2一3个花药和一个变态小百八《图名),其花粉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CPPU在北海道特产小果树HASKAOP组织培养中的应用效果,就CPPU单独使用及其与6-BA组合后对小果树节间不定芽的分化诱导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添加CPPU的最佳诱导浓度为0.2mgm/L,6-BA 0.5mgm/L和CPPU 0.5mgm/L配比组合是北海道特产小果树HASKAOP节间分化不定芽的最佳组合,并且CPPU的作用强于6-BA.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甘蓝小孢子胚状体诱导不定芽的适宜生根转接高度及添加烯效唑对再生植株生长的影响,寻找胚状体芽生根和再生植株生长发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奠定基础。【方法】以"绿球66"甘蓝游离小孢子为材料,诱导分化出不定芽,根据芽高度不同分为≥1.0~<2.0cm(小芽)和≥2.0~<3.5cm(大芽)2组,分别转接到MS+NAA 0.2mg/L+烯效唑(0(对照),0.01,0.05,0.1mg/L)+Suc30g/L+Agar 7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培养再生植株,观测再生植株的生长情况,筛选不定芽适宜转接高度和烯效唑最佳质量浓度。【结果】甘蓝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生成不定芽高度≥1.0~<3.5cm时转接生根,不仅能促进胚状体丛生芽中小芽继续生长,而且有利于增加当代小孢子再生植株数量。对照甘蓝小孢子再生植株根系根瘦弱细长、数量少、韧性较差;添加0.01和0.05mg/L烯效唑后,再生植株根短粗、数量多、韧性强、健壮,且以0.05mg/L烯效唑处理的再生植株生长最好。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01和0.05mg/L烯效唑后,小芽再生植株移栽到营养钵和定植到田间的成活率分别为90.7%,98.8%和89.7%,97.6%,大芽再生植株则分别为91.0%,100.0%和94.4%,97.7%。【结论】甘蓝小孢子在MS+NAA 0.2mg/L+烯效唑0.05mg/L+Suc 30g/L+Agar 7g/L培养基中生根再生的植株,其移栽到营养钵和田间的成活率均超过了97.6%。 相似文献
10.
魔芋不定芽的低温保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取花魔芋(AmorphophallusKonjacK.Koch)长1.5cm的不定芽在附加1mg/L6-BA和0.05~0.1mg/LNAA的MS-NH^+4培养基上,4℃黑暗保存180天后,存活达100%,不定芽在低温保存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培养基添加甘露醇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幅度变小,而可溶性糖含量进一步增加,保存后的花魔芋不定芽能快速恢复生长,甘露醇有利于芽的低温 相似文献
11.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稻小穗轴的维管结构及其在开闭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1)水稻小穗轴是由表皮、皮层厚壁细胞和维管束系统组成。来自小枝梗的1条大维管束和数条小维管束合并后进入小穗轴,向四周分散,韧皮部朝外,木质部在内,并分段结合,先后分枝出通外颖5条,通内颖3条,通浆片4条,通花丝6条,通雌蕊3条等维管束。通向内外颖的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中薄壁细胞大量低,而通向浆片和雌雄总的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相互嵌合,继管束中薄壁细胞含量高。(2)通雌雄蕊的维管束的筛管不仅在端壁上有筛扎,而且在侧壁上也有筛孔,筛孔中充满了胼胝质,筛管中富含只有蛋白质结晶体的P-质体,筛管周围的薄壁细胞中的线粒体密度很高,并含有许多小液泡。(3)小穗轴中有两类厚壁细胞,一类是皮层厚壁细胞,形似花生状;另一类分布在维管束间和维管束周围,两类厚壁细胞部有较多的纹孔,纹几中充满胞间连丝,厚壁细胞间隙较大,能进行共质体和质外体的运输。厚壁细胞中含有只有片层结构、能进行淀粉代谢的质体。开颖前,质体中通常见不到淀粉粒,闭颖后,质体中大量合成和积累淀粉。(4)开颖后浆片、花丝和柱头细胞发生自溶,分解物通过导管进入小穗轴,在开花后1 相似文献
12.
以紫茉莉的带节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休培养实验,建立了比较高效的紫茉莉离体再生体系.分析了盐胁迫对紫茉莉不定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mol/L NaCl严重抑制了紫茉莉不定芽的生根,故此浓度可作为耐盐突变体的筛选浓度.分析了EMS诱变对紫茉莉不定芽生长的影响,发现经0.8%EMS处理6 h或0.6%EMS处理7 h... 相似文献
13.
14.
蝴蝶兰不定芽的组培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导蝴蝶兰豹斑花花梗腋芽萌发出无菌不定芽,以不定芽为外植体,建立蝴蝶兰无菌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在花宝1号3.0 g/L+ BA 3.0 mg/L+ NAA 0.3 mg/L+蔗糖20 g/L的培养基中,腋芽萌发效果很好.采用L16(44)正交设计探讨基本培养基、BA、NAA、蔗糖4个因素对蝴蝶兰不定芽增殖的影响,得出BA是影响增殖系数的主要因子,NAA、基本培养基次之,蔗糖最弱.MS +BA 8.0 mg/L +NAA 0.8 mg/L+蔗糖20 g/L对不定芽增殖有良好的效果,增殖系数能够达到2.83.诱导蝴蝶兰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1号3.5 g/L +MET 0.4 mg/L +NAA 0.5 mg/L+蔗糖20 g/L.移栽基质以水苔最好,成活率达93.18%. 相似文献
15.
罗汉果叶片培养及其不定芽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罗汉果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培养方式、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并对不定芽的形成进行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以改良MS较为适宜,在附加6-BA1.0mg/L+NAA0.5mg/L+2,4-D0.5mg/L的固体培养基中,平均每块愈伤组织再生芽高达5.6个。叶片正面接触培养基的培养方式芽分化率达到90.3%。芽苗在1/2MS+NAA0.2mg/L+IBA0.5mg/L+蔗糖20∥L的固体培养基中诱发生根效果最好。硝酸银对不定芽分化具明显效果,分化率达到86.7%。细胞学观察发现,不定芽起源于叶片紧密愈伤组织表层。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观察盐胁迫对水稻OsSPL10突变形成的苗期耐盐突变体sst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究突变体sst在芽期是否具有耐盐优势,以期为水稻耐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籼稻品种R401的野生型和突变体sst进行盐胁迫下的发芽试验,统计发芽势和发芽率,并比较种子萌发后芽苗期的生长状况(根长、根数、地上部长和苗鲜重)。[结果]OsSPL10突变降低了非胁迫条件下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增强了芽苗期水稻侧根对盐胁迫的敏感度。盐胁迫对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各项指标均有抑制作用,且突变体sst在生长初期比野生型对盐胁迫更敏感,突变体耐盐性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提高。[结论]水稻苗期耐盐突变体sst的苗期耐盐性与芽期没有相关性,在水稻耐盐性分子机理研究和耐盐育种实践中应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