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油菜遗传标记杂种是油菜的杂交组合(杂种F1)中含有一个或多个性状(基因)的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表达)的杂种。遗传标记与遗传标记性状及遗传标记杂种,它们是各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是最有效的、方便经济的两个育种方法。在广义、侠义、显性及隐性4种遗传标记杂种中,最有利用价值和意义的是狭义(显性)遗传标记杂种。遗传标记杂种标记性状的利用形式为连锁和附加系,油菜遗传标记杂种标记性状最佳表达  相似文献   

2.
对已发现的十余种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表明其应用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生产上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多数研究 只是停留在试验田。建议将新优良形态标记性状的创造和加强已有形态标记性状利用这两方面作为 将来形态标记性状研究重点内容;并探讨了形态标记性状应用于不去雄直接生产油菜杂交种,机械 化制种以及作为观赏油菜栽培等新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近几年来应用较广泛的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了简要介绍。概述了其在油菜遗传多样性评估、种质资源评价、遗传图谱构建、品种保护与纯度鉴定、油菜转基因育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技术和传统育种结合可在育种早期对植株进行基因型鉴定,从而快速有效地进行育种选择,具有不受环境影响、不干扰植株正常生长发育的优点,可大大缩短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介绍了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从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及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等4方面综述了常用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其在油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对分子标记技术与基因组、比较基因组研究结合在甘蓝型油菜基因图位克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SCOT标记在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以8份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对130个SCOT引物进行筛选。综合考虑多态性的大小,条带的清晰度,筛选出40个SCOT引物作为核心引物,对43份在田间接种鉴定表现抗菌核病的油菜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SCOT标记共检测到372个位点,每个引物可以检测到5~1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值(PIC)介于0.25~0.99,平均值为0.65。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60~0.88之间。遗传相似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结论】SCOT标记可以用于油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除用来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食用油外,油菜还可以作饲料、绿肥、生物柴油等多功能用途。近年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大幅度地提高了油菜选育效率,加快了油菜产业的育种进程,使得我国油菜育种进入高速稳步发展的状态,对油菜高产、抗逆及高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为主要内容,比较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传统育种的优缺点,介绍了常见的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分别从油菜产量、品质、抗逆育种、适宜生育期、适应机械化收割、油菜观花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品种选育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给油菜育种提供的便利,同时分析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方面的局限性,展望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上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为后续我国油菜高效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陕西省汉中地区主要推广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了解其遗传背景,明确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油菜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对有多态性的SRAP标记和17对SSR标记,PCR扩增采用复性变温法,对34份陕西省汉中地区主要推广的油菜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种不同的复性温度都取得了好的扩增条带,SRAP标记共检测到14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6个等位变异,每个SRAP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190.74之间,平均值为0.48。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560.74之间,平均值为0.48。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560.94之间。SSR标记共检测到9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6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120.94之间。SSR标记共检测到9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6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120.74之间,平均值为0.40,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620.74之间,平均值为0.40,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620.91之间。【结论】SRAP标记的遗传多态性比SSR标记高,SRAP标记聚类更接近系谱分析。陕西省汉中地区主要推广的油菜品种遗传相似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选择硫苷性状差异大,而其他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相近的油菜品系967H和967L为亲本,用RAPD引物对亲本、F1、F2植株进行分子标记,寻找与硫苷性状相连锁的标记.结果表明,从482个RAPD引物筛选出6个在2个亲本之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从这6个引物中筛选出1个在高硫苷基因池和低硫苷基因池之间有稳定差异的引物S268,用S268对F2群体单株进行检验,群体单株只显示3种带型标记,与低硫苷性状连锁的标记S268对低硫苷性状的贡献率为29.51%.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基因的PCR标记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Operon公司OPA-01-OPJ-20 200个10个碱基对随机序列引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涪优AB,显性核不育37AB,广恢系98-8026,98-3749及F1材料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的结果,共获得1334条扩增带,平均每引物扩增带约6.7条扩增带表明油菜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引物OPA-05,OPA-12,OPA-13,OPA-20等分别扩增出了大小不同的多态性带,初步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参试材料的遗传差异。【方法】利用筛选到的8对SSR引物和12对SRAP引物,对30份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材料及1份芥菜型油菜和1份白菜型油菜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群体结构分析以及分子方差分析揭示参试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在参试材料中,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6.08%,平均每对引物扩增6.1条,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3,遗传距离均值0.34;12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77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8.7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6.4条,PIC为0.59,遗传距离均值0.46。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大部分参试材料被分为两大类,第Ⅰ类包括19份材料,其中14份为恢复系,5份为保持系;第Ⅱ类包括9份材料,均为保持系。主成分分析、群体结构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甘蓝型油菜群体内变异系数为95.46%,群体间变异系数仅为4.54%。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差异为2.03%。【结论】参试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恢复系和保持系群体内部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1.
对油菜DNA的RAPD扩增中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和模板DNA用量、不同PCR扩增仪以及用不同方法制备的DNA对扩增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确立了本研究的RAPD反应体系后,对油菜"79.7"细胞核雄性不育及其保持系的育性相关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从使用的254个随机引物中,发现随机引物2-70-11和60-37可分别检测到一个与可育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2-70-11700和60-371150.  相似文献   

12.
以甘蓝型白花油菜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花对黄花是一对由不完全显性基因(WW)控制的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状;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白花基因进行RAPD分析,在1 200个随机引物中,获得了引物S1092(5-CCC AGG CTA C-3),在白花基因库和黄花基因库间扩增出多态性产物S-10921250;对该分离群体及其姊妹系和其他白花油菜进行的单株验证表明,S-10921250与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为0.84 cM。  相似文献   

13.
利用SRAP标记划分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RAP分子标记研究了来自国内外50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品种的遗传变异,从120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带型稳定的15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了140个多态性标记,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数为9.3个,变化范围2~16个;平均PIC值为0.529,变化范围为0.27~0.73;遗传距离范围为0.0838~0.4326。经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将50份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群间遗传距离大于群内遗传距离,基本反映了品种的地源差异,表明SRAP标记可以有效地区分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划分结果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14.
SSR标记分析国家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中国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为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参加中国冬油菜区域试验的89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确定的15对较好的SSR引物开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共获得42个多态性标记。遗传聚类、主成份、分配试验和AMOVA分析结果表明:42个标记能够将89个品种完全区分开;同一个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基础相近,而不同地区或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背景相差较大,揭示的遗传结构与品种系谱来源相吻合;以遗传距离0.1为划分标准,75%的供试品种具备特异性;分配试验中,大部分单株都能正确的分配回到原来的品种,少数品种的单株正确分配率较低,品种一致性差;品种在供种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其一致性较好,而在同一年份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其特异性较高。【结论】除少数品种外,大部分品种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一致性;SSR标记是适合于开展油菜品种DUS测试的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5.
用RAPD标记鉴定甘蓝型油菜杂种H9909的纯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对杂交组合H9909两亲本的指纹图谱分析,初选出4个引物S374、S1334、S1365和UBC523用于杂种纯度鉴定。引物S1334和UBC523在两亲本中均扩增出特异带,引物S374和S1465能扩增出父本标记带。以两亲本和手工杂种F1为模板对上述4个引物再一次进行RAPD扩增,S1334并没有在F1的RAPD图谱产生理想的双亲型或偏父型标记带,UBC523在F1扩增得到的父本标记带和在母本中扩增的标记带大小相近,不易辨别;引物S374、S1365均能使F1扩增出父本的特异带,进一步确定引物S374和S1365可用于杂种鉴定。引物S374的RAPD标记将待鉴定100个单株中的5个不育单株标记为假杂种,与田间育性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引物S1365的RAPD分析结果显示,除上述5个不育单株外,另外2个可育单株亦为假杂种,可能由外来花粉串粉或机械混杂引起。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几个苗期形态标记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最原始的一种遗传标记———形态标记 ,因其直观易见的特点 ,历来就受到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重视 ,尤其是在杂种优势利用逐渐发展的今天 ,形态标记应用于杂种鉴别 ,纯度鉴定和品种权益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油菜的形态性状各种各样 ,但能作为标记性状的形态不多。与其它作物相比 ,油菜形态标记性状的遗传研究起步较晚 ,系统研究较少 ,从30年代开始至以后的 60多年的时间里 ,只发现 1个连锁群[1] ,而且大多分布在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中 ,在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的遗传研究仅有少数报道[2 ,3] 。笔者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中红叶、有毛、紫秆等形…  相似文献   

17.
用分子标记评价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的培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中随机选取了32份材料用于研究,另外10份材料是来源于部分研究材料的同源株系或反交组合,用以辅助评价。分析了SSR多态性,65对引物共扩增出341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带234条,占68.62%。以不同研究单位所选育的材料间平均遗传距离为相对标准(ck),32份材料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521,有22.92%超过ck。这些材料中,16份黑籽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389,有24.17%超过ck;16份黄籽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329,有9.56%超过ck;13份双低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5261,有19.23%超过ck。从所抽取的样本看,目前利用的骨干亲本尤其是黄籽亲本材料的遗传基础还不够丰富,今后要拓宽骨干亲本的质源范围,现有材料也需要进行筛选和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从44对优化的ACGM引物中选出18对标记对16份油菜大籽粒材料和4份小籽粒材料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20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6处分为A、B、C3个类群,其中A、B类又可在相似系数0.67处分为A1、A2、A3、B1、B25个亚群.这18对引物分别稳定扩增出2~6条特异条带,扩增差异明显,多态性丰富,重复度高,表明优化的ACGM标记在甘蓝型油菜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9.
甘蔗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甘蔗遗传育种中常用的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4种遗传标记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遗传标记在甘蔗遗传和育种研究应用中的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RAPD技术,以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03L1(黑籽)和03L2(黄籽)为材料,对200个10nt的RAPD引物进行了筛选。有18个引物能在近等基因系间扩增出差异片段,其中6个引物在重复实验中表现出很好的重复性。这6个引物扩增出的6个特异片段可能是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的RAPD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