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海拔高度烟草叶片组织结构和质体色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烟叶的组织结构和质体色素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叶片在达到长度20 cm前,高、低海拔烟叶的组织学厚度和栅栏细胞密度差异均不明显;但在达到叶长20 cm后,高海拔烟叶的组织厚度较薄,而栅栏细胞较密。高海拔烟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在叶长50 cm前均较低,但烟叶在高海拔条件下具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且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也较大。研究表明,高、低海拔高度条件下烟叶的组织结构和质体色素含量明显不同,造成细胞结构和光合作用差异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烟叶的内在质量风格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香料烟株内结晶细胞是一类特化的含晶细胞,细胞内充满晶体,晶体形状似角锥状,质体等被挤到细胞边缘。叶片成熟过程中,结晶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质体逐渐退化,胞基质逐渐干缩。结晶细胞与普通细胞相比有较高的钙含量,因此推测细胞内结晶体可能是一种钙盐结晶,但不排除结晶体可能含有尚未证实的有机物成分。同时,在试验中,初步摸索出了结晶细胞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尝试水稻质体多顺反子定点整合表达载体转化到烟草质体中表达。【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相关序列,分别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克隆了一系列构建水稻质体多顺反子定点整合表达载体所需的元件:质体核糖体(16S)RNA操纵元启动子(Prrn)、质体psbA基因3′端终止子(psbA3′)、氨基糖苷3′-腺苷酰基转移酶基因(aadA)、水稻质体基因组高频同源重组片段(psbC/trnG,大小3362 bp),命名为crDNA、甘露聚糖酶基因(man)、绿荧光蛋白基因(gfp)。构建了水稻质体多顺反子定点整合表达载体pLM21(-psbC-Prrn-RBS -man-RBS-gfp-RBS-aadA-psbA3′- trnG-)。将该载体用基因枪轰击烟草叶片5枪,用添加了壮观霉素的选择分化培养基筛选。【结果】获得质体转基因烟草4株。用PCR、激光扫描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都证实man、gfp、aadA三个基因且均得到表达,用RFLP证实表达盒整合到烟草质体基因组中。【结论】水稻质体多顺反子定点整合表达载体已整合到烟草质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质体色素含量和代谢途径基因的影响,通过使用电镜技术、荧光定量PCR和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处理条件下,中部叶成熟过程中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质体色素含量和质体色素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体被膜上的嗜锇颗粒增多增大,类囊体片层的数量增加,淀粉颗粒数量增加,体积增大;施氮量的增加处理可促进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进而促进质体色素的合成;质体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显示,PSY和CHL基因的转录水平受氮素调控,且在高氮水平下抑制表达,是质体色素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中胞质的不均一性(cytoplasm nonhomogeneity)在早期的光镜观察中就有察觉,但有透射电镜后才查明了细胞器(主要是质体和线粒体)的区域性聚集是引起胞质不均一性的原因。这种聚集主要有2类:绕核分布(perinuclear distribution)和沿赤道面分布(equitorial distribution)。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器的区域分布具特定的时空性,与细胞类型及发育时期密切相关。涉及细胞器分布的研究以往仅限于单个的二维图像,没体现出在三维条件下细胞器区域分布的特点。本文描述用连续切片法,显示陆地棉小孢子母细胞中质体绕核区域分布的立体结构,并探讨质体聚集并绕核区分布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质体色素对烟草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了毕节地区烤烟上部叶质体色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上部叶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生长发育的时间均呈下降趋势。烤烟调制后同一海拔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烤烟上部叶质体色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同基因型烤烟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上部叶质体色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变化结果:云烟87为高海拔>低海拔>中海拔,云烟97和毕纳1号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观察白杨派树种毛白杨、毛新杨、银腺杨、中国山扬花粉发育中质体和线粒体在生殖细胞、营养细胞中的分布与变化.结果表明:在小孢子第1次有丝分裂时质体由于极性分布,导致早期生殖细胞的细胞质内缺少质体,为白杨派树种质体母系遗传提供了确切的细胞学证据;线粒体在花粉发育过程中一直存在.同时,细胞学观察发现银腺杨少数...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水稻OsEMF2b的T-DNA插入杂合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雌雄蕊发育和种子形成等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OsEMF2b杂合突变体花器官形态和各部分的数量有变异,但花药和胚珠发育以及花粉和胚囊的育性正常。OsEMF2b杂合突变体出现一定比例的受精卵不分裂、胚胎发育延迟、胚胎畸形,胚乳游离核不能细胞化和胚乳细胞退化解体等异常现象,从而导致其结实率明显低于野生型。OsEMF2b基因可能在水稻的花器官形成和种子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筛选了烟草绿原酸纳米脂质体的3种制备方法并研究其稳定性。以透析法测定烟草绿原酸脂质体的包埋率;以包埋率和粒径为主要指标筛选薄膜分散法、乙醇注入结合超声法和逆相蒸发法3种制备方法;考察蛋黄卵磷脂与绿原酸的比例、蛋黄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及超声时间对绿原酸纳米脂质体包埋率和有效载量的影响;以正交组合设计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最后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蛋黄卵磷脂与绿原酸质量比9∶1、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4∶1、实际超声时间5 min所制备的烟草绿原酸纳米脂质体呈球形,平均粒径为77.16 nm,分散性良好,包埋率和有效载量最高分别达到88.02%和9.69%;包埋后的脂质体热稳定性和碱性稳定性均得到提高;紫外测试表明绿原酸被成功包覆在脂质体中。上述结果表明乙醇注入结合超声法制备的绿原酸纳米脂质体粒径小、分散性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碱性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无臌胀病苜蓿品种的育种计划的可能突破口,是利用生物技术把单宁基因导入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去。本文首次报道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原生质体融合的可能性和条件,进而将红豆草的单宁基因导入到苜蓿中去。本实验结果证明苜蓿与红豆草的原生质体融合是可能的,通过基因型选择,选择同步分裂的苜蓿和红豆草细胞系,从其悬浮培养细胞系中分离原生质体,将两者混合悬浮在0.1mMCaCl_2 0.6M 甘露醇溶液中(pH5.6),原生质体总密度为3.6×10~5/ml(苜蓿占2.3×10~5/ml,红豆草占1.3×10~5/ml),在1.00~1.25 KV/cm 电场强度下,脉冲次数1~3次,其异核融合细胞频率可提高到26.7~40.9%,并且其异核体仍能较好地分裂,可以分裂2~3次,个别分裂4次,形成小细胞团,但植板率很低,未能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建议为了提高异核体的植板率,电场强度应低于1.25KV/cm,甚至低于1.00KV/cm,脉冲次数1~2次为宜,以减少电场对细胞的损害。同时提高原生质体培养密度,改良培养条件和方法。如何保证异核体持续分裂和高的植板率是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烟草品种(系)云烟87、中烟100、豫烟10号、豫烟11号和8306中部叶片为材料,分析了烟叶成熟过程中质体色素降解和相关酶活性变化及其与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烟叶的质体色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的降解量总体大于类胡萝卜素,且叶绿素a的降解量显著高于叶绿素b。中烟100前期叶绿素合成较多,降解也较为迅速,但成熟后期降解缓慢;豫烟11号成熟期质体色素降解量较大,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较高。脂氧合酶活性在烟叶成熟过程中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同烟草品种(系)间质体色素降解量及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表现为豫烟11号豫烟10号8306中烟100云烟87,品种间中性致香物质形成与质体色素的最大积累量无关,与质体色素的降解量有关,脂氧合酶活性较高、质体色素降解量大的品种(系)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小孢子胚状体发生早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白菜小孢子培养诱导胚状体发生的小孢子所处最佳时期是单核后期,该时期小孢子最大特征是有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占整个细胞的50%以上,着重报道高温处理对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在形态,早期分裂方式,细胞器的变化超微结构上所造成的影响。有丝分裂前高温处理的小孢子大部分为圆形,质体内充满淀粉粒,24小时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该时期25℃培养条件下,不对称分裂占绝大多数,而高温处理条件下,则观察到较多的对称分裂,这两种  相似文献   

13.
以晒红烟品种大叶黄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钾肥种类配施对晒红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烟株生长过程中,在色素含量高峰期各施钾处理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以腐殖酸钾和硫酸钾配施组合含量为最高。(2)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降解率表现为晒红烟调制过程大于发育成熟过程,且在调制过程中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降解率均表现为腐殖酸钾和硫酸钾配施组合最高。叶绿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与叶绿素a降解率呈正相关关系,且调制过程中晒红烟中部叶新植二烯含量与叶绿素a降解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与调制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率呈正相关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3)腐殖酸钾和硫酸钾配施组合的晒后烟叶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上部叶腐殖酸钾和硫酸钾配施组合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最大,中部叶硫酸钾处理最大。叶绿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硫酸钾处理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则以腐殖酸钾和硫酸钾配施组合含量最高,但总质体色素降解产物仍为腐殖酸钾和硫酸钾配施组合最高。总体来看,钾肥能促进叶绿素形成及降解,提高烟叶重要香味物质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含量。不同钾肥组合对晒红烟质体色素及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不同,以腐殖酸钾和硫酸钾配施组合处理为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烤烟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与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的关系,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对未熟和适熟的上、中、下部位烟叶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测,并对不同部位烟叶的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未熟烟叶细胞叶绿体中淀粉颗粒数、嗜锇颗粒数、基粒数和高基粒片层占比在不同部位间差异显著,均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适...  相似文献   

15.
小麦幼胚体细胞无性系及其继代过程的微观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由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幼胚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继代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胚性无性系和非胚性无性系的结构差异。结果发现,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的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微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体细胞之间的组织形式上,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强的小麦具有较好的细胞组织形式,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弱的小麦其体细胞组织形式也较差。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体细胞胚性无性系在组织结构上趋于无序化,且这种无序化的进程也受到小麦基因型的影响:对于耐离体培养小麦,在经历多次继代后,组织的有序化程度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对于胚性无性系产生频率低的小麦,不仅其早期培养过程中胚性细胞所占的比例较低,且组织间的有序性很快在有限的继代过程中趋于崩溃。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67年国际上发现类菌质体 MLO(或称 MLB)参与植物病害以后,植物病理学科开始了一个新篇章。其形态及分子结构的观察,由于电子显微(钅井)的广泛利用,已经成为研究这些微细结构有机物的普遍而必须的工具.鉴于电子显微(钅井)的装备,目前还有一定局限性。开辟一条较为简易的途径,来观察类菌质体在染病植物上的存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如果常规切片后,通过有关的染色步骤,增加其分辩力及能见度,使菌质体成为凝聚状,则一般光学显微(钅井)视野下,也能观察到类菌质体的存在.本文系用泡桐丛枝病的  相似文献   

17.
以吉烟9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和顶端调节剂对烤烟烟叶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和顶端调节剂对烤后烟叶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二者对类胡萝卜素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中氮处理满足了烟草生长发育对氮肥的需求,烟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高,其降解产物含量也较高.顶端调节剂可能提高了烟株的生理活性,促进了质体色素类物质的降解转化,尤其是顶端调节剂B处理中,新植二烯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远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处理相比较,由于两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以T8(中氮+顶调剂B)处理,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类降解产物含量最高,烟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肥水平对烤烟质体色素和碳氮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烤烟质体色素和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及其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升高,其中,低氮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时间提前,烟株以氮代谢为主转向以碳代谢为主时间前移;高氮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时间推迟,阻碍了烟叶碳氮代谢的适时转化,不利于烟叶成熟落黄;中氮处理的烟株碳氮代谢协调.从烤后烟叶品质来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含氮化合物含量升高,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随之下降.总体来说,中氮处理各成分含量适宜、比例协调,利于生产优质烟叶.  相似文献   

19.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盐转运体(PPT)是植物质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家族(pPTs)成员之一,介导细胞质中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进入质体基质的同时,将磷交换到细胞质中。为对水稻OsPPT基因家族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在水稻中的潜在功能。利用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转化分析OsPPT的亚细胞定位,通过酵母异源表达实验分析OsPPT的磷酸盐转运能力。设置正常供磷和缺磷等非生物胁迫水培实验处理,阐明OsPPT家族成员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以及对非生物胁迫逆境的响应。结果表明,OsPPT基因家族4个成员均定位于叶绿体膜,而且OsPPT可以在酵母中介导磷酸盐的跨膜转运。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展示了OsPPT基因家族在应对环境胁迫时表达模式上的动态变化,比如磷饥饿,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氯化钠等非生物胁迫环境。OsPPT基因家族可能参与磷酸盐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之间的运输,同时也可能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比较了几种乳腺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特点。实验证明:胶原酶消化法和组织块种植法均可用于培养牛原代乳腺细胞。其中,胶原酶消化法容易得到均匀的乳腺细胞,且上皮细胞所占比例也比较高;组织块培养法不容易丢失、损伤上皮细胞,但上皮细胞长出较晚,且占比例较低,然而,用于培养小动物乳腺组织具有优势,并且可结合组织块转移、胰蛋白酶消化纯化上皮细胞,用此方法本实验获得了牛乳腺上皮细胞富集的细胞系;同时讨论了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关系,提出终末分化的腺上皮细胞已不再分裂增殖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