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柴米油盐酱醋茶”语见《元曲》:“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作“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成语大意是说,每天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等7种东西是生活必需品。比喻必备的生活用品。在宋代以前早晨起来是8件事,宋·吴自牧《梦粱录》说: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到了元代才开始说:“早晨起来(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除去了“酒”。自古至今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奔波,主要就是为了获取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行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件都要变,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所谓…  相似文献   

2.
茶录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名臣蔡襄所著的《茶录》,是研究宋代茶史极有价值的茶书,也是继陆羽《茶经》以后最有影响的茶书。本文就蔡襄修订《茶录》的起因、《茶录》的书法艺术、《茶录》墨迹流传诸方面作个介绍,以图能对《茶录》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3月25日为著名茶诗专家、杭州余杭茶人钱时霖(1934~2013)三周年祭日,他生前与姚国坤、高菊儿合编的《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历代茶诗集成·宋金卷》(上、中、下三册),经过三年多编校,最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两书均为小32开精装,共收集三代茶诗作者1158人的茶诗6080首,其中唐代665首、宋代5298首、金代117首。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丰富的唐、宋、金三代茶诗集成。这些茶诗全部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全金诗》中选出,准确完整,出处详细,富有文献和学术价  相似文献   

4.
蔡泉宝 《茶报》2004,(1):38-38
历代长乐人在中国茶文化中,有重要的贡献。南宗庄季裕著《鸡肋编》(公元1139年)记载:“从蔡襄《茶录》后韩岂知刚福州长乐人,尝监建溪茶场,采茶工匠几千人。”蔡襄是宋代书法家,福建转运使,茶学家,宋代贡茶小龙团的发明者,在长乐竹林寺右有“龟山”摩崖题刻。  相似文献   

5.
(二)采摘方面 从陆羽《茶经》来看,唐代采茶要求在天气晴朗的清晨“凌露采焉”,所选采对象是“中枝颖拔者”,此外并无更多的要求。而宋代贡焙中,则更进一步提出“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日上露唏,为阳所薄,则使芽之膏腴出耗于内,茶及受水而不鲜明,故常以早为最。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为防茶汁蒸发,采摘时间上明确了要在日出之前,这是继承了《茶经》所说的“凌露采焉”的方法,并特别提出了“以甲不以指”的采摘手法,这对保证鲜叶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为较长时间地保持芽叶的鲜洁度,更有“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宋·赵佶《大观茶论》)之说。鲜叶采下后,要经过挑选,剔去“乌蒂”(红梗)“白合”(鳞片),进而“再四清洗,取令洁净,然后入甑”(宋·赵汝励《北苑别录》)。在净化芽叶的同时,还要进行分级处理,取其中最嫩者如雀舌、鹰爪,名为小芽,其次一芽一叶者为中芽等等。另有一种水芽者,“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宣和北苑贡茶录》),故又称之为“银线水芽”。宋人熊蕃曾评论当时的芽叶之精:“郡人黄儒撰《品茶要录》,极称当时灵芽之富,渭使陆羽数子见之,必爽然自失。蕃亦谓使  相似文献   

6.
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的《茶史茶典》(朱小明先生编著),全书239页。该书首先重点介绍了唐代陆羽的《茶经》,除收录《茶经》全文外,还有陆羽的传记、《茶经》的刊本以及日本人春田永年著的《茶经中卷茶具图解》等资料。接着,选录了各代有关茶的著述十二种,如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廙的《十六汤品》,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蔡襄的《茶录》、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黄儒的《品茶要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代顾元庆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屠隆的《茶笺》等。最后还选录了卢  相似文献   

7.
正一、安化黑茶品牌营销发展的现状安化黑茶早在千年前的泱泱华夏文明史上就写下了辉煌篇章。唐朝人杨晔在其编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安化"渠江薄片"当时已被列为宫廷贡品,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录》也明确提到安化"芙蓉仙茶"走进了宋代的皇宫庙堂,并高度评价安化在唐宋时期即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时至元明时期,安化黑茶依旧名声远扬,朱元璋皇帝曾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上贡尊皇;清同治年间散黑茶"安化天尖"也走进庙堂之上。2008年湖南益阳市制订了《益阳市茶叶产业10年发展规划》(2007~2016),确立了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茶产业从"以产定销"向  相似文献   

8.
《茶世界》2017,(5)
<正>历史上茶馆的出现与饮茶的普遍性有关,从三国两晋时期的茶摊、茶寮到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有关茶馆的明确记载,延至宋代茶肆茶坊的兴盛,明代茶馆的雅致精纯,及至清代茶馆经营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茶馆的流变中不难看出,茶馆在其自身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中,它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化的一种体现,是民俗风情市井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9.
春节前后,广州人常搞些薯、芋等切成薄片炸好,和以咸味,跟炸花生等放在一起,称为茶泡。小孩子在一起玩,吃食物叫煮茶。生日的时候,用花生、芝麻、栗子、粉丝等所煮的糖水,称生日茶。把食物称茶,这原是宋元人语。宋人把食物叫分茶。《梦粱录》卷十六:“若日分茶,则有四软羹、  相似文献   

10.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11.
茶叶传播史程,虽云主源自西南渐及东南,然于唐朝茶产始盛时期(618—907年),东南产茶已超西南。宋代(960—1279年)产茶集中于江(江苏、浙江))淮(安徽)一带,《宋史》载东南茶兴起快于川蜀。《宋史》(吕陶传)载:“川蜀产茶,视东南不及十一”。唐朝时,浙江产茶已及七州: 湖州,越州,杭州,睦州,婺州,台州,明州。  相似文献   

12.
武都买茶析     
关于王褒《僮约》“买茶”一句,宋代不同版本说法不同:一说“武都买茶”(《太平御览》宋·太平兴国(977年)李昉撰),一说“武阳买茶”(《古文苑》·淳熙六年(1179年)韩元吉辑本)。近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引证《僮约》为“武都买茶”(《中国历史》第二册)。而茶叶界多数史考者发表专论阐述,认为“武都”是“武阳”之误。武阳今彭山双江镇,川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秦汉时其泯江上下流域  相似文献   

13.
<正>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宋辽点茶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正>近代茶文化研究者,多引《封氏闻见记·饮茶》一文,论述各自对茶史的解释,但多裁其所需,去其原意,将"见记"的作者观点扭曲。至今广大读者很少能读到《封氏闻见记·饮茶》的原文。余因空闲,录《四库全书·封氏闻见记》的全文,并作浅注,复其全貌,助读者了解唐代茶饮实况,免除似宋·陈师道所言:"夫茶之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被诱导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谬说。原文:《封氏闻见记·饮茶》(唐,封演撰)  相似文献   

15.
<正>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茶文献合集"《中国茶文献集成》一套50册,定价26800元,已由文物出版社于2006年7月正式出版。此书为蓝色布面精装,开本是16开,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主编。此书与陈祖架、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相比,有其显著特点和独到之处。当然,吴觉农主编《中  相似文献   

16.
<正>石笕茶是浙江诸暨市的宋代历史名茶,南宋高似孙《剡录》记载:"越产之擅名者,有会稽之日铸茶,山阴之卧龙茶,诸暨之石笕岭茶……"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恢复生产历史名茶,诸暨市农业局科技人员经过3年努力,使石笕名茶得到了恢复与创新,1984年获得了浙江省级名茶证书。石笕名茶属于半烘半炒的条形名茶,炒制工艺为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初烘、复烘、提香;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润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品茶、饮茶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茶文化,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积淀。而以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为基础,形成了茶马古道,进行民间贸易。古代有许多的关于茶的书籍,如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代张源的《茶录》;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唐代陆羽所作的《茶经》。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19.
浙江茶情(4)     
金晶  董久鸣  陆德彪  刁学刚 《茶叶》2016,(4):228-230
正1茶元素为"G20杭州峰会"增光添彩茶叶不仅是经济作物,也是文化载体,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在G20杭州峰会上,茶文化元素频频露脸,为峰会增添了别样的风采。G20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会后,两位国家元首在杭州西湖国宾馆的凉亭喝茶。作为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G20文艺晚会《采茶舞曲》  相似文献   

20.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为闽茶特立《叶嘉传》,称天下茶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散文家苏辙(1039—1112)在《和子瞻煎茶》诗中,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宋代闽茶品质之高和茶业繁荣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宋会要·食货志》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路只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和汀州四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