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由细胞膜包围,隶属于原核生物界,硬壁菌门,柔膜菌纲,非固醇菌原体目,非固醇菌原体科。植原体是植物筛管的专性寄生菌,主要分布在植物韧皮部组织中的筛管细胞、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中。植原体主要靠吸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介体传播,如叶蝉、飞虱、蝽象  相似文献   

2.
桃黄化病病原植原体的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云  王靖  赵艳琴  何苗 《园艺学报》2009,36(3):341-346
 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桃植原体黄化病病原进行了研究。经DAP I荧光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叶叶脉韧皮部存在荧光点; 在透射电镜下病叶韧皮部存在植原体菌体, 其大小为40~650 nm, 平均大小350 nm, 单位膜厚度10~16 nm。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桃植原体黄化病患病植株提取的DNA进行nested2PCR扩增, 获得115 kb的特异片段, 同时构建了16S rDNA系统进化树。桃黄化病植原体序列与油桃黄化NecY2In1 (nectarine yellows) 病原同源性最高。从而探明了桃黄化病病原为植原体及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发现了一类比细菌小的微生物,人们称这类微生物为“立克次氏体”。有关科学工作者在电镜下观察认为是类菌原体为害的植物韧皮部组织超薄切片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新奇的粒,该粒子有约20—30毫微米厚的、坚突的细胞壁(类菌原体无壁),呈山脊状或波浪形突起。它们的形状多样,大都是棒状,也有球形或纤维状的,大小一般宽0.32—0.5微米,长1—4微米。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4.
《蔬菜》2018,(12):82-82
正2018年11月9日,Plant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波兰科学院植物遗传研究所RobertMalinowski课题组题为"芸薹根肿菌刺激植物早期韧皮部分化及诱导蔗糖转运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描述了芸薹根肿菌如何通过刺激根韧皮部的分化和韧皮部特异性表达糖转运蛋白SWEET11和SWEET12,增加其向感染部位递送蔗糖的能力,从而与宿主建立长期摄食关系。芸薹根肿菌通过根毛细胞感染植物,产生次生游动孢子,将其从根毛细胞释放到土壤中。释放的游  相似文献   

5.
(续)2.后期(1973─1982)1967年,日本科学家土居发现几种黄化型、丛技型病毒病的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之后,各国科学家对这类病害的病原纷纷进行再研究,到70年代初,有近百种病毒病被重新认定是类苗原体引起的。由叶蝉传播的柑桔顽固病和由木虱传播的青果病均在其中。1973年重新组织的广西柑桔黄龙病防治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l)实验证明黄龙病对四环素族抗生素敏感,初步证明黄龙病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苗原体,并用四环素防治病害。[l‘·l。j对四环素敏感是类菌原体病害的一个重要特征。1973—1977年来用四环…  相似文献   

6.
植原体是柔膜菌纲的致病微生物,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组织内,靠刺吸式昆虫传播。目前已有6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被完整测序,还有19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草图测序成功。这些植原体基因组G+C含量低(19.3%~28.6%),缺少氨基酸合成、脂肪酸合成、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磷酸戊糖途径等生化途径的基因,具有大量的潜在移动单元。植原体能够通过信号肽(Sec)依赖性分泌系统向寄主细胞分泌致病效应因子蛋白,目前功能研究较多的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蛋白有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天狗蛋白和花变叶诱导蛋白。翠菊黄花植原体蛋白11和天狗蛋白能够引起植物丛枝、矮化等症状,花变叶诱导蛋白引起寄主植物花器发育不正常,这些症状的发生有利于叶蝉等昆虫的取食和产卵,有助于植原体的传播。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能够和寄主植物的TCP转录因子家族互作,影响茉莉酸和生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导致丛枝症状的发生。花变叶诱导蛋白能够和寄主植物的A和E类MADS转录因子互作,使调控花器发育的MADS转录因子降解。今后要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测序更多植原体种或株系的基因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手段研究植原体寄主选择机制,筛选鉴定效应因子,综合应用表型组、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技术,研究其致病机理,为植原体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类菌质体(mycoplasma—like bodies)是一种新发现的植物病原微生物。几十年来都认为植物黄化型病害是病毒引起的。1967年杜埃等在《日本植物病理学会报》上报导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某些黄化型病植物的薄切片,其病原构造与动物病原菌质体相似。迄今,已发现大约四十种病植物体内有类菌质体。这些病害大多数有黄化型特征,芽过度萌发形成丛枝,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并常常变脆,叶色变黄或变红以及花变成叶片等。这些症状在草本  相似文献   

8.
柑桔无性繁殖过程中,导致感染一些病毒、类病毒和类菌原体原微生物.为了防止病害的蔓延和危害,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在柑桔上采用茎尖嫁接脱毒技术,成功地脱除了多种病毒,获得无病毒母树,并在柑桔生产中扩大繁殖.  相似文献   

9.
柑桔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是指由病毒、类病毒 (Viroid)、螺原体 (Spiroplasma)、植原体 (Phytoplas ma)和某些细菌 (这些细菌曾被称为类立克次氏体和类细菌 ,是一些用人工合成培养基难以培养的 ,或尚无法培养的细菌 ,习惯称为难培养菌 )引起的柑桔病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通过嫁接传播 ,也就是说 ,已感染病害的苗木和接穗在异地间传送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除了嫁接传播 ,这类病害有的还通过昆虫传播 ,有的通过污染的刀、剪等工具和人手传播 ,个别的通过种子传播。在世界各国发生的此类病害有病毒引…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几种典型的黄化和丛枝病,即矮牵牛上感染翠菊黄化“病毒”病,泡桐和马铃薯丛枝病,和桑树矮缩病的病原重新作了研究,发现所有感病植株的韧皮部都有菌原质类的粒体存在,而在健康的植株内则没有。这些菌原质类的粒体只存在于韧皮部的筛管、伴细胞和韧皮部的薄壁组织,只存在于细胞质中。它们的形状有园形、椭园形或不规则形。粒体的直径80-800毫微米。没有细胞壁,有一个膜,直径在100—250毫微米的较小粒体,是近园形的,其中充满直径约13毫微米的似核糖类的微粒。在许多微粒中可以看到有类似细菌体内去氧核糖核酸绳状物质。直径300毫微米以…  相似文献   

11.
植物组织结构与细胞形态学观察是植物系统分类、遗传演化、抗逆反应等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材料处理和不同切片方法对柑桔叶脉组织细胞荧光显微观察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可以简便、有效地观测柑桔叶脉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新鲜材料徒手切片和冷冻切片、FAA固定材料冷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都可以得到较佳的观测效果;几种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2.
我省是我国宽皮桔集中栽培区。柑桔病害以真菌性病害占多数,细菌性病害只有一种,而病毒类病害,包括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类细菌等病原在内的病害,尚无进一步系统调查和研究。但根据田间症状观察,国内外有关报导和实验鉴定,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柑桔黄龙病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病原大体上被归于三个类群:螺原体,类菌原体和类立克次氏体或类立克次氏体细菌、亦有人称为类细菌。前两者缺乏细胞壁,对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无反应,而类立克次氏体或类立克次氏体细菌则有细胞壁,对四环素和青霉素都敏感。目前,细胞壁的有无和对四环素青霉素的反应是区分有关病原物类群的重要依据。 在柑桔黄龙病研究中,广西柑桔黄龙病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诱导八棱海棠和平邑甜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苹果属抗旱能力较强的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 ) 和较弱的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Pamp.) Rehd. ] 水培幼苗为试验材料, 利用细胞形态学、DNA ladder等技术, 用20% PEG 6000模拟水分胁迫进行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经DAP 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两个苹果属材料均呈现细胞染色质凝集、细胞核缩小、变形、解体等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形态学特征; 同时,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观察到明显的“梯状”DNA条带(DNA ladder) 。由此表明, 水分胁迫诱导苹果属植物具有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典型形态及生化特征, 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 八棱海棠细胞程序性死亡持续的时间长于平邑甜茶。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园艺》2019,(23):33-34
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豆瓣绿(Peperomia tetraphylla)根、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根具周皮,初生木质部脊数为4,有较多晶体;茎肉质,无次生结构,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表皮外侧有单细胞毛,基本组织中存在油细胞类异细胞;叶较肥厚,上表皮具角质层而无气孔器,下表皮分布有不等型气孔器但无明显角质层,叶肉由近轴面贮水组织层和远轴面同化组织层组成。根具周皮、晶体,茎肉质具大量薄壁细胞,叶具角质层和贮水组织层等特征可能与其抗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柑桔无病毒苗木生产的规范化赵学源,蒋元晖(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630712)柑桔类果树在长期嫁接繁殖过程中,往往积累感染一种或几种嫁接传播性病害。这些病害分别由病毒、类病毒、类细菌、螺原体和类茵原体引起。其中有的病害导致柑桔树势严重衰退、产量...  相似文献   

17.
正(续前)2 病毒检测技术病毒检测是确定果树是否感染病毒、感染病毒种类和为害程度的重要技术手段。因为很多病毒在侵染落叶果树后,树上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有通过专门的病毒检测途径才能了解到树体病毒感染情况, 对选定无病毒原种母树,认定无病毒苗木,以及对染病树提出防治措施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感染黄龙病的年桔枝条(组)和果实为材料,通过定量Real-time PCR分析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染病年桔枝条(组)及果实桔络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染病枝条(组)中CLas呈不均匀分布,只有果实组织(果蒂、果实中心柱和桔络)能稳定检测到CLas,且果实桔络部位的CLas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部位组织(当年生叶中脉、当年生枝韧皮部、2年生及以上枝韧皮部)的CLas浓度。CLas在同一条桔络中的分布亦不均匀,其中,中端片段的CLas含量显著高于前端片段和后端片段(每条桔络从果蒂端起长1.5 cm的片段记为“前端片段”,此后每1.5 cm长的片段依次记为“中端片段”“中后端片段”“后端片段”),前端片段和后端片段的CLas含量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CLas在柑桔植株中的转运与增殖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番茄褪绿病毒(To CV)病近几年来在我国各地相继暴发,北方产区染病情况尤为严重。对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示范园内采集回的27个番茄品种的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23个品种感染了To CV;之后对这23个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病毒的C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感染品种中To CV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对样品的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较难通过叶绿素含量高低判断To CV的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20.
谈谈柑桔茎尖嫁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往往感染一种或多种病毒、类病毒和类菌原体等病原微生物。为防止这些病害的蔓延危害,过去曾用多胚性品种种子播种得到无病的珠心系植株。但珠心苗进入结果期迟,枝条多刺,且果实品质不稳定。根据一般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