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细菌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从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中筛选耐药抑制剂是近几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中药能抑制大肠杆菌耐药并消除其耐药性,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开展中药抑制和消除耐药性方面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安全、高效、经济的耐药性消除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细菌耐药性现状、国内医学及动物医学领域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药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及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动物生产中开发中药饲料添加剂代替化学抗菌药物添加剂是解决细菌耐药性、动物源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问题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动物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耐药菌中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对抗耐药菌中药的活性成分以及中药抗耐药菌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以及新的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定位及耐药质粒消除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采集的9株野生型大肠杆菌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耐药基因定位。结果表明,4个菌株的氨苄青霉素耐药基因位于质粒上,不同畜群来源菌株之间耐氨苄青霉素质粒存在差异。用中草药艾叶的乙醇提取物和蒸馏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庆大霉素耐药性及耐药质粒进行了消除试验,结果艾叶乙醇提取物的消除率最高可达69.4%。  相似文献   

5.
由于细菌耐药性迅速发展,耐药细菌感染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在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同时,应注重降低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中药在消除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多环节、多靶点、低毒、安全的优势.文章从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机制、消除细菌耐药性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发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许多细菌引起的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与细菌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产生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耐药性主要由染色体或耐药质粒(R质粒)介质,R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在不同菌株之间传递,使敏感菌成为耐药菌,造成了R质粒的流行。R质粒的传递使得耐药性在细菌间广泛播散,又使一部分体内正常菌群成为耐药基因库,大大增加了治疗和预防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细菌的耐药性一直是专业人员研究的热点和世人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主要由耐药质粒介导,从本文结果看,中药复方必须使细菌耐药质粒得以消除,才能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等优势,在细菌耐药性消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中药对河南省规模化养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耐药质粒消除的效果,本研究在对87个猪致病性E.coli分离株进行耐药质粒检测的基础上,将各分离株分别于含有不同浓度的石榴皮、黄芩、黄连等中药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耐药质粒消除试验;并采用影印培养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消除菌落筛选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恢复的检测.结果表明:各分离株均含有2个~8个质粒,大小约为1.0 kb~87.0 kb;经石榴皮、黄芩、黄连作用后,各分离株均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耐药性消除菌落,消除率为0.34%~16.2%,以黄连的平均消除率最高,为9.33%;在耐药性消除的各分离株中,有25个分离株未发生质粒消除,其余均消除了1条~3条质粒,并且对7种抗菌药物的平均敏感率由消除前的5.39%分别提高至60.4%、75.2%和76.5%.表明石榴皮、黄芩、黄连对猪致病性E.coli具有质粒消除和耐药性逆转作用,其中黄连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细菌耐药拮抗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了具有拮抗细菌耐药性作用的物质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灭活酶抑制剂、药物渗透促进剂、外输泵抑制剂、细菌生物被膜抑制剂、抗菌药物增强剂、耐药质粒消除剂等。  相似文献   

10.
细菌耐药性是全世界广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耐药性使得大多数原本对感染治疗十分有效的抗菌素失去疗效。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专家许文思曾指出,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它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绝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细菌的耐药性可由染色体遗传基因介导或质粒携带的基因介导产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大量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为了抑制细菌的耐药性,本试验通过2倍稀释法研究了30味常见中药对耐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的耐药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中药细辛可使耐药大肠杆菌A-3 MIC下降8倍,对大肠杆菌耐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剂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株人源和动物源性大肠杆菌在体外经黄连提取物(命名为耐药性抑制剂IT2)作用后,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庆大霉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性明显被抑制.选取经抑制剂IT2作用后耐药性变化显著的5对菌株进行质粒提取和电泳检测,发现J0、H004、J3、J2 等4株菌作用前均有质粒带,与其相对应的耐药性抑制剂作用后的菌株ITJ0、ITH004、ITJ3、ITJ2质粒带全部消失,只有菌株J1经抑制剂IT2作用前后质粒带无变化.提取外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菌株J1、J3、J0缺少OmpF、OmpA, J2仅缺少OmpA,经耐药性抑制剂作用后,J1、J3、J0的OmpF均由缺失恢复为表达,OmpC的表达量呈显著增加,H004没有变化.结果表明耐药性抑制剂IT2对大肠杆菌的部分耐药性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阻碍耐药质粒拷贝、恢复外膜通道蛋白正常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从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中筛选耐药抑制剂是近几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中药消除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对耐药菌具有消除作用的中药;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作用;中药抑制耐药茵主动外排作用;中药抗菌增效剥;药对耐药质粒(R质粒)的消除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对动物源大肠杆菌采用二倍稀释法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其他药物进行了MIC的测定,结果显示对十种西药全部耐药。应用1/2MIC的中药提取物对耐药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消除的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用中药提取物作用24代以后,地锦草提取物耐药消除最强,三黄汤提取物次之,对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的MIC明显下降。另外,对消除前后的细菌提取质粒,扩增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发现随着MIC的降低,耐药基因的数量也不同程度地减少和消失。由此可见地锦草等中药提取物对可移动的耐药基因元件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对耐药基因的扩散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阐述了国内外对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中药消除耐药质粒,中药作为外排泵抑制剂及多药耐药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耐药情况及蒲公英水煎液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本试验采用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采集到的107份犊牛源病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8种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水煎液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将菌株与蒲公英水煎液作用后进行耐药消除试验。结果显示,从107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44株犊牛源大肠杆菌,分离率为4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以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CTX-M基因携带率为8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qnr(S)基因携带率为32%;蒲公英水煎液对筛选出的耐药菌株的MIC为200 mg/mL;经蒲公英水煎液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而且更不容易出现耐药。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严重,而蒲公英水煎液对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可降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本...  相似文献   

17.
中草药对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养殖中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质粒有关,质粒能够将耐药基因传递给环境中的其他细菌,进而引起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本文就细菌耐药现状、细菌耐药性与质粒关系、中草药对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效果、中草药消除耐药质粒的机理、存在的问题、中草药对耐药质粒消除的展望这些方面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尤其在我国情况更为突出。本文就大肠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家禽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药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属于难治性疾病,目前临床应用的激素等化疗方法副作用大,且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中药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耐受机理,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特点,故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免疫抑制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作用作一综述,就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今后中药免疫抑制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与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及中药耐药抑制剂对gyrA基因是否具有回复突变作用,以便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复方中药耐药抑制剂的耐药抑制分子机理。用诺氟沙星逐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ATCC29213,建立了MIC值为64μg/mL、128μg/mL和256μg/mL的耐药突变株;PCR扩增标准株、耐药株和中药处理的耐药株gyrA基因,产物回收纯化后送测序公司测序。gyrA基因测序结果用DNAsis软件分析表明,细菌的耐药性程度越高,碱基突变率增加;gyrA基因氨基酸序列突变分析表明,84位亲水性丝氨酸被疏水性缬氨酸取代,与细菌的高水平耐药性密切相关。中药耐药抑制剂对84位和99位氨基酸突变具有回复突变的作用。结论:中药耐药抑制剂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gyrA基因具有回复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