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选取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潜力和旅游开发协调度为综合评价因子,筛选出17个与保护区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项目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潜力和旅游开发协调度均为优良等级,综合评价得分为84.4,等级为优,说明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
调查统计发现,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保健植物49科79属110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4种,双子叶植物41科69属97种,单子叶植物5科7属9种。文中根据习性和利用部位对其进行了分类,还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发利用保健植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斑块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植被图 ,在 GIS软件 ARC/INFO支持下对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要素的斑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5种森林类型斑块中 ,马尾松林斑块所占面积最大 ,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斑块平均面积最大 ,中亚热带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斑块总周长和平均斑块周长最大 ;景观破碎化的形成存在 2种机制 ,即人为破坏后相互切割造成和地形造成 ;斑块的形状指数表明受干扰较少的、面积较大的斑块不规则程度较高 ,森林斑块间分形维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一致的分形维数 1.382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获得了当地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现状,并对两者可持续发展双赢对策进行探讨,提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其他自然保护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南岭明珠、物种宝库"的美誉,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不尽人意。对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与社区共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自然保护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其关键在于实行社区共管,使当地居民成为保护区的一部分,在非核心区内进行科学研究及适宜的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1-5日,调查了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昆虫病原真菌。共分离鉴定出9种昆虫病原真菌:有味耳霉(Conidiobolus osmodes)、蝗噬虫霉(Entomophthora grylli)、蝇虫霉(E.ntomophthora muscae)、摇蚊虫疫霉(Erynia chironomis)、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玫烟色拟青霉(P.fumosoroseu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紫色野村菌(Nomu-rae atypicola)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球孢白僵菌(B.bassiana)是森林昆虫的优势病原真菌。有味耳霉(C.osmodes)、蝇虫霉(E.muscae)、摇蚊虫疫霉(E.chironomis)和蝉拟青霉(P.cicadae)是广东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8.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林群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2003年间对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的固定样地进行了4次调查,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甜槠 Castanopsis eyrei 林群系在保护状态下的群落恢复情况做了研究. 结果表明:群落蓄积量达516 m3/hm2,甜槠对群落的蓄积量贡献率最高可达70%,甜槠、木荷 Schima superba 和米槠 Castanopsis carlesii 的蓄积量分别为296.55、182.55和98.25m3/hm2;相比较而言,米槠的幼树对光照强度要求最低,但是从幼树到成树的过程中死亡率最高,甜槠幼树的成长比米槠幼树需要的光照强度大,但是甜槠生长过程中死亡率较小,木荷幼树对光照的需求介于米槠和甜槠之间,从幼树到成树的过程中,死亡率也介于米槠和甜槠之间;群落中高度2 m以下的幼树是树木生长最快的阶段,10 m以上的立木生长速度变慢,或者死亡率迅速上升,随着群落的恢复,较高的立木所占的比例增加,群落中的立木对群落上层空间的利用率增加;密度、丰富度和均匀度三者密切相关,密度小则丰富度小、均匀度变大;在群落的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下降的同时存在较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DNA条形码和形态学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摇蚊类群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内的摇蚊类群共计4亚科12属18种,并对其中的12属特征进行补充描述,附18种摇蚊成虫的整体标本图;通过DNA条形码分析得到18个mOTU(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与形态学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冰灾对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区系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008年年初南方冰雪冻雨灾害对车八岭常绿阔叶林不同区系的冠层植被所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样地内温带分布的乔木受损比例高于热带分布的乔木受损比例.2检验说明不同区系间的冠层乔木个体受损比例差异显著(P0.01);东亚分布及其变型受损个体比例最小,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变型、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其变型、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受损个体比例较大.冠层乔木都以重度受损为主,中度受损和轻度受损个体数都远小于前者.CCA多元分析显示,株数密度、平均胸高断面积、坡度、海拔各自对不同物种的受损乔木的分布有显著影响(Monte Carlo test,P=0.010 0).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受损植株的分布与群落的平均胸高断面积显著正相关;亚优势种栲Castanopsis fargesii、鸭公青Neolitsea chuii、尾尖叶柃Eurya acum inata受损植株的分布与坡度显著负相关;亚优势种荷木Schima superb与海拔显著正相关.总之,在相同的生境中能够占据林冠优势层的区系类型往往受灾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顾欣  杨秀娟  任国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58-22360
[目的]探明河北小五台自然保护区的蝽类物种及其组成情况。[方法]2009年在河北小五台山选取5条不同样带,对半翅目昆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共采集标本3246只,隶属于21科98属145种,其中蝽科最多,占43.31%;蝽科、缘蝽科、同蝽科、姬缘蝽科和盲蝽科共同构成该地区的优势类群,这5个科的个体数量占总采集数量的76.59%。半翅目群落种一多度关系接近于正态分布模型。涿鹿杨家坪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高;蔚县王喜洞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蔚县小五台、蔚县山涧口和蔚县王喜洞半翅目昆虫群落相似度较高,蔚县金河口和涿鹿杨家坪的相似度较高。[结论]该研究为自然保护区昆虫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在大别山地区采集到的一个Callosciurus属松鼠样本的物种归属及分类地位,利用分子遗传学手段的对所采样本进行研究。采用Cyt b基因结合PCR技术、测序技术及BLAST技术分析样本的遗传信息,再通过MEGA建树确定样本的分类地位。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物种的遗传信息与赤腹松鼠序列相似程度最高,而建树结果显示与赤腹松鼠聚为同一支,从而确定该物种应为赤腹松鼠,属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丽松鼠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的生物特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出笋时间至成竹时间段的生物特性。[结果]出笋时间为4月上旬,结束时间为5月中旬,6月上旬开始展叶,7月底成竹;冷竹笋死亡率为58.8%,成竹率为41.2%;适当对竹笋进行采集可促进竹笋的新生;4月中旬至下旬为竹笋盛产期,5月上旬产笋量逐渐下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冷竹笋产量达0.373 kg/m~2,全年总生长量为2 113.70 t。[结论]试验结果为合理采笋和保护野生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境内的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报道的若干物种的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从四川黑熊毛囊组织的总DNA中扩增出ND1基因序列.采用GenScan、Blast2.1、ORF finder和Clustal W等软件分别对DNA序列进行预测、相似性比较、ORF查找以及多序列比对,并利用PredictProtein软件对蛋白质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所得DNA序列长度为957bp,包含了ND1基因,其ORF为957bp,编码317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35.6×10^3Da,pI为7.83.四川黑熊的ND1基因序列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熊、浣熊和小熊猫等动物的ND1基因序列和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对青海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询和分析,结果表明,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共计有79科325属664种。其中,温带分布的科占据优势,其次为世界分布和热带分布。属的分布上,温带分布占据绝对优势,世界分布、热带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为辅,并有极少其他分布类型。同时,与青海植物区系进行比较,显示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有明显的边缘分布特征;植物的垂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该地区植物资源丰富,国家珍稀物种及有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的植物众多,观赏植物更为广布。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性阔叶林、次生性阔叶林、马尾松林及次生草坡等4种植物群落中20种植物的菌根感染率和土壤中内生菌根菌孢子的分布状况,除了2种植物;荒萁和瘟氏柿外,18种植物均可与真菌形成内生型或外生型菌根菌孢子的4种斗科植物和马尾松具有外生菌根,其它13种植物具有丛生-泡囊型内生菌根,外生菌根菌子实体在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种的原生性次生林中较多且种类丰富,在松林和次生阔叶林有少数种  相似文献   

17.
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蕨类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类型丰富,有蕨类植物35科67属192种;优势科属明显,科内及属内分化程度较高;科属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优势,种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生境特点以土生为主;与城口大巴山和巫溪阴条岭保护区物种相似性系数较高,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保护区提供科学的生态评价途径及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依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方法】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专家评分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状况改善、教育科研价值、生态旅游价值4个方面,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自然性、稳定性、人类威胁等7项指标,对其进行生态评价。【结果】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指数为0.869。【结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生态质量很好,保护价值大。  相似文献   

19.
2005—2006年在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白粉菌寄主植物,发现白粉菌寄主植物23科43属52种植物,其中7种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27种为河南省新记录寄主植物;使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的白粉菌寄主植物达25科47属57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调查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牛科(Cerambycidae)昆虫的种类,采用网捕和灯诱采集到14种天牛,其中,金绒锦天牛(Acalolepta permutans pe rmutans)和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为雷公山新记录种,肿柄锦天牛(Acalolepta basicornis)和十二星并脊天牛(Glenea licenti Pic)为贵州省新记录种.对4新记录种进行了特征描述,并附有采集到的14种天牛的成虫图片,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