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冬梅  马晓  苏金乐  钱又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55-3056,3059
通过对挪威槭叶片花色素苷不同提取液、提取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1%盐酸乙醇和1%盐酸甲醇所提取的花色素苷含量明显高于0.1 mol/L盐酸提取的花色素苷含量;最佳的提取时间是5~6 h。通过对不同光源、温度、酸碱度对挪威槭叶片中花色素苷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挪威槭花色素苷对光强和温度比较敏感,低温黑暗条件能较好地保持花色素苷的稳定性;随着pH值的增加,花色素苷颜色由红变褐,花色素苷特征吸收峰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运用液质联用仪(HP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对"法兰地"草莓果实中的花色素苷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对纯化后的"法兰地"草莓果实花色素苷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莓果实中主要的花色素苷是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芸香糖苷和天竺葵素-丙二酰葡萄糖苷。草莓果实花色素苷对高温敏感,当贮藏温度高于40℃时,其降解速率迅速增加。不同光质条件下草莓果实花色素苷所表现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其中,在红光条件下草莓果实花色素苷最稳定,其次是黄光和绿光,白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差。草莓果实花色素苷在pH 1.0~6.0能保持稳定。添加5%的单糖或有机酸对草莓果实花色素苷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添加10%的单糖或有机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草莓果实花色素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昼夜温差对中红杨叶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昼夜温差对中红杨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昼夜温差为14℃时,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较温差为0℃和7℃时分别增加了64.6%和60.1%,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昼夜温差为20℃时,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较温差为14℃时显著提高12.2%和12.4...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花色素苷及其合成过程中某些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将新几内亚凤仙花瓣发育分为8个阶段,通过测定各阶段花瓣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脱镁叶绿素的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来探讨上述因素对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瓣发育过程中,花色素苷含量在花蕾即将开放时达到最高值;花色素苷合成的关键时期在花瓣发育的前4个阶段;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花色素苷的累积均有一定相关性;花未开放之前,随着花色素苷含量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在花瓣发育前期表现出较高活性,其峰值均先于花色素苷的峰值出现;脱镁叶绿素的降解有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土壤酸碱环境对蓝莓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土壤酸碱环境对蓝莓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酸碱环境影响着蓝莓的生长;在相同的酸碱条件下,不同的土壤酸碱调节剂也能影响蓝莓花色素苷的形成,在6组用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钙混合物调节的土壤中,当pH值为4.5时,蓝莓果实中花色素苷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当pH在4.0~5.0时对蓝莓花色素苷的积累较为有利,而土壤pH4.0或pH6.0对花色素苷的积累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花色素苷是植物呈现彩色的主要色素,综述了光照、温度、pH值和外施外源物质等环境因子对植物叶片花色素苷合成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的影响,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红枫秋冬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红枫(Acer palmatum Atropurpureum)两头红"品系成龄植株为材料,测定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红枫秋冬转色期叶绿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叶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缓慢,10月31日后迅速下降,树冠背阴面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向阳面,阳面东向显著高于阳面西向;叶绿素a/b先增加后下降;花色素苷含量开始缓慢增加,11月21日之后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在11月21日之前迅速增加,之后趋于稳定;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温度与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利用红苋菜资源,本文研究了温度和pH对红苋菜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的低温对花青素的稳定具有保护作用;pH对花青素的影响较大,在低pH条件下,花青素的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以6年生秋火焰银红槭(Acer×freemanii‘Sienna Glen’)容器苗为对象,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叶色参数(L*,a*,b*)、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其在pH 8.36、8.04和7.62不同水平下叶色变化和生理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土壤pH对银红槭叶色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人工调控银红槭叶色表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推移,3个处理银红槭的光合色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土壤pH 8.36下银红槭的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呈现绿色时间较长;pH 7.62下银红槭的花色素苷含量较高,叶色更加红艳。2)各个pH处理银红槭叶片a*均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5)。3)在一定范围内,银红槭叶片呈色随着土壤pH降低而愈发红艳,pH 7.62土壤利于银红槭的叶色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因素对赤霞珠果实理化性质及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葡萄果实理化性质及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改善葡萄原料品质及酿酒工艺中花色苷的浸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为原料,以未处理葡萄果粒为对照,测定温度(20,30,40℃)、pH(2.2,3.0,4.0,5.0,6.0,7.0,8.0)及脱水处理(用质量分数5%的食盐溶液分别脱水0.5,1,1.5,2,3,4,6,9,12h)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pH等理化性质指标及果皮花色苷(可浸提花色苷、不可浸提花色苷、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相比,20~30℃处理48h可使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4.12~6.52°Brix,总酸质量浓度下降0.81~1.86g/L,pH升高0.22~0.68;20~30℃处理36h果皮中的花色苷含量均较高。(2)脱水处理12h可使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提高14.5%,总酸质量浓度比对照提高2.76%,pH比对照降低3.64%;但果皮中可浸提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7.4%,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2.45%,总花色苷含量较对照降低8.47%。(3)随着缓冲液pH的升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上升后降低;不同pH处理对果实pH及总酸质量浓度影响总体较小。用pH为2.2~4.0溶液处理后,果皮可浸提花色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均高于对照,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用pH 5.0~8.0溶液处理后,果皮总花色苷、可浸提花色苷和不可浸提花色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20~30℃处理36h可以改善葡萄果实理化性质及提高果皮中的花色苷浸提量;脱水处理能改善果实理化性质;适当酸性溶液处理葡萄,有利于可浸提花色苷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照、pH值、盐度和温度等生态因子对缘管浒苔N、P吸收速率的影响进行研究,试图探讨缘管浒苔用于优化虾塘养殖环境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光照、pH值、盐度和温度等生态因子对缘管浒苔N、P吸收速率的影响显著。在0~1000lx光强范围内,缘管浒苔对DIN、DIP的吸收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大,1000~5000lx光强范围内,其对DIN、DIP的吸收速率较大,平均为(0.00030±0.0012)μmol.g-1.h-1,(0.00156±0.0011)μmol.g-1.h-1,超过5000lx时,其对DIN、DIP的吸收速率显著下降;在7.0~9.0的pH范围内,缘管浒苔对DIP、DIN的吸收速率较大,平均为(0.00012±0.0012)μmol.g-1.h-1,(0.00168±0.00142)μmol.g-1.h-1,而在这个范围之外,其对DIP、DIN的吸收速率下降显著;在15~25的盐度范围内,缘管浒苔对DIP、DIN的吸收速率较大,其对DIP、DIN的吸收速率均在盐度为15时最大,分别为(0.00021±0.00005)μmol.g-1.h-1,(0.0055±0.0006)μmol.g-1.h-1;在20~35℃范围内,缘管浒苔对N、P的吸收速率较高,35℃时对P的吸收速率达到最大值(0.00056±0.0026)μmol.g-1.h-1,30℃时对N的吸收速率达到最大值(0.02456±0.00011)μmol.g-1.h-1,而在这个范围之外,其吸收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以葡萄砧木‘贝达’和变叶葡萄试管苗为试验材料,对其在LED白光、红光、黄光、蓝光、绿光和蓝红光6种光质,16h·d-1、12h·d-1、8h·d-1、24h·d-14个光周期下叶片色素含量、气孔差异性、SOD活性和光合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试验材料在不同的LED光质和光周期下均表现出气孔频度越大,气孔长×宽越小,其中,变叶葡萄气孔频度在蓝光光周期为16h·d-1条件下最高,气孔长×宽最小,而‘贝达’试管苗气孔频度在蓝红光光周期为24h·d-1条件下最高,气孔长×宽最小.红光、蓝光和蓝红光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但8h·d-1光周期叶绿素合成能力差.2种试管苗SOD活性均在蓝光下最高,红光下最低,其中,‘贝达’试管苗在8h·d-1光周期下最高,24h光周期条件下最低,变叶葡萄试管苗则在16h光周期条件下最高,12h光周期下最低.2种砧木试管苗均在LED蓝红光下光合速率最大,而在LED黄光和绿光下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不同pH值、赤霉素(GA3)浓度和光照时间对白芷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芷种子对pH值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pH5.0~9.0均可萌发,其中以pH7.0~8.0条件下萌发率较高;用150mg·L-1的GA3浸种处理6h更有利于白芷种子的萌发;白芷种子在有光的条件下和黑暗条件下均能萌发,其中以光照12h·d~(-1)条件下的萌发率最高。白芷种子萌发效果的最佳组合为:用150mg·L~(-1)的GA3浸种处理6h,播种在pH7.0~8.0条件下,进行光照12h·d~(-1)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雷氏七鳃鳗变态前后及以规格为标准分类的大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成鳗大)、小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成鳗小)、大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大)和小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小)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成鳗大(8.59g±0.20 g)、成鳗小(5.42 g±0.10 g)和幼鳗小(5.27 g±0.17 g)的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其中成鳗大的最高耗氧率(0.167 mg/g.h±0.022 mg/g.h)、最低耗氧率(0.035 mg/g.h±0.003 mg/g.h)与成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92 mg/g.h±0.036 mg/g.h)、最低耗氧率(0.051 mg/g.h±0.016 mg/g.h)均出现在8:00和16:00;幼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19 mg/g.h±0.027 mg/g.h)和最低耗氧率(0.038mg/g.h±0.013 mg/g.h)分别出现在18:00和14:00。在1~20℃时,雷氏七鳃鳗的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成鳗大(10.45 g±0.13 g)的关系式为Y大=0.0254X0.9115(R2=0.8516),成鳗小(4.65 g±0.07 g)的关系式为Y小=0.0272X0.9406(R2=0.8840);而幼鳗小(5.92 g±0.05 g)的耗氧量、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波浪式上升。在1~15℃时,成鳗大(10.67 g±0.18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其关系式为Y大=0.2224X-0.3945(R2=0.9710),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移,窒息点曲线呈"V"字型;在1~10℃时,成鳗小(5.46 g±0.12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降低,关系式为Y小=0.4427X-0.6561(R2=0.8866),在10~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15℃时,幼鳗小(5.74±0.83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关系式为Y幼=0.3008X-0.4003(R2=0.8581)(P〈0.05)。体质量不同的成鳗大(10.10 g±0.13 g)与成鳗小(4.79 g±0.08 g)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不同的幼鳗大(7.60 g±0.15 g)与幼鳗小(4.79 g±0.09 g)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光质对油葵芽苗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调制光谱能量分布,以荧光灯作为对照,研究光质对油葵芽苗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光照强度23μmol.m-2.s-1、光周期14 h.d-1和温度(25±2)℃的条件下,红光处理显著提高子叶面积、下胚轴直径、淀粉含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他光质处理相比,红光下油葵芽苗菜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高;蓝光显著提高芽苗菜干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CAT活性;黄光对根长有抑制效果,而对游离氨基酸的积累有促进作用;UV-B显著提高下胚轴长度和SOD、CAT的活性。综上所述,红光照射有利于油葵芽苗菜生长及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温下重金属镉诱导金属硫蛋白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的胁迫对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长为(15.32±0.63)cm、平均体重为(310.6±5.69)g的鲫鱼不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1),含量顺序为肝脏>肾脏;不同水温条件下鲫鱼相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差异显著(P<0.01),鲫鱼肝脏中的MT本底值平均含量在水温(26.5±1)℃和(16.5±1)℃时分别为3.50和3.25μg·g~(-1);肾脏中的MT平均含量分别为3.20和2.72μg·g~(-1);不同水温下,经不同的暴露时间、不同暴露浓度的Cd~(2+)胁迫下MT在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趋势较为一致,都是旱先升高后稳定的状态,在试验后的6 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MT的含量在12 h时达到峰值.鲫鱼的肝脏和肾脏组织在12 h内MT的增加量与Cd~(2+)的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一效应关系.表明水体中的Cd~(2+)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主要诱导时间在12 h之内.相同Cd~(2+)质量浓度胁迫下,水温的改变不影响Cd~(2+)胁迫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但影响MT表达的含量和速率,相同Cd~(2+)质量浓度下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含量和速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工气候室控制条件下青葱生长、产品品质及光合特性对不同光质的响应特性,优化青葱工厂化生产光环境调控参数,提高以鲜嫩绿叶为产品的青葱生产效率。【方法】在人工气候室LED控制光源条件下,以‘章丘’和‘天光’2个不同品种大葱为试验材料,将苗高15 cm左右、具2—3片真叶的穴盘中大葱幼苗,分别置于蓝光(B)、红光(R)、绿光(G)、黄光(Y)、白光(W)等5种不同光质条件下进行培养,光照强度均控制在(301.6±12.7)μmol·m-2·s-1,光照时间为12 h/d,昼/夜温度分别控制在25℃/18℃。分别在试验处理0、10、20、30和40 d时取样,测定不同光质处理的青葱叶片光合作用参数,以及培养40 d时青葱的生长量和产品品质。【结果】青葱的生长量、产品品质、叶片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和RuBP最大再生速率均以白光显著优于各单色光处理。培养40 d时,白光处理青葱单株鲜重为25.21 g,分别比蓝光、红光、绿光、黄光处理增加了7.83%、20.28%、35.68%和60.78%;其叶片Pn为7.63 μmol·m-2·s-1,分别比蓝光、红光、绿光和黄光处理提高了11.39%、24.07%和39.23%和59.62%;叶片光饱和光合速率(Pmax)达13.29 μmol·m-2·s-1,分别较蓝光、红光、绿光和黄光处理增加了5.39%、9.47%、15.57%和21.48%;光饱和点(LSP)除白光处理较高外,其他单色光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光补偿点(LCP)则以黄光较高,绿光、红光次之,蓝光、白光较低。不同单色光处理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以蓝光处理青葱单株鲜重较高,黄光处理较低,分别达24.22和16.52 g,绿光、红光居中;蓝光处理青葱叶片Pn、AQY、光饱和光合速率(Pmax)、羧化效率(CE)以及RuBP最大再生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单色光处理。青葱假茎可溶性糖、粗纤维、丙酮酸、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干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以白光处理显著高于各单色光处理,但各单色光处理之间则以蓝光处理较高,其他依次为红光、绿光、黄光。【结论】全光谱的白光处理最有利于青葱生长,表现为叶片光合效率较高,产品品质较优;各单色光处理则以蓝光效应较高,红光次之,黄光、绿光较差,反映青葱对白光、蓝光光能利用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以栅藻(Scendesmus dimorphus)为研究对象,将微藻培养和养猪沼液废水处理相结合,通过贴壁培养在处理沼液废水的同时耦合藻类油脂生产,并比较了栅藻贴壁培养与悬浮培养藻细胞生长情况及对N的利用效率,为藻类生物燃料生产及降低沼液废水处理成本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贴壁培养下藻细胞生物产率为6.15 g·m-2·d-1,高于栅藻悬浮培养的生物产率5.48 g·m~(-2)·d~(-1);贴壁培养下藻细胞对N的吸收率为85.23%,高于悬浮培养N的利用率77.84%。在初始NH_3-N、TP及COD浓度分别为281.2、29.1、551 mg·L~(-1)的沼液废水中贴壁培养栅藻,藻类生长状况与正常BG11培养相近,生物产率分别为6.26 g·m~(-2)·d~(-1)与6.23 g·m~(-2)·d~(-1);油脂含量相差不大,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4.6%、35.2%;沼液废水中NH_3-N、TP及COD去除效率分别为99.04%、73.06%和72.32%。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苋菜对砷的吸收能力及植株磷砷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苋菜对As(Ⅴ)的耐性、富集能力及其植株中P、As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为2 mg·L~(-1)时,As(Ⅴ)促进了花红柳叶、红柳叶苋菜的生长,但对其他品种苋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达到4 mg·L~(-1)时,As(Ⅴ)对所有品种苋菜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As(Ⅴ)浓度处理下,苋菜不同品种地上部砷含量均为白圆叶苋菜≈红柳叶苋菜花红柳叶苋菜花红苋菜严选红圆叶苋菜。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为2 mg·L~(-1)时,苋菜地上部P含量与As含量有显著相关性(r=0.881),当营养液中As(Ⅴ)浓度为4 mg·L~(-1)时地上部P、As含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但相关系数达到0.816。苋菜种子中P含量与两种As(Ⅴ)浓度处理下地上部As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r=0.937,0.971)。  相似文献   

20.
用95%乙醇浸泡,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预先处理过的山楂进行色素提取,研究了不同pH值、温度以及光照对山楂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山楂红色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实验表明,山楂红色素在60℃以下的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并且对光照敏感,需避光保存。山楂浸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浸提物浓度升高而升高,当浓度达到50g·L-1时,清除率达到96.35%。说明山楂红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