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采用区域调查的方法,调查分析了耕地、草地、林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含量:林地〉草地〉耕地;在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含量与种植年限成反比,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盐分含量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在不同的种植结构中,轮作土壤盐分含量是连作的2.3倍,在轮作中,瓜/棉花轮作的土壤盐分含量比苜蓿/棉花低35.06%;林地土壤盐分的表聚性较强,0~10cm的盐分含量占到土壤剖面盐分含量的42.28%,而耕地和草地的盐分大量积聚在30~60cm。 相似文献
2.
就广东省高州市典型坡地相邻地块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表明:人工梯地上的农林复合系统和多年生物复合群落的土壤容重,土壤结构和土壤持水力及水分渗透力与相邻天然森林土壤相近,优于退化灌草丛和残林地,其土壤有机质,N,P,K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也普遍比已退化坡地的高,揭示建立仿森林结构的农林复合系统和多年生作物复合群落,并注意实行水土保持的耕作,是退化坡地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4.
以上海松江五厍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及Pb,Cr,Hg,As,Cd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并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法计算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在果园、稻田、林地、菜地、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稻田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6.
为科学恢复退化土地的生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贵阳市花溪区灌木林地、稀疏草地、煤矸石堆场废弃地及粉煤灰堆场废弃地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藻类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藻类共计5门28属,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9个属、绿藻门(Chlo-rophyta)12个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3个属、甲藻门(Pyrr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各1个属;粉煤灰堆场废弃地土壤中藻类属的个数明显小于灌木林地、稀疏草地和煤矸石堆场废弃地.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藻类叶绿素a含量与藻类数量的相关,陛存在差异,藻类叶绿素a含量大小顺序为稀疏草地>灌木林地>煤矸石堆场废弃地>粉煤灰堆场废弃地,藻类叶绿素a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和香浓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关中西部农田和苹果林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0~120厘米)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质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及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林地)的氮素矿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好气培养0~14,15~28和0~28 d的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与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农田黑垆土;淹水培养7d,3种土壤矿化氮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红油土>淋溶褐土>黑垆土,但差异不显著;淹水培养条件下,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均高于农田黑垆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强于不同土壤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草甸草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天然草地、林地、开垦4年的玉米地、开垦20年的玉米地和水稻田5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了0 ~ 10 cm和10 ~30 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脱氢酶的活性在草地和林地中活性较高且0 ~ 10 cm土层>10 ~ 30 cm土层;在4年和20年玉米地中土层间差异不显著;水田中的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单酯酶、硝酸还原酶和蔗糖酶均表现出0~10 cm土层活性显著低于10 ~30 cm土层.[结论]总体来看,天然草地和林地中土壤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具有持续的生产能力,而垦荒(包括开发水田)后土壤质量下降,而且易引起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10.
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为研究区域,探讨6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油菜—大豆轮作、水稻—小麦轮作、荒地、菜地、桑园以及梨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有机质、总氮、颗粒态有机质、团聚体结构、容重等土壤质量指标的明显变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水稻—小麦轮作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以及颗粒态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较低的容重,表明水稻—小麦轮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桑树种植需肥量较大,大量有机肥的施用使其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剧烈的人为扰动,菜地各土壤质量指标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12.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毕节撒拉溪镇下小寨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土壤中砾石含量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砾石含量与土壤总容重、细土容重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总容重、细土容重未表现出一致的大小顺序。不同土层林地细土容重、总容重与菜地、玉米地、人工草地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退耕地40~100 cm各土层细土容重、总容重与林地细土容重、总容重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减少人为干扰,采取休耕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耕地(含坡耕地、退耕地)土壤按耕作层与底土层,其他按淋溶层与淀积层记录土壤剖面特征,土壤取样点包括样地对角线的1/2、1/4部位计5点,如土壤取样点岩石裸露可适当位移,同层土样等量混合,带回室内分析。土壤样品相关指标分析执行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数据分析使用SPSS11软件。[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滇西北藏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与滇西北藏区地域毗邻的、具有相似气候条件和土壤母质发育类型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草甸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有效N的含量是林地与灌丛地的3~5倍;季节性放牧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有效N、有效K以及3种土壤酶,均显著大于常年放牧草甸;针叶林地与高山栎灌丛地具有相似的土壤养分特征;各项养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有机质与全N、有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全Ca、全Mg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有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坝上沽源县为例,对处于不同自然地域的长梁乡、黄盖淖镇、塞北管理区土壤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重草地、优选树种、转变耕作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