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恶苗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俗名徒长病。公稻子等。该病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2.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公稻子等。该病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3.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公稻子等。该病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4.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公稻子等。该病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5.
本病又叫徒长病、白秆病、标茅稻、抡先稻、望水白等,曾在我国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大规模谷种消毒的基础上,已基本控制其危害,但在有些地区有时仍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7.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损失率为一般约5%~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8.
水稻恶苗病俗名徒长病。公稻子等。该病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相似文献   

9.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  相似文献   

11.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在北方地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冉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恶苗病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  相似文献   

13.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土壤,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损失率一般约为15%-30%。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春季干旱少雨,我省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之稻种消毒这一不可缺少的浸种环节,由于长期使用可湿性粉荆等传统药剂,使水稻恶苗病病菌产生抗药性,致使恶苗病日趋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如何高效、低成本、无抗性防治水稻恶苗病,成了我省植保专家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俗称公秧、公禾,在江苏省洪泽农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发病的田块病株率达35%,损失稻谷20%,目前已成为洪泽农场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18.
恶苗病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看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一些稻区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一些稻区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