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门菌感染是一种广泛传播的微生物疾病,而肠炎沙门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和泛嗜性人畜共患病原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0%和50%[1]。肠炎沙门菌主要侵袭幼禽,常为急性经过,可通过空气传播。白鸡屎藤为茜草科植物毛鸡屎藤的全草,在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广泛,可通过熏蒸、内服  相似文献   

2.
肠炎沙门菌污染鸡蛋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20年来,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是引起人类食源性沙门菌病大流行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被污染的鸡蛋.鸡蛋的外壳表面和内部均可被污染.肠炎沙门菌通过两种可能途径造成鸡蛋内部污染,一是细菌穿过蛋壳造成鸡蛋的间接污染,二是细菌随着带菌生殖器官分泌物造成蛋产出前内容物的直接污染.  相似文献   

3.
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是一种特殊的泛嗜性胞内病原菌,也是最为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菌之一,通过污染鸡蛋进行传播。肠炎沙门菌能导致成年鸡隐性感染且长期排菌,容易为生产所忽视;并且能在污染的鸡蛋中增殖,却不会引起蛋内结构明显的变化。肠炎沙门菌病不但对禽类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很严重的危害。宿主的遗传背景对肠炎沙门菌病的抗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索抗性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和差异表达规律是研究鸡对肠炎沙门菌病抗性的必要途径。本文对鸡肠炎沙门菌病的致病机理和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鸡抗病育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是引起人类食源性沙门菌病大流行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被污染的鸡蛋。肠炎沙门菌一般通过两种可能途径造成鸡蛋污染。本综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概述了在蛋鸡生殖道和鸡蛋中宿主与病原体的互作,旨在强调肠炎沙门菌与其它血清型沙门菌之间的潜在性差异,揭示肠炎沙门菌更易污染鸡蛋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分析鸡感染肠炎沙门菌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表达谱,了解lncRNA在肠炎沙门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提取脾脏组织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差异显著的lncRNAs与mRNAs之间的位置关系预测lncRNAs顺式调控的邻近基因,并对邻近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肠炎沙门菌(SE)的方法,本研究根据基因库中SE种特异性基因(sdfⅠ)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建立了SE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100fg DNA,高于常规PCR方法100倍;全部反应可在1h内完成;可通过肉眼观察颜色直接判定结果;对其他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可用于SE感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受精蛋在孵化过程中的抑菌机制,本研究对不同孵化阶段,受精蛋与非受精蛋抗肠炎沙门菌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1×10<'5> cfu/mL Salmonella Enteritidis(SE)菌悬液浸泡接种受精蛋与非受精蛋,测定蛋壳与壳膜、蛋清、蛋黄在不同孵化时间SE的侵染情况.结果表明:孵化第4天,受精蛋蛋壳与壳膜、蛋清比非受精蛋抗肠炎沙门菌活性强(P<0.05),两种鸡蛋蛋黄样本均未受到侵染;第8、12天,两种鸡蛋3个部位肠炎沙门菌的侵染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7天,受精蛋蛋壳与壳膜、蛋黄抗肠炎沙门菌活性显著高于非受精蛋(P<0.05),此时受精蛋鸡胚的漂洗物肠炎沙门菌阳性率为13.78%,非受精蛋蛋清肠炎沙门菌阳性率为45.16%.  相似文献   

8.
细菌非编码小RNA(sRNA)是一类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调节子。IsrC是存在于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岛上的一种与毒力相关的sRNA,可调节巨噬细胞存活蛋白MsgA的表达。本研究克隆了肠炎沙门菌50336菌株isrC基因,通过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isrC缺失突变株50336△isrC,并利用表达载体pBR322构建了回补株50336△isrC/pisrC。将野生株,isrC突变株和回补株分别接种1日龄清远麻鸡,比较三者之间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isrC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同源性为100%;成功构建了isrC缺失突变株和回补株;野生株,突变株和回补株对雏鸡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81×108 CFU,2.02×108 CFU和3.10×108 CFU,相比野生株50336,突变株50336△isrC的LD50明显下降,表明isrC基因的缺失增强了肠炎沙门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avrA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肠炎沙门菌avrA蛋白对猪肠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GenBank中肠炎沙门菌avrA蛋白全基因序列(基因ID:1254388)设计引物扩增avrA基因,回收的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GEX-4T-1进行重组、克隆,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基因测序验证重组表达质粒的正确性。将验证后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 2(DE3)感受态细胞,并在不同条件下对重组表达菌进行诱导表达。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vrA蛋白的表达情况。将酶切测序后目的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用ExPASy-Translate Tool软件预测avrA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avrA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抗原性。【结果】 肠炎沙门菌avrA基因CDS序列全长为909 bp,编码302个氨基酸。限制性内切酶及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avrA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菌所表达的avrA蛋白为可溶性蛋白。重组菌在15 ℃诱导16 h表达的蛋白量为10 mg/L,蛋白溶解度为4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vrA蛋白为膜外蛋白,该蛋白的16―301位氨基酸具有来自超家族YopJ丝氨酸/苏氨酸乙酰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avrA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α-螺旋、延伸链分别占43.71%、39.40%和16.89%;avrA蛋白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一致;avrA蛋白有9个与B细胞结合的抗原表位,分别在第5―40、51―68、80―92、94、101―109、146―157、160―168、199―231和236―298位氨基酸处。【结论】 试验成功克隆出肠炎沙门菌avrA基因,并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和表达菌,诱导表达的avrA蛋白为可溶性表达;avrA蛋白为膜外蛋白,有9个能与B细胞结合的抗原表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制备检测肠炎沙门菌感染的抗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安卡、清远麻、仙居和白耳4个品种鸡对肠炎沙门菌的敏感性,将肠炎沙门菌经颈部皮下注射途径对各试验组鸡接种,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显示:4个品种鸡的LD50分别是白耳鸡为1.26×108cfu,仙居鸡为3.69×107cfu,安卡鸡为1.10×108cfu,清远麻鸡为5.01×107cfu。提示:中国地方鸡种对肠炎沙门菌的抗性存在着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目的是研究调质温度、时间和水分对杀灭肉鸡饲料中沙门氏菌数量级的影响,建立调质工艺杀灭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数量级与温度、时间和水分等工艺参数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优化出杀灭饲料中4个数量级沙门氏菌的调质工艺参数。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3因子3水平Box-Behnken模型的响应面设计。温度水平为60、80、100℃;时间水平为20、160、300s;水分水平为5%、10%、15%。温度越高,时间越久,水分越大,调质工艺杀灭饲料中的沙门氏菌的数量级越大。最大效应值为6.51,最小效应值为0.38,获得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还得到10组可以杀灭4个数量级沙门氏菌的调质工艺参数。这说明响应面设计可以应用于颗粒饲料加工过程中调质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调质温度为100℃,时间20s时,水分最少为13.78%;调质时间20s,水分15%时,温度最少应为95.2℃,这在实际肉鸡颗粒饲料加工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用过滤除菌和超声波裂解的方法提取肠炎沙门氏菌内毒素和外毒素,分别接种番鸭、小白鼠、雏鸡,并用不同浓度的甲醛和不同温度进行细菌和毒素的灭活试验。结果表明,普通肉汤培养24h肠炎沙门氏菌产生内毒素,不产生外毒素。以菌悬液总量的0.1%加入甲醛作用48h或60℃作用120min,均可灭活肠炎沙门氏菌及其毒素。  相似文献   

13.
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主要介绍了宿主对肠炎沙门氏菌(SE)的防御能力、SE感染与宿主细胞的关系、SE在禽类中多呈隐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并对当前SE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石香薷挥发油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了石香薷挥发油,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石香薷挥发油对新城疫病毒(NDV)感染的拮抗作用,测定其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Do)、半数细胞中毒浓度(TD50)、抑制50%细胞病变的药物浓度(IC50)、治疗指数(TI)及体外抗NDV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石香薷挥发油的TDo、TD50、IC50、TI分别为1.56g/l、3.13g/l、0.20g/l、15.65,石香薷挥发油0.79g/l对NDV所致的CP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证明石香薷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NDV作用,提示石香薷挥发油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抗NDV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黄花杜鹃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彬 《草业科学》2007,24(12):61-6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黄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鉴定出38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及其酯、萜烯类化合物、醇及甾族化合物等.对挥发油进行了抑菌试验,可对黄花杜鹃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禽肠炎沙门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得到外膜蛋白OMPX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MG36e中,构建重组质粒pMG36e-OMPX。将重组质粒电转入乳酸乳球菌MG1614,得到重组基因工程乳酸乳球菌,在GM17培养基中培养12h后,经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蛋白约为16 000,与预期相符,经Western-blot检测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以黄羽肉鸡(古)为实验素材,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研究在基础目粮中添加不同浓度(1.O%、1.5%、2.0%和2.5%)的花生油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7周龄时B组(1.5%)体重最大1003.9±67.8g,比其它处理组(K、A、C和D组)分别增加了2.89%、4.36%、2.98%和7.25...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鸡肠炎沙门氏菌OmpF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鸡肠炎沙门氏菌辽宁分离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鸡肠炎沙门氏菌OmpF基因,用IEDB Analysis Resource在线预测分析,该基因可能存在15个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同时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OmpF,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OmpF重组蛋白。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66 kD(含标签蛋白),能被鸡沙门氏菌阳性血清识别,初步证实该蛋白具有免疫原性,为鸡肠炎沙门氏菌亚单位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黄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黄蒿Artemisia scoparia挥发油对几种植物受体的化感作用,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黄蒿挥发油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苜蓿Medicago sativa、白菜Brassia pekinensis、玉米Zea mays种子萌发和幼芽、幼根伸长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萝卜种子抑制作用最强,最终萌发率比对照减少27.3%。对苜蓿的幼芽和幼根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分别比对照减少19.2%和33.4%。用GC-MS-DS联用方法,共鉴定出挥发油中的38种化合物,检出物占总质量的87.53%,其中萜烯类12种,占45.04%。相对百分含量在1.5%以上的化合物有10种:1)2,5 亚乙烯基[4,2,2]螺桨 3,7,9 三烯;2)斯巴醇;3)石竹烯;4)1,2 二甲氧基 4(2 丙烯基)苯;5)石竹烯氧化物;6)毛蒿素;7)橙花叔醇;8)β 法呢烯;9)1 (1,5 二甲基 4 己基) 4 甲基苯;10)大根香叶烯。  相似文献   

20.
An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Salmonella enteritidis (SE) occurred between 2007 and 2010 in British Columbia (BC).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an increase in SE from poultry‐sourced isolates and increased clinical severity in poultry were also observed in BC.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multi‐sectoral collaboration during a 3‐year investigation, and the actions taken by public health and animal health professionals. Human cases were interviewed, 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food service establishments (FSE). Suspect foods were tested. Laboratory data from poultry‐sourced isolates were analysed. Five hundred and eighty‐four human cases of SE with the same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attern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May 2008 and August 2010. Seventy‐three percentage of cases reported consumption of eggs. The odds of egg consumption were 2.4 times higher for cases than controls. Implicated FSE were found to use ungraded eggs, which had been distributed illegally. Investigation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multiple suppliers of these eggs. Collaboration between public health and animal health professionals led to data sharing,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SE, engagement with the poultry industry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ectoral and multi‐pronged investigations are recommended to identify the likely source of illness in large, protracted foodborne outbreaks caused by commonly consumed f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