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旨在比较观察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的头节在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时的超微结构变化。在屠宰检验和病理剖检过程中采取发育良好的豆状囊尾蚴,直接剪破囊泡从中取出豆状囊尾蚴;或用含10%兔胆汁生理盐水培养,使囊尾蚴从囊泡中翻出,制作样品,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记录。结果显示: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在不同状态下的超微结构差异主要出现在顶突。有钩豆状囊尾蚴在相对静止时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鹿角样的小钩相连。在轻度运动时皮肌柱收缩,小钩向外伸展,顶突前端变扁平。皮肌柱持续收缩时,顶突前端开始内陷,小钩向外斜上方伸展,形成喇叭口样结构。当顶突强烈收缩时,皮肌柱陷入顶突内形成圆筒,小钩沿圆筒口排列形成菊花样结构。无钩豆状囊尾蚴在相对静止时,其顶突扁平,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中央有一个圆形结节,周缘有齿轮状花纹。当顶突轻度运动时,中央部的结节内陷,出现瓣状结构,顶突周边形成半圆形环状结构,如同一个救生圈。强烈运动时,结节的瓣状结构打开,如同一个喇叭口。顶突周围的皮层向外张开,恰似轮胎样结构。在顶突的喇叭口与轮胎样结构之间有数条放射状皱襞。顶突变成一个车轮样结构。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的吸盘均位于顶突之后,可出现三种收缩纹,即环形收缩、纵形收缩和放射状收缩。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超微结构完全不同,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中可出现各自特殊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观察豆状囊尾蚴在不同状态下的超微结构。从肉联厂屠宰检验采取豆状囊尾蚴,直接剪破囊泡从中取出豆状囊尾蚴;或用含10%胆汁生理盐水培养囊尾蚴,待其从囊泡中翻出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记录。位于囊泡内的头节,从其顶端观察,顶突呈伞状,皮肌柱连接小钩覆盖于头节的前端。从侧面观察,一排有鹿角样的小钩附着于顶突。4个吸盘呈洞穴状位于顶突之后分布在头节的四周。原始颈节较宽,体节较细,表面均有许多皱褶。培养后的豆状囊尾蚴可明显区分为头节、颈节、体节和囊泡区,顶突上的皮肌柱收缩,鹿角样的小钩向周围伸展,吸盘也发生环形和纵形收缩,颈节的环状收缩和体节的纵行收缩均明显可辨。豆状囊尾蚴处于不同状态时,其超微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710-1714
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形态的豆状囊尾蚴,为了解其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状态时的形态变化,本研究通过从囊泡内取出头节和经培养后让头节自行从囊泡中翻出的方法,用扫描电镜对头节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发现,在相对静止状态时,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较平,中央有1个较大的结节,周边有放射状花纹;4个吸盘收缩成结节状。在相对运动状态时,顶突收缩,中央的结节内陷,变成环状物,如同一个救生圈。继之,环状顶突的皮层向外开张,形成轮胎状结构,表面有粗大的横纹;顶突的瓣状结节打开,扩张呈喇叭口状,并有粗细不一的放射状皱襞与皮层相连;顶突变成一个车轮样结构;4个吸盘有明显的环状收缩,表面有环形波纹,吸盘口变小。总之,无钩豆状囊尾蚴形态的变化与其功能改变是一致的,有利于其对宿主组织的侵袭。  相似文献   

4.
旨在鉴别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的区别。用扫描电镜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其18S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动物的囊尾蚴作了进化树比较。结果显示:超微结构观察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主要区别位于顶突,而吸盘和原始体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从囊泡中取出的豆状囊尾蚴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比较平坦,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结节,结节的直径约为20μm,周边有数层齿轮状花纹,形成重合式齿轮状构造。有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形似鸡爪样的小钩相连。小钩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具有坚硬的外观,长120~150μm。通过用18S-P1和18S-P2引物对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目的基因、感受态细胞的培养液和菌体质粒的PCR检测,均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表明18S-P1引物扩增的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750 bp序列的差别比18S-P2引物扩增的666 bp序列的区别明显。与其他动物囊尾蚴相关序列的进化比较显示,无钩豆状囊尾蚴与牛囊尾蚴有亲缘性,而有钩豆状囊尾蚴则与猪囊尾蚴有亲缘关系。总之,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虽然同属豆状囊尾蚴,但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发现的豆状囊尾蚴。  相似文献   

5.
兔豆状囊尾蚴的压片技术及染色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详细观察豆状囊尾蚴头节的形态结构,通过屠宰检验或病兔剖检采集的豆状囊尾蚴的囊泡,制作压片后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制作豆状囊尾蚴头节压片的关键是载玻片要洁净、干燥,从囊泡中取出的头节应完整无损,并尽量除去黏附在头节上的囊液.将带有头节的结节放在载玻片的中部,再在其上放一载玻片,两手在载玻片的两端均匀用力挤压,待结节全部展开即可.为了观察头节的正面结构,在压制玻片前,应用手术刀片除去原始颈节与体节部分.通过常用的几种单染色和复染色法对压片进行染色,证明单染色更有利于详细的观察头节的结构,而且几种单染色之间有互补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6.
牛囊尾蚴是寄生在人体的无钩绦虫的蚴虫,多寄生于牛的咬肌、舌肌、心肌、肩胛肌、颈肌及臀肌等处,眼观形态与猪囊虫相似,但在镜检时可见到头节上仅有4个吸盘,而无顶突和小钩,一般在牛胴体中寄生的牛囊尾蚴数量很少,且多在深层肌肉中。笔者遇到一例牦牛囊尾蚴病一例,而该病在本地区屠宰牦牛胴体中很少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猪囊尾蚴形态猪囊尾蚴呈乳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或卵圆形,囊壁充满液体,有一个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点状头节。低倍镜下可见头节顶部有顶突,顶突有两排整齐的小钩,顶突下方有四个吸盘。有些囊虫在猪体内发生钙化,在皮下或肌肉中呈米粒状或黄豆状,其称为米猪肉。2病猪症状患猪食欲减退,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停滞,水肿,跛行等。病猪寄生囊虫较多  相似文献   

8.
猪囊尾蚴病是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1病原病原体为猪囊尾蚴,其成虫是有钩绦虫或称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虫体大,长达1~2.5m,头节呈球形或略似方形,有4个吸盘,在头节顶端有一个顶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69-374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相似文献   

10.
<正>1病原形态囊尾蚴属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幼虫的一种类型。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的囊尾蚴,都是由六钩蚴发育而成的。囊尾蚴体呈卵圆形,在白色的囊内含有囊液和一个凹入的头节,又称"囊虫"。寄生有囊尾蚴的猪肉,一般叫"米猪肉"或"米心肉",或"豆猪肉"。[2]人吃了未煮熟带有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就在人的肠内继续发育,首先是带有小钩和吸盘的头节从囊里翻出来,并用小钩和吸盘钩吸在人的小肠壁上吸收养料。经2~3个  相似文献   

11.
豌豆状囊尾蚴组织化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豌豆状囊尾蚴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定位分布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头钩内含丰富的网状纤维。糖原主要分布于实质组织,尤以吸盘部位为最丰富。AKP、ACP和ATP酶定位于皮层和钙质小体。本作者认为,这3种酶分布于皮层可能是协助皮层从宿主组织摄取葡萄糖。  相似文献   

12.
屠宰兔感染豆状囊尾蚴的体内分布及卫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患豆状囊尾蚴病兔的胴体及内脏进行了详细的检验,并提出了卫生评价.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主要侵害的靶组织是大网膜,其次是直肠浆膜和肠系膜;而肝脏则不是其侵害的主要靶器官,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肝脏才发现病变.胴体及其他胸、腹腔脏器中没有检出病变.另外,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在一个包囊中有2个~4个囊泡的豆状囊尾蚴.据此作者认为,对病兔的肝脏进行仔细检查后,在没有病变的情况下可以食用,而胃肠道的组织由于是豆状囊尾蚴侵害的主要靶器官,所以不得食用,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出豆状囊尾蚴囊液乳酸脱氢酶同工酶4~5条酶带,酯酶同工酶1条酶带,蛋白质6~9条区带;豆状囊尾蚴囊壁和头节乳酸脱氢酶同工酶3~4条酶带,酯酶同工酶无,蛋白质17条区带;细颈囊尾蚴囊液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4条酶带,酯酶同工酶1~3条酶带,蛋白质7~10条区带;宿主——兔腹水乳酸脱氢酶同工酶5条酶带,酯酶同工酶3~5条酶带,蛋白质13~16条区带。并作了豆状囊尾蚴与细颈囊尾蚴囊液同工酶、蛋白质和豆状囊尾蚴与宿主的同工酶、蛋白质相互关系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与细颈囊尾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具有差异和两者可能存在交叉免疫;豆状囊尾蚴的酶蛋白和蛋白质来源独立于宿主,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宿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云南河口县查见褐家鼠肝脏感染链尾蚴。链尾蚴囊呈圆形,乳白色,直径在4—6mm不等,分布在鼠肝右叶中间或边缘。链尾蚴长约14mm,头节顶突上有两圈透明的小钩36只,头节内有四个吸盘,链体尾部有囊。组织形态学观察确定了褐家鼠肝中链尾蚴,描述了链尾蚴和包囊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绿头鸭肠道内分离的绦虫进行种属鉴定,本试验对向海地区的10只绿头鸭小肠内分离出的3条绦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经形态学观察测量发现,该绦虫为小型绦虫,全长35 mm,头节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成节有3个圆球形的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储精囊较发达,符合膜壳属绦虫的形态学特征。扩增cox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建树分析,结果支持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综合该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均长度为1.5m,头节主要吸附在空肠淋巴集结分布丰富的部位,一般寄生数量为1~2条.眼观,虫体寄生部位黏膜增厚,表面有大量灰白色黏液附着,其间可见点状出血.镜下,局部黏膜上皮脱落,而在完整的黏膜上皮处,其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以及肠腺杯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头节寄生处部分肠腺坏死;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显著增生,部分增生凸入固有层形成新的圆顶区;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以及黏膜肌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感染组肠黏膜上皮脱落;贝氏莫尼茨绦虫头节呈椭球状,有4个吸盘,无顶突,小沟,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微绒毛.研究结果表明,肠黏膜增厚,主要是局部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在寄生虫虫体表面覆盖的微绒毛的不断刺激下,机体抗感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绵羊对抗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可能是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增生来加强局部免疫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学和扫描电镜观察了4种咪唑类药物对体外猪囊尾蚴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丙硫苯咪唑、磺苯咪唑、硫苯咪唑和氟苯咪唑对猪囊尾蚴均有抑制作用,前两者作用早于后两者。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方法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得到Tp-dUTPase基因编码区,构建了pET32a-Tp-dUTPase原核表达载体,以重组蛋白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兔豆状囊尾蚴病Dot-ELISA诊断方法对226份兔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Tp-dUTPase基因编码区长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6 200,该重组蛋白能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以重组蛋白Tp-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Dot-ELISA诊断方法显示有较高的特异性(85.7%~92.9%)和敏感性(86.4%~88.0%),与其他种类兔寄生虫病阳性血清有较低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纯化的Tp-dUTPase重组蛋白可作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