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 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番薯秧和苜蓿饲喂下小尾寒羊行为日节律,以8月龄小尾寒羊公羊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取样法对苜蓿、番薯秧饲喂下小尾寒羊日常行为分配及行为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小尾寒羊全天各种日常行为不受粗饲料种类的影响;小尾寒羊采食、观望、反刍有两个行为高峰期,但随着时间变化,采食和观望行为呈早晨和傍晚2高峰的规律,而反刍在傍晚呈低谷的规律,且以上行为的高峰期随饲喂苜蓿或番薯秧有所不同;在12:30~14:30,小尾寒羊卧息行为呈单峰规律,而移动行为呈单谷规律;小尾寒羊的移动和卧息行为在6个时间段下不受饲喂苜蓿或番薯秧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小尾寒羊在长期舍饲的环境下全天的日常行为已形成了特定的行为规律,但其行为日节律会因采食的粗饲料种类而改变。  相似文献   

4.
动物园是野生动物异地保护的重要场所,研究动物的行为和场地利用情况可以为动物园饲养管理提供参考信息。2018—2019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圈养的4只南美貘(Tapirus terrestris)不同季节的日行为节律和场地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圈养南美貘在07:00—17:00的主要行为是休息、运动和采食。(2)探索、刻板和乞食行为的不同季节日间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P<0.05)。(3)休息行为有3个高峰(07:00—08:00, 11:00—12:00, 16:00—17:00),采食行为有2个高峰(09:00—10:00, 15:00—16:00)。(4)运动、刻板和社群行为的节律在不同季节间不同。(5)圈养南美貘更倾向于利用室内场地,回避乱石区域,除乱石区域外,不同季节不同场地类型的利用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食、探索、休息和运动行为的发生频次与场地类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动物园将室外运动场地改为以松软地面为主,并配水池,在春季和夏季开展更多的丰容来降低南美貘刻板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邹婧  华彦  王海滨  张伟 《野生动物》2015,(2):157-161
2014年5月~2015年2月,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 method)对人工圈养的8只紫貂进行行为学观察,定义了休息、运动、采食、排泄、警戒以及其他行为等行为谱。通过对雌雄紫貂在不同季节行为节律研究发现:除了睡眠行为、卧息行为和玩耍行为外,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均表现出雄性高于雌性,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时间分配雌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人工圈养紫貂行为的日节律表现为19:00到次日5:00处于活动高峰期,日行为具有一定节律性。不同季节紫貂的日节律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6.
2010年2~6月,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10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分配和节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组成以取食和休息为主.春季,亚成体大熊猫取食行为频次高于夏季,而休息行为频次则低于夏季,春夏两季的行为总体分配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行为节律来看,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均呈现非正态特征.走动行为主要集中于7:00~8:00和13:00 ~15:00,攀爬行为主要出现于12:00之后,玩耍行为以13:00~14:00为主;亚成体大熊猫的部分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活动行为与取食行为呈正相关,与休息行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养殖条件对小尾寒羊母羊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影响,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血气分析pH,并对母羊产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探究适宜机体内环境对母羊生产比例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健康、体重接近的1~2岁龄成年小尾寒羊种母羊392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试验Ⅰ组为126只母羊(对照组),试验Ⅱ组132只母羊,试验Ⅲ组134只母羊,每组各配有4只种公羊混入羊群共同饲养,试验期为120 d,通过人为干预小尾寒羊母羊内环境,进行血气分析pH检测。结果显示,在15~22℃气温时血液pH为7.46~7.52,为正常血液pH;25~30℃时血液pH为7.36~7.44;气温30℃以上时血液pH为7.25~7.39;气温30℃以上结合控盐饲料血液pH为7.24~7.31;血液pH<7.20时为疾病状态。结果表明,在偏酸pH内环境进行配种,获得雌性胎儿比例增高。本研究为养殖业的扩大生产、良性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扫描取样法和随意取样法,对饲养条件下两头雄性成年棕熊的越冬行为和活动节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活动和摄食行为主要集中于早3:00~20:55,在此期间主要行为是休息(79.1%)和活动(12.5%)。卧睡是休息的主要类型,站立是活动的主要类型,而卧吃又是摄食的主要类型。活动节律有三个频率高峰(41.7、34.7、34.0),摄食节律也有三个高峰(34.0、25.8、18.1)。两种节律有明显的相关性。给食是激起活动和摄食的主要因子。凡种主要行为相互间隔出现。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5,(12):75-76
选用夏季日最高温度在33℃以上的天气,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圈养的4只成年食火鸡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将其行为谱主要分成:休息、走动、觅食、梳理和其他行为5大类。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圈养食火鸡夏季的主要时间用于休息(48.19±13.05)%,其次是走动(30.40±12.35)%、觅食(11.16±14.53)%、梳理(7.01±2.62)%、其他(3.24±1.51)%。休息时间在中午时出现峰值,走动在8:00-8:55出现峰值,觅食在10:00-10:55和16:00-16:55出现峰值,其中觅食与饲养人员投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放牧条件下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四季牧草采食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四季放牧采食情况,实现鄂尔多斯细毛羊精准饲喂模式,采用饱和烷烃法对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四季放牧采食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春、夏、秋、冬四季放牧采食量分别为(2.24±0.15)kg、(3.32±0.23)kg、(1.60±0.21)kg、(0.93±0.14)kg;其中成年母羊以夏季采食量最高,显著高于(P0.05)春季和秋季,春、夏、秋3季均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提示:在放牧条件下,成年母羊应根据草场营养供给情况在冬季进行适当补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围产期小尾寒羊血清T-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0只年龄在2~5岁之间的小尾寒羊,其中10只为待产母羊,10只为空怀母羊,分别于产前20d、产前10d、产前1d、产后1d、产后10d、产后20d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T-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围产期小尾寒羊在整个围产期内血清中T-SOD活性呈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其中,在产前1d出现最低值且围产期小尾寒羊T-SOD活性均低于空怀小尾寒羊;围产期小尾寒羊在整个围产期内血清中MDA含量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其中,在产后1d出现最低值且围产期小尾寒羊MDA含量均高于空怀小尾寒羊。[结论]怀孕和分娩对小尾寒羊T-SOD活性和MDA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杜泊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永靖县瑞辉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种羊场引进的杜泊公羊做父本,以小尾寒羊做母本,杜寒F1、杜寒F2与小尾寒羊和杜泊羊进行了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同一营养水平条件下,全价饲料饲喂对不同组合的生产性能和各项指标影响.结果表明,杜寒F1断奶前平均日增重达到318 g,比小尾寒羊提高43.89%(P<0.01),而且杜寒F2也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杜寒F1、杜寒F2育肥期增重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40.99 %;胴体体重以杜寒F1和杜寒F2明显比小尾寒羊高;杜寒F1和杜寒F2屠宰率分别比小尾寒羊高5.9和1.8个百分点;眼肌面积以杜寒F2最大(15.8 cm^2),比小尾寒羊高3.5 cm^2,这充分说明杜寒F2肉用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杜寒二代周岁公羊体尺和体重指标均超过纯种杜泊公羊,其中体重比纯种杜泊羊高20.88% (P<0.05),体高增加12.13%,胸围增加9.86%(P>0.05);杜寒F1、杜寒F2初产母羊的产羔率分别为140%和129.5%,杜寒F1母羊产羔率比杜泊羊提高40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杜寒F2比杜泊羊提高17.9个百分点(P<0.0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parity and litter size on maternal behavior of Small Tail Han sheep was investigated at Linyi University, China. Sixty‐eight ewes were observed from parturition to weaning. Continuous focal animal sampling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duration of maternal behaviors. Ewe feces were collected every 2 days and estradiol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with an enzyme immunoassay kit. All lambs were weighed 24 h after parturition and again at 35 days of age. Parity increased sucking, following, grooming, low‐pitched bleat, head‐up and udder‐refusal behavior and decreased aggressive behavior (P < 0.01, P < 0.01, P < 0.05, P < 0.05, P < 0.05, P < 0.05, P < 0.01, respectively), and litter size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on sucking, following and low‐pitched bleat behavior (P < 0.05, P < 0.01, P < 0.05, respectively). The lambs of multiparous ewes were significantly heavier than primiparous ewes at birth (P < 0.01)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eavier at weaning age (P < 0.01). Similar results were founded for birth weight and weaning weight gain in litter size (P < 0.01, P < 0.01, respectively). Estradiol concentration in feces was higher in multiparous ewes than primiparous ewes. Parity and litter size may have effects on maternal behavior during lactation. Ewes that have 2–3 lambs may be more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of Small Tail Han sheep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在不同品种绵羊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索SHH与羊毛弯曲形成的关系,选取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E染色法观察2种绵羊背部皮肤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2种绵羊背部皮肤中SHH蛋白和基因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背部皮肤毛囊的组织结构存在毛囊数量及弯曲程度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显示,SHH蛋白在美利奴羊和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均有表达,在美利奴羊背部皮肤中的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皮脂腺和表皮细胞中显著表达,在小尾寒羊背部皮肤中的毛基质、内外根鞘和皮脂腺中显著表达;光密度分析显示,美利奴羊背部皮肤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美利奴羊SH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Western blot显示,美利奴羊SHH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提示:羊毛弯曲的形成与其组织结构有关,并受SHH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栽培草地生产系统肉羊舍饲生产利弊共存。本研究通过对比舍饲与放牧补饲条件下的肉羊屠宰及肉质性能,旨在探究肉羊优质高效生产的模式。选取80只体况相当的6月龄育肥小尾寒羊,随机分为两组(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每组40只。其中舍饲组(HF)于圈舍内以全混合颗粒饲料饲喂,剩料10%的方式进行饲养。放牧补饲组(GS)白天于红豆草草地进行放牧,夜晚归牧后于圈舍进行补饲,补饲饲料与舍饲组相同。在90 d育肥试验结束后,从每个试验组选取6只接近该组平均体重的试验羊用于屠宰试验。研究发现不同饲养方式下,小尾寒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滴水损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GS组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面积均极显著高于HF组(P<0.01);GS组与HF组相比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GS组γ-亚麻酸(C18:3n-6)含量高于HF组(P<0.05)。HF组小尾寒羊背最长肌中缬氨酸含量低于GS组(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全舍饲,放牧补饲可提升小尾寒羊肉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解偶联蛋白2(UCP2)是一种具有解偶联功能的蛋白质,普遍认为其与脂肪酸代谢、调节ATP生成有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月龄(6、8、10月龄)小尾寒羊4种内脏(心脏、脾脏、肾脏、瘤胃)组织中UCP2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CP2基因在6~10月龄小尾寒羊相同内脏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心脏、肾脏和瘤胃,而后三者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证明了UCP2基因在小尾寒羊内脏组织中有广泛表达,为UCP2基因可能与免疫相关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并且说明在6~10月龄的月龄段内,UCP2基因在小尾寒羊内脏组织中的表达受月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检测,探讨杜泊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对肌肉风味的影响,为选育优质肉羊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氨基酸总量来看,杜寒F1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提高30.06%和0.57%,杜寒F2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提高29:49%和0.13%;从主要脂肪酸含量来看,杜寒F1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0.29%和10.05%,杜寒F2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13.54%和22.01%;从挥发性脂肪酸来看,杜寒F1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2.93%和6.44%,杜寒F2较小尾寒羊和杜泊羊分别降低21.24%和24.09%。杂交后代杜寒F1和杜寒F2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同时能够降低羊肉膻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检测骨骼形态发生蛋白IB型受体(BMPR-IB)基因在小尾寒羊母羊、无角道赛特公羊、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及道×寒F2横交固定所产种公羊中的多态性,分析小尾寒羊基因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在无角道赛特公羊中只有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在小尾寒羊母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B和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5,0.65;在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和++),F1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5,0.25,F2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0.70。小尾寒羊的2种基因型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BMPR-IB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屠宰性能、肌肉化学成分的检测,探讨杜泊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对后代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为选育优质肉羊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屠宰性能来看,杜寒F1和杜寒F2均继承了杜泊羊的优点,对小尾寒羊产肉率低的缺点有较大改善;从总体肉品质来看,杜寒F1和杜寒F2均继承了杜泊羊产肉多、肉质鲜美的优点,并且在肉色、嫩度、熟肉率、滴水损失、含钙量方面均优于小尾寒羊和杜泊羊。杜寒F2的肌肉嫩度、肉色指标均优于杜泊羊、小尾寒羊及F1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