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超高产栽培不同栽插深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栽插深度以1~2 cm为宜,不能超过3 cm,并进行了方差分析,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机插稻不同插秧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插秧机不同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机械栽插的最佳组合为抓秧面积1.29 cm2、栽插株距11.7 cm、深度5 mm,其有效穗最多,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稻栽插深度比较试验,探索适合荔波县生产条件的最佳水稻栽插深度,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栽插深度3 cm时产量最高。栽插深度过浅,秧苗易漂秧倒伏,增大查秧补秧困难,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稻苗插得越深,返青越慢,分蘖越迟,秧苗分蘖率降低,生长差,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稻栽插深度比较试验,探索适合荔波县生产条件的最佳水稻栽插深度,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栽插深度3 cm时产量最高。栽插深度过浅,秧苗易漂秧倒伏,增大查秧补秧困难,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稻苗插得越深,返青越慢,分蘖越迟,秧苗分蘖率降低,生长差,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原创研发的机插秧栽插密度田间测试装置和4行步进插秧机组成的试验系统装置,在泥脚深度23~30cm,水层深度3~11cm的冬水田里进行了田间机械化无载荷栽插试验、模拟满载荷栽插试验和实际插秧正交试验,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的秧苗株距和标定秧爪株距的关系,种植密度和理论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水田的泥脚深度、水层深度、秧苗株距对田间栽插密度的影响特别显著,插秧机的驱动轮、水稻的品种对田间栽插密度看不出影响.在泥脚深度23~30cm的冬水田,当水层深度大于7cm时,机插秧栽插密度随机性较大,种植密度差异高达35.1%,不能保证种植密度和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6.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抓秧面积1.29cm2、栽插株距11.7cm、栽插深度5mm的有效穗最多,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高产生态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设置不同栽插密度(10 cm×27 cm、13 cm×30 cm、17 cm×33 cm、23 cm×33 cm、33 cm×33 cm),通过对产量、叶蘖动态进行分析,明确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该栽插密度叶龄进程快,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提高水稻颖花量,实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栽插密度和水层对水稻化感品种抑草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具有化感特性的华抗草78和江苏地区主栽的扬稻6号,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在不同栽插密度和不同水层深度条件下水稻品种的抑草效应,结果表明:每公顷45~60万苗的水稻栽插密度、水稻移栽后10 cm水层保持15 d的条件下华抗草78对稗草、异型莎草和陌上菜的株防效和干重防效明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杂交水稻"花优14"钵体栽插的最佳密度,进行了"花优14"钵体栽插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花优14"采用钵体栽插,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以栽插密度为33cm×12cm的产量最高,每667m~2为740.58kg。  相似文献   

10.
水稻机插稻的特征特性和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机械化。全面实现水稻栽插机插化是稻作生产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我地5个乡镇农技站,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示范推广机插稻,机插稻获得了全面的成功。1机插稻的特征特性(1)省工节本。1个熟练的机手每天可机插1hm2大田,是人工栽插的15倍,省工显而易见。同样通过调查机插水稻与常规手工插秧相比,节本优势较为明显,每公顷大田比常规育秧手栽节省1003.35元,具体见表1。(2)浅栽。由于栽插深度由机器控制,一般栽插深度1~1.5cm,改变了手栽稻栽插深的缺点,栽插越浅,越有利于发苗。…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窄行距插秧机最适宜的栽插密度,对新引进的窄行距(行距为25cm)水稻插秧机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花优14"作单季晚稻机插栽培,采用25cm窄行距插秧机栽插,以株距12cm为宜。  相似文献   

12.
淮北地区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有效穗数、有效产量显著高于行距30 cm的水稻;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略有下降;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是影响机插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超过一定的范围,有效穗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械化摆栽技术,以龙稻5号、龙粳30和垦鉴稻6号3个优质水稻品种为试材,设置6种栽插密度,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以筛选出2ZB-633型摆栽机最适宜的水稻栽插密度。结果表明:运用2ZB-633型摆栽机进行插秧,其摆栽密度为23cm×10cm时,水稻群体各重要性状最优,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协调发展,可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塑盘育秧机械栽插是一种崭新的水稻栽培技术:选用当地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宜机械插秧生育期要求的杂交水稻品种组合,采用供插秧机专用的塑料秧盘(秧盘底部有孔无穴,规格主要为28cm×58cm)在整理好的苗床上育秧,用插秧机将育成的适龄秧苗栽插到本田中,再采取适合于机插秧栽培要求的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进行德宏州热区籼型杂交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德宏州热区籼型杂交水稻机械插秧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随之增加的趋势,但综合考虑种子、农药成本投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因素,栽插规格以30 cm×16~18 cm、栽插密度以18.5万~20.3万穴/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品种晚籼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氮肥水平、栽插密度及每穴栽插苗数对供试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推后先是略有起伏,然后开始降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是先升高后降低;栽插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晚籼98产量的提高,以栽插密度为16.5 cm×20.0 cm产量最高,达到8 506.5 kg/hm2;晚籼98每穴栽插基本苗4、6和8株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实际产量分别为8 496.0、8 569.5、8 470.5 kg/hm2。  相似文献   

17.
机械栽插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内容,插秧效率高,省工节本。机插秧还能实现定苗栽插,插秧有序,能充分利用光能,插植深度适中,中后期抗倒性好。水稻机插秧技术适宜洋县冬闲田、水稻—大蒜轮作区和水稻—油菜轮作区。本文介绍了水稻机械育秧、插秧和大田管理技术,为进一步示范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松桃县中低海拔地区水稻在自然分蘖条件下的最佳栽插密度,为水源枯竭地区提供最佳栽插方案,特进行了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分蘖条件下的最佳密度为30cm×18cm,产量为9216.59kg/hm^2。  相似文献   

19.
机械栽插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内容,插秧效率高,省工节本。机插秧还能实现定苗栽插,插秧有序,能充分利用光能,插植深度适中,中后期抗倒性好。水稻机插秧技术适宜洋县冬闲田、水稻—大蒜轮作区和水稻—油菜轮作区。本文介绍了水稻机械育秧、插秧和大田管理技术,为进一步示范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平塘县水稻单产水平,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项目的实施,采用不同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塘县水稻宽窄行栽插中,采用25cm窄行,即密度为22.5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苗产量最高。穴栽2粒苗与适当密植能有效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改善群体环境,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使影响水稻产量的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的构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