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利用郴州市1981 ~ 201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按照定义秋季(9月21日~1l月20日)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条件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统计出每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并对发生的每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郴州各县市区连续3d以上的秋雨次数分布呈现中部地区多、南部地区少,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是秋雨过程的多发期.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的形成,其大气环流形势和季节性转换基本一致,其中地面冷空气入侵影响郴州是秋季连阴雨开始的主要特征;与长波槽系统的稳定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沿海槽的建立是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结束的主要特征,长波槽系统的稳定决定秋雨的长短.总结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提高对郴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水平,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昌都地区2010年8月一次连阴雨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诊断方法,对2010年8月17~27日昌都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纬稳定的2槽1脊与西伸到高原东部的西太副高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500 hPa切变线与高原低涡为此次连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近饱和的相对湿度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较好的湿空气环境,水汽的辐合与辐散对预报连阴雨天气的开始与结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连阴雨天气期间昌都地区垂直速度数值较大的负值区对应的地点降水等级较大,这对在连阴雨期间预报降水等级时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为连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较强西风槽东移,高原北部的高压脊与西伸进入高原的西太副高合并,预示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6.
早春的连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利用高度场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阜宁县县2010年早春连阴雨天气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早春连阴雨,进行预报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6~2003年的NCEP资料(2.5°×2.5°)和西北地区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中东部(甘肃河东和宁夏南部)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次数在20世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连阴雨的环流形势,在高纬为一槽一脊或二槽一脊,中纬度短波活动较多,青藏高原为一槽区,西北地区中东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且为高能区,短波活动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中东部不断交馁,造成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部500 hPa欧亚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乌拉尔山的长波脊和中亚低槽维持,该区域的偏南气流为该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从而形成了西北地区中东部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当西风带中纬度新疆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时,西北地区中东部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8.
9.
利用MICAPS 2.0资料对2007年4月22日浙南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月20—21日温度偏高,有利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浙南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弱冷空气渗透,850 hPa切变线以及地形抬升作用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12.
利用四川省各自动站的降水数据及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四川盆地及周围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本次暴雨在各高度层形成的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及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等,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杭州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在弱动力条件、强热力条件下发生。700 hPa以下为强烈的暖湿平流,对建立热力不稳定起主导作用;925 hPa切变与风速辐合、地面倒槽、小闭合高压提供了动力扰动;中层为弱的上升运动区,400 hPa及以上垂直速度明显;500 hPa以下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此外,来自南海的充沛水汽输送和低层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区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受低层切变线和低涡影响,2010年6月中旬江西省出现了强降雨天气,尤其是19—20日的暴雨天气强度大、范围广。利用常规资料,分析了江西省万载县6月19—20日的暴雨天气过程,得出:受高空低槽及中、低层低涡系统运行产生,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同时,Tbb低值区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本文利用气象台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雷达回波等对2014年6月21~22日遂川县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9年7月22日~8月14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罕见低温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09年7月22日~8月14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罕见低温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次盛夏连阴雨过程的成因,揭示导致连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低层环流场的配置及物理量场的差异对降水范围、强度的影响。[结果]这次连阴雨过程根据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可以分为7月22~24日、7月27日~8月1日、8月4~8日、8月9~14日4个阶段,且4个阶段分别受东北低涡影响、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高空低槽影响以及台风和副高外围影响;过程中大比湿区的维持为连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出现在等比湿线密集区内,即湿度锋区比湿中比湿〉13 g/kg的区域;850 hPa上空维持一温度槽,不断扩散南下的冷空气既是造成连阴雨期间异常低温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降水维持提供了上升运动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实际预报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秋季连阴雨是山东省由观测记录以来发生的历史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从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阴雨是在亚欧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径向型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次长波调整的过程。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偏强,长时间稳定维持,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带内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引导西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孟加拉湾和沿副高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下游交绥,造成了山东持久的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