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马铃薯酸解淀粉的生产工艺,并对产品的理化性质及应用特性,包括产品的水分、热糊粘度、热糊稳定性及糊化温度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酸解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对40%的淀粉乳500ml,反应温度为35.5℃、反应时间为2.1h、0.5%盐酸溶液的量为15.1ml.经优化工艺生产的酸解马铃薯淀粉的特性粘度为原淀粉的1/30,热糊稳定性是原淀粉的2倍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Viscograph-E型Brabender黏度仪,测定了不同品牌马铃薯淀粉糊及马铃薯淀粉糊在不同质量浓度、pH、食盐、蔗糖、明矾、磷酸盐和魔芋葡甘露聚糖条件下的黏度曲线,研究了淀粉糊黏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淀粉乳质量浓度、pH和添加食盐、蔗糖、明矾、磷酸盐及魔芋葡甘露聚糖对淀粉糊黏度性质均有影响,其中蔗糖、魔芋葡甘露聚糖对淀粉糊热稳定性、凝胶性、凝沉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4.
马铃薯淀粉微细化及其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细化后的淀粉,其结构及组成分布模式的改变对于改善淀粉及淀粉基降解材料的性能,提高降解材料中淀粉的添加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球磨设备对普通食用级马铃薯淀粉微细化,并对不同粒度梯度的微细化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研究,通过实验得出马铃薯淀粉微细化的最适宜实验条件为:球磨时间24 h,球磨机转数350 r·min~(-1),淀粉液浓度0.35 g·ml~(-1)。微细化淀粉的粘度变化趋势与原淀粉基本相同,其糊化及保温过程中粘度下降幅度,均随淀粉颗粒粒度的降低而呈现下降趋势;且微细化后淀粉粘度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酸解压热复合制备玉米抗性淀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酸解压热法制备抗性淀粉,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选择乙酸为试验用酸,淀粉糊浓度20%,酸浓度0.4moL·L-1,酸解温度60℃,酸解时间5h,并进行冷热循环3次,抗性淀粉最高得率为15.7%。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发酵酸浆用于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20%豌豆的自然发酵酸浆处理打浆过滤后的马铃薯浆液,淀粉沉淀时间缩短6倍,淀粉收率(30min内)增加31.1%,淀粉白度提高16.6%,劣质淀粉比例减少10.9%,若纯培养酸浆分离的淀粉凝集菌并采用合理方法制备成高凝集活性的菌壁,可作为一种更好的生物制剂而应用于马铃薯淀粉生产。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盐酸为酸解剂,高碘酸钠为氧化剂,通过酸解氧化法制备双醛淀粉。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盐酸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双醛淀粉醛基含量的影响,通过效应曲线分析、交互作用和显著性分析优化了酸解氧化工艺。结果表明:对双醛淀粉醛基含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盐酸浓度;双醛淀粉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9 mol/L、反应温度55 ℃、反应时间2 h,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双醛淀粉的醛基含量为69.56%。 相似文献
8.
采用酸变性和沸水浴的方法对马铃薯淀粉进行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马铃薯抗性淀粉最优制备条件为:淀粉与水之比1∶9、酸解时间为1.5 h、盐酸用量为2%、沸水浴时间为2.5 h、冷藏老化时间36 h,抗性淀粉得率13.87%。与原淀粉相比,马铃薯抗性淀粉耐酸性增强,可长时间抵抗酶的水解,吸湿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淀粉粘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6个品种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地点,对各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淀粉粘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新12和中大1号的淀粉粘度较高,且稳定性好;早熟品种东农303和尤金淀粉粘度较低,且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概况,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马铃薯淀粉,特别是马铃薯变性淀粉的研究现状。根据马铃薯淀粉的特性和羧甲基淀粉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关于研究和开发马铃薯甲基淀粉的建议,其中重点是从马铃薯甲基淀粉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实验以魔芋胶、黄原胶、海藻酸钠、卡拉胶四种胶体替代明矾生产无矾粉丝,以马铃薯淀粉粉丝的糊汤品质和断条率作为试验指标,考察单一食用胶及复合食用胶对马铃薯淀粉粉丝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30%魔芋胶、0.10%黄原胶、0.10%海藻酸钠、0.50%卡拉胶时粉丝品质最佳,其断条率15.00%,糊汤透光率为87.7%。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淀粉凝集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铃薯、豌豆和绿事瓣自然发酵“酸浆”中分离到5株淀粉凝集菌(ST-1、PS-1、PS-2、PA-1和PA-2)鉴定为乳酸链球菌。5个菌株均具有民铃薯淀粉凝集和沉降的能力,其中从马铃薯“酸浆”中分离到的ST-1株作用最强。结果还表明,5个菌还能使马铃薯的褐用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马铃薯品种的品质,而测定方法又影响着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准确度,本试验对青海省9个马铃薯品种用比重法和匀浆沉淀法测定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无显著差异,无论哪种方法都可以确切地测定淀粉含量,品种间的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可从中筛选出淀粉含量高的品种,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淀粉深加工研究——氧化淀粉的制备与性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马铃薯主要产区,年产量近200万吨,其淀粉是我省一大资源,在我省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多年来,马铃薯只能用作蔬菜,代替部分粮食以及三粉等低度加工,经济效益较低。如果把马铃薯淀粉进行深加工,作为轻工业、食品工业原料,经济效益将大幅度增加。本研究是利用次氯酸钠做氧化剂,马铃薯淀粉为原淀粉,在不同条件下加工生产氧化淀粉,对产品性质进行测定。通过试验,确定了较佳的生产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和大中薯比率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试用回归分析法对6个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和大中薯比率的试验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对淀粉含量的稳定性与五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淀粉含量和大中薯比率的回归系数有很大差别,除大7701-44淀粉含量回归系数不显著外,其系品种b值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淀粉含量的稳定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研究中,淀粉含量的稳定性与出苗至成熟天数呈较强的正相关,与大中薯比率、块茎产量呈较强负相关,与株高、病毒株率呈弱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淀粉糊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马铃薯淀粉糊化工艺条件。[方法]以青海省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低温糊化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糊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马铃薯淀粉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1∶18,糊化温度55℃,40%的NaOH添加量1.0ml,糊化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淀粉糊黏稠、透明、糊化度达到96%。各单因素中,糊化温度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最大,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g∶g)、NaOH添加量次之,糊化时间对糊化度的影响最小,糊化温度和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是影响马铃薯淀粉糊化度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淀粉糊化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20.
马铃薯抗性淀粉压热制备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马铃薯抗性淀粉的得率。[方法]以马铃薯淀粉为试验材料,以抗性淀粉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马铃薯抗性淀粉最优制备条件。[结果]结果表明,马铃薯抗性淀粉最优制备条件为:淀粉乳浓度30%,淀粉乳pH值6,压热温度120℃,压热时间40 min,抗性淀粉得率9.77%。[结论]加热-冷却处理次数对抗性淀粉的形成影响很大。随着次数的增加,抗性淀粉形成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