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产小麦品种粒叶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人研究证明,小麦籽粒碳水化合物主要由旗叶光合作用提供,旗叶面积大小及其作用时间与穗重有密切关系。我们利用主穗粒重与旗叶面积的比值(简称粒叶比)作为光合生产力的一个指标,探讨其在高产小麦品种间的变化、稳定性,以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为光合生理和株型育种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1983—1987年在院小麦所试验地进行。1983—1985年选取我省已推广的或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了不同播种期小麦基本苗对粒叶比影响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时,粒叶比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减少.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一定要高的粒叶比,而是要针对具体品种高产优质科学的粒叶比,以本试验为例,约0.42~0.56时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3.
谢戎  何光华 《绵阳农专学报》1995,12(3):12-17,29
杂交水稻粒叶比性状上人有较大的遗传变异系数,其中颖花叶比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控制,而实粒叶比、粒重叶比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三性状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颖花叶比与单株颖花数、实粒叶比和粒重叶比与单株实粒、结实诲及单株粒重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密度对扬农啤5号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分期播种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从播种到拔节期,播种密度越大,叶面积指数越大。从齐穗期开始,密度在120万~300万株/hm2,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直线上升;密度在300万~360万株/hm2,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直线下降。[结论]倒3叶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所以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大,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是有利的。据此可见,扬农啤5号播种密度在300万株/hm2左右是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5.
小麦高粒叶比群体建成特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扬麦5号、扬麦158为材料,研究高粒叶比群体建成特点及其培育途径。结果如下:高粒叶比群体,在降低群体起点的基础上,要求出苗-越冬期茎蘖数和叶面积发展较快,干物质积累量大;返青-孕穗期茎蘖数的消长速率较慢,茎蘖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增长平稳;孕穗-成熟期,高效光合叶面积衰减慢,光合势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籽粒灌浆速率快、充实度高。粒叶比高的群体,花后冠层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消除植株体内活性氧的能力强。丙二醛(MDA)含量上升速率低,叶片的光合功能期长。籽粒的蔗糖转化酶活性高,促进营养器官中蔗糖向籽粒输送和籽粒中淀粉的合成,有利提高灌浆速率和粒重。  相似文献   

6.
扬农啤5号大麦播期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积指数是生产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要取得好的产量和品质,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本文通过对扬衣啤5号大麦不同播种期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越早,个体生长越快,叶面积指数越大;从返青开始,植株的个体生长受群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叶面积指数与播种期呈非线性的关系;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大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利,据此可见10月29日左右播种是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7.
玉米群体粒叶比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4个玉为单交种为材料,在适宜密度条件下,于抽丝期剪叶或剪穗改变粒叶比与光合竺探讨不同品种群体粒叶比与产量、分配指数、光合速率及茎秆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LAI)条件下,同一品种群体粒叶比高,则分配指数和叶片光合速率高,茎秆中可溶性糖积累少,因此,高粒叶比具有强源畅流的作用。在适宜的LAI范围内,扩大群体总库容,提高粒叶比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李静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3):32-36
以4种不同类型水稻金优527、昌米011、9优418、合系39为材料,研究在西昌和雅安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LAI及水稻齐穗后粒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的LAI均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孕穗期前4个水稻品种的LAI均为西昌显著大于雅安,孕穗期后除昌米011外的3个水稻品种的LAI变为雅安大于西昌;高密栽培时水稻粒叶比有增大的趋势,齐穗10 d至成熟期,西昌的水稻粒叶比大于雅安。  相似文献   

9.
扬农啤5号基本苗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不同播种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扬农啤5号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不同播种期、播种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有效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实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下降,基本苗120万~360万/hm^2时,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产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有升有降。[结论]为了取得高产优质,基本苗控制在120万/hm^2时的水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大麦品种扬农啤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密度、播期、肥料用量及肥料运筹方式对啤用大麦新品种扬农啤4号主要性状影响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扬农啤4号的适宜播期在10月底,适宜基本苗为15万/667m2左右,纯氮用量为12 kg/667m2,氮肥运筹方式以基肥∶拔节孕穗肥=8∶2较为合理,既有利于获得高产,又能确保扬农啤4号的优良啤用品质。  相似文献   

11.
试验观察了不同覆盖方式在黄芪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保水效果以秸秆覆盖最好,蛭石+黑色遮阳网覆盖次之,蛭石覆盖较差。3种不同覆盖方式均能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以蛭石+黑色遮阳网覆盖效果最佳,秸秆覆盖次之,蛭石覆盖较差。  相似文献   

12.
大麦的营养保健功能和药用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用途广泛。本文综述了大麦的营养保健功能和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适合双季早稻机插适宜的机插秧育秧基质与营养土比例。[方法]以常规早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研究5种不同比例的育秧基质与营养土配比处理(即全部营养土、1/4育秧基质+3/4营养土、2/4育秧基质+2/4营养土、3/4育秧基质+1/4营养土和全部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叶蘖动态、成穗率和产量构成性状等的影响。[结果]2/4育秧基质+2/4营养土配比培育的秧苗成苗率较高,秧苗素质和栽秧质量较好,实测产量最高。同时,采用该配比育秧可以大幅节省用土,减小早稻育秧取土困难问题。[结论]2/4育秧基质+2/4营养土配比可成为庐江县双季早稻毯状机插秧可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对黑龙江省寒地水稻主栽品种龙粳31有较好效果的壮秧剂。[方法]通过对秧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5种壮秧剂对寒地水稻龙粳31秧苗的应用效果。[结果]施用苗必壮秧苗的百株干重最高,达1.6 g,产量最高,达7 716.0 kg/hm~2,较对照增产3.44%。[结论]在5种壮秧剂中,苗必壮壮秧效果最好,建议在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麦绿素用大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麦绿素用大麦的品质要求,对6个大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30和苏啤3号的鲜重和干重以及茎叶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茎叶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黄皮裸大麦,大中88-91及花30其次;茎叶营养元素Ca、Mg、Cu、Zn含量较为均衡的是六棱子,而花30只是Zn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播种密度的基本苗对苏啤3号群个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设120万1、80万2、40万3、00万和360万/hm25个播种密度基本苗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基本苗与不同生育时期总苗数、单株分蘖(成穗)数、叶龄、株高、次生根条数、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单茎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和粒叶比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随基本苗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的总苗数和有效穗数增加,单株分蘖(成穗)、次生根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单穗粒数、千粒重等不断减少,叶龄、株高变化不明显。个体与群体有相互补充作用,当个体弱而群体强或群体强而个体弱时,都可能取得理想产量。综合考虑,基本苗为270万/hm2时,对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啤麦生产最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硒对烤烟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0.5、2.0、4.0、8.0mg/L)浸种处理,对发芽率、根系和光合色素含量进行探讨。[结果]低浓度处理(0~2.0 mg/L)对2个品种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在硒浓度为2.0 mg/L时发芽率达最大值;当硒浓度为2.0和4.0 mg/L时,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幼苗根系活力分别达最大值,其后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幼苗根系活力有所下降;2个品种各处理的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处理浓度为4.0 mg/L时达最大值。[结论]该研究为后期富硒烟叶的生产、卷烟安全性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不同穴盘规格和苗龄对番茄幼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番茄"红桔"为供试品种,选取3种规格的穴盘在满足集约化育苗条件下的大棚进行育苗试验,研究不同处理番茄幼苗的生长发育,筛选出适合番茄育苗的穴盘规格和苗龄。结果表明:选用72孔穴盘35d苗龄的番茄幼苗表现最好;105孔穴盘30d苗龄的表现次之。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麦叶片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云南省新育成的大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云南大麦生产中的主要栽培方式,即田、地2种方式对大麦叶片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对大麦叶片数量的影响极显著,地麦栽培方式下叶片数明显减少;对旗叶的叶长、叶宽影响不显著,但对叶面积影响极显著;对倒二叶叶长、叶宽、叶面积影响极显著,地麦栽培方式下倒二叶3个性状都极显著的低于田麦栽培方式。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地麦栽培方式下,在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3个时期都极显著的高于田麦栽培方式。而不同的品种对栽培方式的反应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因而从叶片性状来看,培育适于旱地栽培的大麦新品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育苗基质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为西瓜工厂育苗的基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瓜为试验材料,对4种不同育苗基质进行比较,对各基质的理化指标和西瓜苗期的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试验表明:优佳(T3)和柴米河(T2)中,西瓜的出苗更好一些,蔬菜基质(T4)中出现出苗推迟的现象;优佳(T3)中西瓜幼苗的株高、茎粗、根系活力、干(鲜)重、壮苗指数等指标均明显好于其他基质,表现出了较好的育苗效果.[结论]4种不同基质在理化指标上各有差异,但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同育苗基质对西瓜幼苗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