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部农村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由于西部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贫困.长期的贫困又使西部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加之落后的传统观念,使得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更少,贫困愈来愈严重.治理西部农村贫困,必须继续从治理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入手.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老区建立生态特区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历史与现状方面分析了陕甘宁老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陕甘宁老区历史上范围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贡献。从多方面分析了它的自然条件 ,揭示了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说明了该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揭示了其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在该区建立生态特区以促进其生态环境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近年来由于气候、人类开发资源等自然和人为原因 ,使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升高。选定年降水量、年均温、蒸发量等 8个指标 ,定量评价各县 1 970 - 2 0 0 0年的脆弱度状况 ,结果表明榆林、延安两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 ,脆弱度存在空间差异但差异不明显 ,时间段上的波动幅度不大。陕甘宁老区脆弱生态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对外界干扰较敏感。  相似文献   

4.
信息动态     
“推进农业报刊和科技读物进村”是农业部决定今年为农民办15件实事之一为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2006年为农民办15件实事。1、为1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2、培育2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3、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5、帮助革命老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6、改善84个藏区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7、为渔民提供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服务;8、对10万海洋捕捞渔民进行职业安全培训;9、实施畜禽养殖小区无害化处理;10、开展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11、扶持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相似文献   

5.
近30年陕甘宁老区气候变暖空间分布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陕甘宁老区正日趋变暖 ,且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暖干化趋势加剧。本文着重研究气候变暖在老区内部包括陕北 (榆林地区、延安地区 ) ,甘肃庆阳地区 ,宁夏西海固地区三部分的空间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发现 ,陕北与甘肃庆阳地区在气温变化方面更趋于一致 ,而宁夏西海固地区与陕北及庆阳地区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在三地区中最大  相似文献   

6.
2009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决定,2009年在全国选择8个县市,实施“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试点。经过竞争,中央安排我省彩票公益金4250万元,要求选择2个重点老区试点县,每县安排2125万元,一县扶持15个老区贫困村,每村安排140万元,共安排30个老区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7.
探究人口素质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掌握影响CO2排放的人文驱动因素至关重要。以经济增长为突破口,详细探讨了我国人口素质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并利用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发现,我国人口素质与CO2排放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人口素质往往通过经济增长间接影响CO2排放量,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又密切相关,这也就决定了人口素质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取决于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官方的贫困线和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1992~2011年陕西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通过世界银行的POVCAL软件,测算了5条不同贫困线下的贫困指数,以分析陕西农村贫困状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2~2011年,陕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其贫困程度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贫困人口有“固贫化”风险;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并不稳定,脱贫与返贫交替出现;近20年农村贫困的减缓主要依赖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调结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2006年为农民办15件实事。1、为1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2、培育2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3、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5、帮助革命老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6、改善84个藏区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7、为渔民提供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服务;8、对10万海洋捕捞渔民进行职业安全培训;9、实施畜禽养殖小区无害化处理;10、开展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  相似文献   

10.
近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以鄂政办发[2010]1号文件,向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印发(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了全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扶贫搬迁1万户、4万人;在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启动1377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雨露计划”培训转移5万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力争老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相似文献   

11.
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的典型交错地带中阳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植物区系科、属、种的组成、属的分布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这两个区域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土石山地区,共计有种子植物64科,204属,354种。植物区系属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有87属,占总属数43%。黄土丘陵边缘区仅有种子植物134种,分属93属,42科;分别占中阳县土石山区的37.85%,45.59%,65.63%。从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晋西土石山次生林区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发现黄土丘陵区泛热带成分分布的多种灌木均自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阳坡地段,这种区系的分布类型与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天然次生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该区域天然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叶面积指数的遥感反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 ,探寻基于TM影像提取的植被指数 (VIs)与野外实测数据间叶面积指数 (LAI)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指数与LAI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整个研究区土壤调整植被指数 (SAVI)具有最高的LAI反演精度 ;把研究区分成绿洲区和山区 ,各种植被指数与LAI的相关系数和反演精度均有很大程度提高 ,同时得到绿洲区SAVI最适于反演LAI ,山区SR最适于反演LAI ,通过这种方式估算出黑河流域叶面积指数图。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我国北方63个代表站点(1961-199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指标和计算方法,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农牧交错带界限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水不变,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农牧交错带将东南移,范围扩大;同时气候生产力可能下降。而在温度升高、同时降水增加的气候情景下,农牧交错带的移动变缓,甚至不变,视降水的情况而定。降水增加能部分或完全补偿因温度引起的气候生产力的下降,气候生产力甚至有可能增加。降水是决定农牧交错带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但未来干热的气候趋势有可能使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变得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互动发展受到区域环境、政府政策和经济成本的三重约束。文中通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西部典型区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的演变规律,发现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演进趋势表现为:"南动北静,发展存在南北差异";"整体一致提高,但幅度不大,区...  相似文献   

15.
沙漠化草地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监测是北方重要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基线评估的基础数据。为开展防风固沙功能基线评估,以正蓝旗为典型研究区,地面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以2002年和2011年TM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RDAS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获得正蓝旗2002-2011年草地沙漠化动态变化图,计算不同程度沙漠化草地之间的转换面积。探讨了北方防风固沙重要区近10年的沙漠化草地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11年正蓝旗沙漠化草地总面积为5246.62km2,其中轻度沙漠化草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为49.15%,沙漠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2)2002-2011年间,正蓝旗沙漠化草地面积减少了16.05%。(3)沙漠化逆转面积是沙漠化发展面积的1.5倍,草原沙漠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仍有20.1%的地区沙漠化程度加重。沙漠化发展的动态趋势是整体逆转,局部扩张。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更是西北地区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源区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事关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鉴于此,本文立足三江源地区实际情况,遴选了16县经济发展的21项指标以综合考评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分析本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源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措施。旨在通过文中互动措施的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效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降水增多29mm、地表蒸发加大、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农业结构调整,绿洲灌溉区农作物气候产量提高,雨养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减少;部分草原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耗减加速,风沙活动加剧;农业、航空、建筑、渔业、交通、工业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8.
Lake area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ic factors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lake level changes. In this study, lake area chang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precipi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multi-temporal Landsat Thermatic Mapper(TM) and Enhanced Thermatic Mapper plus(ETM+) images collected from 10 different regions of Mongolia since the late 1980 s. A linear-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lake area change for each region and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of Mongolia. The relationships we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regional climate regime and hyd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 total of 165 lakes with areas greater than 10 hm2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Landsat images, which were aggregated for each region to estimate the regional lake area. Temporal lake area variability was larger in the Gobi regions, where small lakes are densely distributed. Th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regional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driven lake area changes varied considerably(R2=0.028–0.950), depending on regional climate regime and hyd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rally, the lake area change in the hot-and-dry Gobi regions showed higher correlations with precipitation change. The precedent two-month precipitation was the best determining factor of lake area change across Mongoli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e usefulnes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satellite-derived multi-temporal lake area data to identify regions where factors other than precipitation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lake area change.  相似文献   

19.
黄人鑫  姜婷 《干旱区研究》2004,21(4):430-433
从新疆巩留县往西的察布查尔县境内,约2 000 km2的伊犁河南岸荒漠是未来灌区项目建设的所在地。2002年8月,对该地及其南缘和北缘地带的昆虫区系进行了调查,查明计有291种昆虫,隶属于15目87科239属,并对未来灌区建设对昆虫区系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aid of analyses to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highway region of the arid area in Xinjiang of China, vegetation type, soil type and land-use type were ascertained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highway landscape ecosystem fragility, and seasonal flood, blown-wind sand and alkali-salinization as disaster factors of highway engineering. All items of these factors constitute an objective hierarchy of evaluating landscape ecosystem risk of the highway region in the arid area. The weighted values of the item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occupied area or length by them against each unit. The area or length was interpreted with the aids of GIS technology and gained by measuring in the highway reconnaissance. The results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G315 Yitunbulake-Qiemo section in Xinjiang shows that eight units of landscape ecology can be sort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ragility indices (Σxiwi) and the disaster indices (Σyiw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