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樟脊网蝽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峰 《安徽林业》2009,(5):60-60
香樟是宁国市城市公共绿地重要组成树种,樟脊网蝽(stephanitis macaona Drake),又名樟脊冠网蝽,属于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是香樟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几年,该虫在宁国市危害有所加重,特别是危害行道树和城市广场、绿地中栽植的樟树,造成提早落叶.本文以观察实践为基础,总结提出樟脊网蝽的发生和防治技术,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
方翅网蝽主要危害悬铃木属园林植物,是重要林木检疫害虫。为了摸清方翅网蝽在郑州的年生活史和在郑州市的发生危害情况,连续两年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方翅网蝽在郑州1 a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出蛰,5月中旬始见第1代若虫,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第4代成虫陆续越冬。从第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方翅网蝽在郑州市区的北环以北和西高新技术开发区发生严重,其他地方目前未见发生。郑州市所辖县市中除了新密市未发现该虫危害,其他几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枣园绿盲蝽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的危害,在沧州金丝小枣产区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羽化后1~2 d即可交尾产卵,平均每雌产卵286粒;若虫孵出1~2 min即可爬行,3龄若虫在空气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可耐饥饿35~47 h;成虫于果实膨大期开始转移到其它寄主如豆类、蔬菜、杂草和棉花等植物上继续危害,7月初进入转移高峰期,9月上旬开始出现裂果时又迁回枣树,危害裂果和嫩叶,并产卵越冬;绿盲蝽成虫受扰时1次飞行距离为3~9 m,主动迁飞时为2~5 m;绿盲蝽成虫对黄绿色趋性最强,其次为黄色、红色。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定期采样和室内饲养的方法,观察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在山东济南的生活史;选择5种药剂在悬铃木方翅网蝽第1代卵高峰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东济南1 a可发生5代,以成虫群集于寄主开裂的树皮下或地下枯枝落叶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上树危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第1代卵开始孵化;自7月中旬起世代重叠较为明显,9月下旬第5代成虫陆续越冬。480 g/L毒死蜱EC 500~1000倍液、20%高氯·噻嗪酮EC 500倍液和0.7%辛硫·高氯氟EC 500倍液施药5 d后,悬铃木方翅网蝽第1代卵未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是卵早期防治的可选药剂;4.2%高氯·甲维盐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直接杀卵效果不佳,但对初孵若虫的致死率达到100%,是卵后期施药的较好药剂。  相似文献   

5.
星菱背网蝽Eteoneus sigillatusDrake et Poor是危害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重要害虫,在园林生态系统中发生普遍。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星菱背网蝽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星菱背网蝽在昆明市仅危害桂花,若虫主要为害老叶,成虫同时为害老叶和嫩叶,以刺吸方式在叶背危害;该虫在昆明地区1 a发生7~8代,以卵和成虫在寄主叶片和枯枝落叶中越冬,3月上旬始出第1代若虫,若虫5龄,历期约18 d,完成1个世代需43.3 d;其危害期为3—11月,种群数量在3月下旬和7月中旬分别达到高峰。该虫被草蛉捕食的现象较为常见,夏季降雨对其种群数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华南冠网蝽严重危害樟树 ,在湖南省衡阳地区 1年发生 6代 ,以卵越冬。越冬卵 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 ,成虫 4月下旬出现。末代成虫终现期为 1 2月上旬或中旬。化学防治适期为越冬代若虫期。在早春造林时清除越冬卵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伊犁州直红地球葡萄病虫害防治的七个关键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萌芽展叶期这一时期,既是铲除越冬病菌源的关键期,又是杀灭春季孵化害虫的好时机。近几年一些葡萄园因为在这一时期没有重视防治病虫,在后期受蓟马、绿盲蝽危害严重。主要措施有:(1)在芽鳞包膨大后,抓紧喷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40%福星8000倍液,再加少许粘合剂。(2)芽孢显  相似文献   

8.
2010年7月,首次在桐庐大叶樟苗圃发现樟树透翅蛾(Paranthrenella sp.),其为害率高达70.1%,死亡株率高达13.8%,为此,于2010-2011年进行了樟树透翅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和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樟树透翅蛾在桐庐1 a发生2代,以3~5龄幼虫越冬,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成虫分别发生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9月下旬;离地80锄以内的主干发生为害;采取综合防治可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控制绿盲蝽蟓Lygus lucorum Meyer-Dür的危害,在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产区对绿盲蝽蟓在树冠内的空间分布及第1代若虫对不同年龄枣股的危害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代若虫主要危害枣股,8~15 a生枣树的多年生枣股受害占受害枣股的40%以上。绿盲蝽蟓在树冠不同高度层对枣果造成的危害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绿盲蝽蟓对枣果造成的危害差异极显著,精细管理、粗放管理和对照的枣果受害率分别为13.96%,23.25%和41.68%。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孙吴县从俄罗斯引进沙棘 H ippophae rhamnoides L.良种 ,由于沙棘是经济作物 ,且有古毒蛾、舞毒蛾、黄褐天幕毛虫、沙棘蚜虫、茶翅蝽、珠蝽等诸多害虫危害。 1 999年引进高效、低毒、无污染的 2 5%灭幼脲 号进行防治实验 ,实验证明 2 5%灭幼脲 号对诸多沙棘虫害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竹螟林间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方法对竹螟进行林间防治,得出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5%锐动特悬浮剂或8%绿色威雷微胶囊水悬剂喷雾或向竹杆基部注入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久效磷可溶性浓剂,防治效果均达70%以上。在毛竹根区埋施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效果最高,但防治成本较高。利用白僵菌喷雾、打粉炮对竹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能增加林间带茵量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庄树渊 《福建林业科技》2001,28(3):66-68,73
卵叶小蜡叶蜂是卵叶小蜡和女贞的重要害虫之一 ,在福建晋江 1a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土茧内越冬。卵单产于叶背边缘 ,幼虫取食嫩叶 ,可吃尽嫩梢 ,甚至整枝条 ,影响卵叶小蜡等植物的观赏价值。在室内对 2~ 5龄幼虫喷洒 40 %乐果乳油 2 0 0 0倍液或 30 0 0倍液、80 %敌敌畏乳油 2 0 0 0倍液或 30 0 0倍液、90 %敌百虫晶体的 10 0 0倍液或 12 0 0倍液均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死亡率达 82 5 %~ 95 % )。  相似文献   

13.
6种植物源农药对竹斑蛾幼虫的毒力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有效控制竹斑蛾(Artona funeralis)幼虫的植物源农药,选用6种植物源农药开展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效果分析。结果表明:6种植物源农药对竹斑蛾幼虫均有良好的致死作用。参试的植物源农药以1.2%烟碱·苦参碱乳油和1.5%苦参碱可溶液的毒力较强,0.4%蛇床子素乳油的毒力较弱;4%鱼藤酮乳油、1.2%烟碱·苦参碱乳油、0.4%蛇床子素乳油、1%苦皮藤素可溶液、碧绿1%苦参碱和1.5%苦参碱可溶液对竹斑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826 mg/L、0.596 mg/L、1.016 mg/L、0.962 mg/L、0.811 mg/L和0.612 mg/L;林间施药4 d后,6种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均超过90%;最佳田间施药浓度为:1.5%苦参碱可溶液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均为1 500倍液,碧绿1%苦参碱和4%鱼藤酮乳油均为1 200倍液,0.4%蛇床子素乳油和1%苦皮藤素可溶液均为1 000倍液。参试的植物源农药对竹斑蛾幼虫的防治效果良好,可用于生产上防治竹斑蛾幼虫。  相似文献   

14.
竹尖胸沫蝉林间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 40 %氧化乐果乳油、80 %敌敌畏乳油、2 5 %敌杀死乳油等药剂进行不同施药方式、不同用药浓度的林间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 ,40 %氧化乐果乳油 1∶5倍液进行注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震雷乳油是高效无公害生物杀虫剂,以前在凌源地区没有使用过,也未见报道,为了找出最佳的使用剂量,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利用震雷乳油与化学农药20%氰戊乳油和2.5%敌杀死乳油进行防治松毛虫幼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震雷乳油1 500倍液防治松毛虫幼虫72h杀虫效果达到96%以上,因其具有高效无公害、节省资金,对天敌、寄生虫、人畜安全等特点,更具推广性。  相似文献   

16.
花椒跳甲 Podagricomela shirahatai(Chujo)属鞘翅目、叶甲科 ,也称花椒潜叶甲、花椒桔啮跳甲、俗称串椒牛。该虫是专食花椒叶的害虫 ,尚未发现其它寄主。花椒跳甲在长治市的黎城、平顺等县 1年发生 2代 ,以成虫在树下 3~ 6 cm土中及周围的草丛、石缝中越冬。防治上采用地面施药 ,可杀死大量的出土成虫和 1~ 2代入土化蛹的老熟幼虫。用2 5 %对硫磷微胶囊剂或 2 5 %辛硫磷粉剂等喷洒地面后浅锄或耙匀 ,防效可达 85 %以上。成虫期树上防治 ,喷施 40 %氧化乐果 1 0 0 0倍液、5 0 %对硫磷乳油 1 0 0 0~ 1 5 0 0倍液 ,防效均可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7.
4种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药效试验和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杜鹃主要害虫杜鹃冠网蝽,选择37%高氯·马、1.8%阿维菌素、5%吡虫啉·氯氰菊酯复配乳油以及10%吡虫啉4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杜鹃冠网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5天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其中5%吡虫啉·氯氰菊酯复配乳油1 000倍液,药后1天、2天和3天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效分别达到93.3%、98.9%、100%。4种药剂的毒力排序为5%吡虫啉·氯氰菊酯复配乳油37%高氯·马1.8%阿维菌素10%吡虫啉。  相似文献   

18.
以被松梢螟危害的1~6年生湿地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坡向、坡位和地被物环境的虫害发生情况及化学防治当年主梢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松梢螟的有虫株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在5年生林达到100%。东南坡及南坡、下坡和有五节芒生长的湿地松林松梢螟危害最严重;不同林龄、不同坡位湿地松主梢恢复比例均随危害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有五节芒的林地主梢恢复比例高于有丝茅草、杂灌、蕨等地被物的林地。3年生林东南坡和南坡有虫株率分别为96.5%和88.9%,5年生林主梢恢复比例达100%;坡位对于主梢恢复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红松人工纯林为对象,调查分析松纵坑切梢小蠹对其为害的程度及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该虫致使树木死亡的损失较小,重灾林分在连续为害第三个年度时,平均虫死率为0.24%;对活立木生长影响显著,重灾林分平均每年每公顷立木材积损失量为1.446 m^3,与对照相比较,损失率为16.9%;对球果产量的影响极其显著,轻、中、重度及重灾林分平均球果的损失率分别达到8.8%、46.9%、66.5%、8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