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肌内脂肪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波图像来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试验选用382头北京黑猪开展活体测定,性状包括体质量、10~11肋间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眼肌深度,并且采集猪左侧9~13肋之间距离背中线5cm处纵向超声波图像2张,在每张图像10~11肋间选定1个大小为80×80像素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分析软件(matlab)分别获取了灰度梯度、灰度共生矩阵、小波变换3类图像参数。屠宰后立刻取胴体左侧10~11肋间背最长肌肉样,利用石油醚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以实际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为因变量,体质量、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深度和图像参数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肌内脂肪含量(PIMF)的模型。重新选择112头北京黑猪利用实测肌内脂肪含量与预测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进行模型验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自变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包括背膘厚、眼肌面积和7个图像参数。预测模型的决定次数(R-Square)和均方误差根(Root MSE)分别为0.305 8和0.006 5。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553 4和0.627 2(P<0.000 1)。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猪肌内脂肪含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为北京黑猪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猪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用超声波测膘仪测定了102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活体背膘厚度,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内脂肪含量,并将所得的两组数据对应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和回归关系(P 0.01),且r为0.833。当背膘厚度范围在11~13 mm时,对应肌内脂肪含量在2.86%~4.28%之间,此时肉的品质风味相对较好,脂肪含量适中对人身体健康有利,也是生猪出栏最佳时间。以活体测定背膘厚度为自变量,屠体肌内脂肪含量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Y=3.775 7×10~(-3)×X~(2.7650)(7 mm≤X≤16 mm),即可用于预测育肥猪适宜出栏时间。  相似文献   

3.
研究测定了60、120、150、180、210日龄东北民猪与大白猪背最长肌游离水和肌内脂肪的含量,结果显示,120日龄大白猪背最长肌游离水含量极显著高于东北民猪1.25个百分点(P0.01),而210日龄东北民猪极显著高于大白猪2.27个百分点(P0.01),其他阶段无显著差异;60日龄东北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1.08个百分点(P0.01),180日龄东北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大白猪0.94个百分点(P0.05),其他日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东北民猪背最长肌内游离水含量随着机体生长逐渐接近并超过大白猪,而大白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沉积开始较晚,随着机体生长肌内脂肪含量逐渐接近东北民猪。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背膘厚的相关性,试验选择120 kg左右的松辽黑猪173头,对其体重、四点背膘厚(肩部最厚处、六七肋腰、最后肋、腰荐结合处)、平均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为(2.95±0.72)%,高于部分国外品种,处于较理想水平;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性,其中肌内脂肪含量与肩部最厚处背膘厚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与平均背膘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猪肌内脂肪沉积的营养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敏 《猪业科学》2014,(3):114-11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逐渐从对量的要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很多研究者在致力于提高瘦肉率和生产性能,但却导致了猪肉肌内脂肪(IMF)含量大大降低,影响了猪肉品质。在不影响生产性能和增加背脂的前提下提高肌内脂肪,是改善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营养调控肌内脂肪,时间短,效果明显,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综述营养物质对肌内脂肪含量的调控,为读者提供如何在保证瘦肉率的前提下提高猪肉肌内脂肪含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肌内脂肪含量对牛肉的品质以及风味有重要的影响。随着超声波测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涌现出一些应用于畜禽活体的无损性状测定技术。为提高肉牛肌内脂肪含量活体测定技术的准确性,随机选择24头黑牛,利用彩超仪器测定肉牛第12~13肋骨间距离背中线3~5 cm处,进行垂直于脊柱的扫描,对肉牛背最长肌进行图像采集。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肌内脂肪图像内容进行提取。参照GB5009.6-2016索氏抽提法抽取肌内脂肪,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精准测定。利用高清超声波图像特征参数与所测定的实际肌内脂肪含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图像的特征参数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所测得的肉牛屠宰后肌内脂肪测定值与活体眼肌面积及图像特征参数值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得到预测模型拟合后R~2=0.905,准确度较现有模型更高。  相似文献   

7.
驴肌内脂肪沉积关键调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旨在基于转录组(RNA-Seq)和代谢组(UPLC-MS/MS)关联分析,筛选驴肌内脂肪沉积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选用饲养条件相同、平均体重为236.10 kg的雌性广灵驴30头,对其背最长肌进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测定,选择年龄一致的驴,并根据其IMF含量的高低分为两组:低肌内脂肪组(L组,每组3头)与高肌内脂肪...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肌内脂肪与脂类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关系,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8头乌金猪和6头长白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检测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金猪FAS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虽然高于长白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乌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长白猪,且差异显著(P0.05)。乌金猪和长白猪的FAS和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乌金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白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乌金猪和长白猪间存在品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肌内脂肪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养猪》2021,(3)
为研究杜洛克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重要生长指标的相关性,试验通过B超测定了738头杜洛克公猪活体肌内脂肪以及重要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肌内脂肪与180日龄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34、0.510和0.267;眼肌面积与初生重、180日龄体重、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57、0.624和0.323;背膘厚与180日龄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98;180日龄体重和初生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00。研究为高肌内脂肪含量的杜洛克公猪选育提供了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40-90kg6个体重阶段莱芜猪和新莱芜猪共72头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背膘厚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大,肌肉组织中脂肪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活性显著高于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P〈0.01);ICDH活性在60-70kg时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降,MDH活性规律不明显;脂肪分解酶激素敏感脂酶(HSL)的活性先降后升,70~80kg时活性最高。(2)背膘中合成酶MDH活性显著高于ICDH活性(P〈0.01);MDH和ICDH活性都是先降后升,但总体升降幅度不大;HSL活性40~50kg基本稳定,而后逐步增强。(3)肝脏组织中合成酶ICDH活性显著高于MDH活性(P〈0.01);ICDH、MDH活性逐渐升高,至60kg以后其活性趋于稳定,脂肪分解酶HSL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不明显。(4)肌肉组织中的MDH、HSL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肝脏组织中的MDH、ICDH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CDH还与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背膘组织中的MDH、HSL与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提示:肌内脂肪的沉积与背膘脂肪的沉积既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肝脏),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选择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在不显著影响皮下脂肪沉积量的前提下可望提高肌内脂肪的沉积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莱芜猪、大约克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按照NY/T821-2004的方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与杜洛克和大约克相比,莱芜猪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提高58.96%-57.09%(P〈0.05),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莱芜猪、大约克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按照NY/T821-2004的方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与杜洛克和大约克相比,莱芜猪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提高58.96%-57.09%(P〈0.05),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13.
《中国猪业》2011,(3):70-70
促进猪肉中肌内脂肪沉积的营养调控措施近来,人们普遍认为大理石纹猪肉是一种高档优质的猪肉,这就迫使科学家去研究生产具有适当肌内脂肪猪肉的方法.本文主要阐述能够促进猪肉中肌内脂肪沉积的营养调控措施,尤其是日粮中赖氯酸水平对肌内脂肪的凋控作朋。首先,我们发现口粮中低水平的赖氨酸能够上调猪背最长肌和菱形肌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B超在猪活体肌内脂肪含量(IMF)估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应用于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系)猪的可能性,对64头皮杜长大和17头皮杜长蓝四元杂交商品猪活体和胴体第10~11肋骨间背最长肌肉处的肌内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猪胴体左侧第10~11肋骨间背最长肌肉的IMF活体测定值与屠宰后测定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以上,呈强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个商品配套系的IMF活体测定值与屠宰测定值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应用B超进行活体肌内脂肪含量估测的方法可用于猪的选育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莱芜猪、大约克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按照NY/T821-2004的方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与杜洛克和大约克相比,莱芜猪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提高58.96%~57.09%(P<0.05),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16.
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研究证实,肌内脂肪的沉积受到遗传、日粮与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日粮因素又往往可通过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对肌内脂肪的沉积产生调控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就日粮因素调控猪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与肉猪生产提供科学参考,进而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肌内脂肪富含磷脂,与猪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感官特性直接相关。猪肉品质下降与肌内脂肪含量的下降密切相关,日粮调控是提高肌内脂肪含量的有效方法。降低猪日粮的蛋白质或赖氨酸水平,提高能量浓度有助于提高肌内脂肪的沉积;日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也可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添加甜菜碱、硒或VE等都可不同程度提高肌内脂肪,改善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18.
将82头藏猪和84头其他品种猪屠宰后测定背膘厚,采集背部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采集血样提取DNA,利用PCR-RFLP分析ADD1基因的基因型,发现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均能检测到三种基因型AA、AB和BB。三种基因型的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存在差异(P<0.05),而背膘厚不存在差异(P>0.05)。ADD1基因在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存在多态性位点,可以作为肌内脂肪选育的标记辅助选择位点。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取初生、1、2、3、4、5、6月龄的湖羊公羔各5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腰大肌和股二头肌,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内脂肪含量,研究湖羊羔羊不同部位肌肉肌内脂肪的发育性变化。结果表明湖羊羔羊不同部位肌肉肌内脂肪沉积的模式基本一致,即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4月龄以前,各部位肌内脂肪的沉积速度都比较慢,到5月龄时,各部位肌内脂肪含量都极显著增加(P<0.01),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6月龄时与5月龄相比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4~5月龄之间是湖羊羔羊肌内脂肪沉积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河田鸡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河田鸡肌内脂肪的沉积规律,试验于第14 d、28 d、42 d、56 d、70 d、84 d、98 d、112 d对河田鸡肉鸡进行屠宰,测定腹脂率、胸肌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公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从42 d开始,均显著高于14 d(P<0.05);42 d到98 d公鸡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母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从14 d到84 d,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98 d、112 d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14 d及28 d(P<0.05)。无论性别,胸肌肌内脂肪含量随日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河田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与腹脂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