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杂吨粮田几项农艺措施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经两年多点试验、示范,结合生产实践,提出我省双季稻区双杂吨粮田的几项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早杂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秧龄35(花草茬)~45(白菜型油菜茬)天;亩栽2.8~3.1万穴,每亩连分蘖栽5.5~7苗;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磷、钾分别为9.2公斤、2.4公斤、9公斤。双晚亩播种量12.5公斤左右;秧龄35~40天,亩栽2.7~3万穴,每穴连分蘖栽5~6苗;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磷、钾分别为12公斤、3.5公斤、11.6公斤。分蘖力强的栽插密度取下限;反之,取上限。高肥田(有机质含量2.5%以上)亩施纯氮可减少2~3公斤。  相似文献   

2.
<正> 新乐市共19个乡,158个村,42万亩耕,其中薄沙漏地占60—70%,中等肥力偏低。据化验,土壤有机质为0.858%,全氮0.25%,碱解氮46.5ppm,速效磷13ppm。历年小麦亩产平均200公斤左右。据试验,小麦在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3.
203黄豆王株高约1.8米,主茎20-25节,单株分枝10-16个,豆秧高大繁茂,根系发达,茎枝粗大,抗倒伏。不论是主茎还是分枝,都结荚很密。3粒荚占60%,4粒荚占30%,其余为2粒荚。它不裂荚、不落粒、抗逆性强。生长期为:春播约130天,夏播约110天。笔者去年种了0.67公顷地,收获豆粒0.6万公斤。该品种适宜在半干旱及中等肥力以上地区种植。重盐碱地不宜种植。  相似文献   

4.
武运粳21号2007年江苏审定(苏审稻200705)。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运9707/运9726杂交,于2003年育成。2005~2006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66.8公斤,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5公斤。 每亩有效穗19万左右.每穗实粒数126粒左有,结实牢89%左右,干粒重26克左右株高97厘米左右.仝乍育期151天左右。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  相似文献   

5.
《农家致富》2009,(19):19-19
苏秀9号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天。株高100.2厘米.穗长16.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5万,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7.4%.乇粒重25克。2006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7公斤.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638.4公斤。此品种中等腮力田每亩需施纯氮20~25公斤、五氧化二磷10~15公斤、  相似文献   

6.
皖麦16号(8553)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亩产350—400公斤,适合淮北中北部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厘米左右,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0克,粗蛋白质含量13.34%,抗条锈和白粉病,轻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较抗吸浆虫,耐旱,耐青干,抗倒伏,抗寒性较差。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20—25万之间。  相似文献   

7.
《农家致富》2011,(19):24-25
小麦营养特性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需要氮3公斤左右、磷1.0~1.5公斤、钾2.5~3.1公斤。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氮、磷养分的吸收率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期,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12,(18):22
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需氮3公斤左右、磷1.0~1.5公斤、钾2.5~3.1公斤。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较快时期;另一个是从拔节到孕穗,这一时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是吸氮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莴苣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效应及其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土壤对莴苣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53.7%,在秋冬季节种植的莴苣施用氮磷钾平均分别增产37.0%、35.1%和11.4%;氮肥和磷肥在中等肥力等级土壤、钾肥在低肥力等级土壤的增产效果最高;施氮、磷、钾肥平均产投比分别为10.5、17.2和2.3,低肥力土壤的氮...  相似文献   

10.
豫西南超级稻适宜播期与栽插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播期和密度试验,提出豫西南稻区种植Y两优一号等中迟熟超级稻,适宜播期为4月15—23日,适宜栽插密度:高肥力田12.0万15.0万穴/hm2,中等肥力田18.0万穴/hm2,低肥力及晚栽田21.0万穴/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挖掘苦荞新品种黔苦2号的增产潜力,对其进行了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时间延迟,单产逐渐降低;最佳播种时期为4月4日,此期播种株高适中,主茎节数较多,主茎分枝数多,千粒重、单株粒重均较重,产量达3 383.33 kg/hm2。为避免晚霜,也可于4月中旬播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确定果园间作条件下,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粒用豇豆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本试验以粒用豇豆“辽地豇2号”为材料,在3年生大榛子果园内,采用间作形式,进行比较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分别以播期和密度为主因素和副因素,研究比较粒用豇豆的籽粒产量和主要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果园间作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辽地豇2号”的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播期和密度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呈抛物线型分布。相关分析表明: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呈弱负相关,其余各性状间皆为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百粒重、主茎节数呈负相关,与单株荚数呈弱正相关,与主茎分枝数和单株粒重成正相关。结论认为,果园间作条件下,粒用豇豆在辽宁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29日,适宜密度1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以数模为主的亩产“吨粮田”栽培技术选优研究,通过3年行政技术双轨承包,完成“吨粮田”面积10.545万亩,综合单产1024.6kg,其中小麦325.5kg。研究决出“吨粮”技术模式:单幅为70cm(小麦)/80cm(玉米);小麦适宜品种为“81—811”等,亩播量30万粒;玉米适宜品种为“中单二号”。亩保苗4500~4700株;亩施纯氮30kg,P_2O_512kg;全期灌水7~8次。  相似文献   

14.
摘要:皖农505是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与创新,最新选育的红皮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皖审麦20210054。皖农505为春性品种,该品种生育期201.4天,相比照扬麦20晚熟1.0天,幼苗直立,成穗率分蘖性较好,穗层整齐,株高平均82.0厘米。品种株型紧凑,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 籽粒为角质,一般亩产450至550公斤。该品种有抗倒性强、中抗赤霉病、抗逆性强等优良特点,适宜在淮河以南春性麦区推广种植。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到11月5日,基本苗控制在每亩18至2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杂交稻旱种最佳的栽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旱育秧覆膜移栽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从3月30日推后到4月20日,杂交稻旱种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从155 d缩短到148 d;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为:结实率>实粒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要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正效应顺序为: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成穗率,直接通径负效应顺序为:株高>穗粒数。杂交稻旱种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穗长来增加产量,同时要控制株高。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播期>施氮量>密度,旱育秧覆膜旱移栽杂交稻最优高产栽培组合为:3月30日播种、每公倾90万基本苗和施用纯N 90 kg作分蘖肥。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业科学》1989,(4):12-20
<正> 小麦由低产变高产的主要矛盾,是群体与个体之间发育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主要是在栽培措施上采用合理密植、运用肥水促控等手段来加以协调。在生产中常可见到由于盲目施肥和播量过大,而造成后期病害加重、倒伏、减产等现象。为了经济合理地用肥、用种,以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自1984年起在淮北地区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协作进行了该项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汇总于后。一、试验概况试验分别在淮北地区10个单位进行,按统一方案用裂区设计,以肥料为主处理(简称A因素),设亩施纯氮5、10和15公斤(A_1、A_2、A_3);密度为副处理(简称B因素,设每亩基本苗16、22和28万(B_1、B_2、B_3),个别点稍有差别,详见表1。小区面积0.02—0.03亩,播期要求在当地适播期内,齐苗后定点(每小  相似文献   

17.
寒地水稻折衷直播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形成寒地水稻折衷直播高产新技术体系,其技术核心为早中熟耐寒品种、供氧剂种子包衣、机械旱直播、侧条施肥、早期灌水等5个技术要素.结果表明:选用龙粳8号,供氧剂包衣,播期在5月6~13日,播种量100.0~112.5 kg·hm-2,播深5~20 mm,产量可达到7 5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8.
在播种期严重干旱的1989、1991、1993和1994年,对三种播种方式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含水量在11%—15.4%的范围内,抢墒播种,小麦出苗早,出苗率可达90%以上,苗情发育较好,产量最高,亩产可达127.3—310kg;0—20cm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干旱寄种,比雨后播种出苗早,出苗率可达70%以上,苗情稍优,亩产可达36.2—295.2kg,位居第二位;雨后播种.出苗最晚,产量最低,亩产只有34.5—264.2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索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新品种玉油1号的最佳播期、密度和施肥量组合,实现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以便在云南省适宜区推广应用。[方法]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玉油1号在玉溪市最适宜的播种期、种植密度及尿素施用量,及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3个因子对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播种期、尿素施用量、密度,其中仅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播种期对玉油1号的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角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正相关,而尿素施用量对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玉油1号的在中海拔油菜种植区域的最适宜播种期应选择在10月15—20日,密度为18万~21万株/hm~2,种肥及苗肥共施用525 kg/hm~2尿素。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大豆品种山宁16号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宁16号为试材,研究播期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延迟其出苗至初花日数(生育前期日数)缩短,开花至生理成熟日数(生育后期日数)差异不大,生育期结构增大;晚播缩短大豆营养生长期,株高、底荚高和主茎节数均降低;随播期推迟该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虽有增加,但单株粒重、百粒重降低较多,其影响大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的影响;晚播不利于大豆的鼓粒及产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