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是进行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重庆分离株为材料,在前期构建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框架图数据基础上,对构建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脉冲胶块(plug)的制备与处理、限制性酶的筛选、DNA的部分消化、酶切片段的选择、插入DNA片段与载体的摩尔比值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构建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适宜的技术体系。构建的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由6 478个克隆构成,克隆片段平均大小约为50 kb,相当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15.33 Mb)的20倍,文库空载率较低,有利于深入开展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相关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检测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蚕业科学》2000,26(Z1):50-59
对微孢子虫的生化特性 (尤其是极丝蛋白、HSP70 )、核型、基因组DNA克隆、核糖体RNA( 5SrRNA、1 6SrRNA、2 3SrRN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微孢子虫的检测鉴别和治疗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水牛分河流型和沼泽型两大类,两者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杂交后代之间杂交会产生3种染色体核型,不同染色体核型的杂交水牛其繁殖性能存在差异,为筛选具有偶数倍染色体数的水牛,提高群体的繁殖水平,通常要对水牛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实际培养中发现水牛的淋巴细胞培养有其特殊性,本研究以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分析核型法为基础,通过改良和优化该方法以期用于杂交水牛。研究结果表明,犊牛和成年母牛的淋巴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添加100U/m L和50U/m L的肝素,淋巴细胞培养周期分别为72h和90h,秋水仙素处理浓度均为0.06μg/m L的条件下,做核型分析才可各自获得较多目数的良好分裂相。改良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分析核型法可以用于杂交水牛的核型分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外周血培养及体核型分析技术,对青海省大通牛场猎获的野牦牛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野牦牛染色体数目为2n=60,染色体臂数NF=62;常染色体形态为端着丝粒,性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公野牦牛核型为60,XY。  相似文献   

5.
岩羊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火焰干燥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技术,对青海省珍稀野生经济动物岩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岩羊的染色体数目为2n=54,染色体臂数NF=60;常染色体形态为4个近端(ST)着丝粒染色体,48个端(A)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形态为X是较大的中(M)着丝粒染色体,Y为最小的中(M)着丝粒染色体。公母岩羊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54,XY和54,XX。  相似文献   

6.
用根尖压片法对顶羽菊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顶羽菊是二倍体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6,染色体基数为13,染色体组成为2n=2x=26=22m+4sm,属不对称核型(IB型).  相似文献   

7.
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开展了对野外昆虫感染微孢子虫情况调查,并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调查了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和桑毛虫等昆虫的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测试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及可能存在的自然感染方式,观察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菜粉蝶、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69×105个/mL和7.42×105个/mL,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食下感染能力,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带病野外昆虫可以通过粪便或鳞毛传播孢子虫。虽然上述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形态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具有明显差异,但对家蚕都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  相似文献   

8.
《蚕学通讯》2011,(3):10-10
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孢子虫及微孢子虫病已经成为广大学者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为了加强国内外微孢子虫和微孢子虫病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微粒子病的研究进程,2011年6月23~24日,由西南大学主办,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承办的"2011微孢子虫与微孢子虫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北碚海宇酒店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9.
60年代初,Ruddle首次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证明家猪体细胞染色体数2n=38。此后,有关家猪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相继又有许多报道。同时,对部分野猪及间性猪的染色体核型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到70年代初,由于各种分带技术的产生,使得猪染色体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线照射处理苏芸金杆菌、家蚕白僵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家蚕微孢子虫(N.b),观察紫外线照射对家蚕病原的灭活效果。结果是当紫外线照射时间为6min时可杀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照射的时间为12min以上时可杀灭家蚕微孢子虫;照射22min以上可杀灭苏芸金杆菌;照射24min以上可杀灭家蚕自僵菌。说明紫外线照射处理对这4种家蚕病原具有明显的抑杀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多种微孢子虫全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微孢子虫的基因组学研究,尤其是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方面成为微孢子虫的研究热点,这能够为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提供依据。同时,近年来对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微孢子虫在我国蚕、水产动物及哺乳动物中大量流行,也在我国人群中流行,对其在各个宿主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概述,能够为研究其流行规律及趋势提供参考。人类研究微孢子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此基础上,预计未来对微孢子虫的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还将进一步完善,并在其侵染机制、分子诊断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WHO倡导的血吸虫病二元化防治策略的指导下,对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研究日渐深入。取材问题、秋水仙素浓度、低渗处理时间和染色体的制备方法是成功制备钉螺染色体标本的关键。钉螺染色体核型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染色体形态。地域差异或者不同地理种群是造成染色体核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发展,为钉螺染色体核型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论文对钉螺染色体核型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金定鸭染色体核型和带型进行了研究。核型研究结果表明:金定鸭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78,染色体基本臂数为NF=84(♂)或NF=83(♀),1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2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Z染色体具有明显短臂,属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常染色体和W性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按大小顺序排列,Z为4号,W为7~8号。C-带研究发现:W染色体整条深染,极易识别。Ag-NORs研究结果表明:Ag-NORs常位于1号、2号、3号、6号染色体及Z染色体和一对小染色体上,Ag-NORs数目分布范围为1~6,平均每个细胞的Ag-NORs数雌鸭中为3.04雄鸭中为3.06。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取可供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单染色体测序的基础材料,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离家蚕微孢子虫CQ1株系的染色体DNA,随后切取含有目的染色体DNA条带的琼脂糖胶块,分别利用电洗脱法、柱式胶回收试剂盒法及玻璃奶胶回收试剂盒法进行染色体DNA的分离纯化实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均能回收到目的染色体DNA,但分离纯化的效率和样品质量存在差异:电洗脱法对胶块中的DNA损失较大,回收的染色体DNA含量低,而柱式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的染色体DNA断裂严重,因此这2种方法获得的样品质量均达不到染色体建库测序的要求;通过优化后的玻璃奶胶回收试剂盒法获得的染色体DNA相对完整且污染较少,质量检验分析133μL样品中的DNA质量浓度为8.495 ng/μL(DNA总量1.13μg),达到后续构建染色体测序文库的要求。玻璃奶胶回收试剂盒法不仅适用于家蚕微孢子虫染色体DNA的分离纯化,也可供基因组较小的物种制备单染色体建库测序材料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和常规染色体制备分析技术,对青海省家驴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家驴染色体数目为2n=62,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16sT 14sM 14M 16T,性染色体类型X为sM,Y为T,公、母驴染色体核型式为62,XY和62,XX;染色体总臂数为NF=♂107、♀108。  相似文献   

16.
从广西蚕区的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调查各种微孢子虫在体外用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pH10.5)处理后的发芽率。从菜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PrL 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PaB MⅠ和PaB MⅡ)、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的2种微孢子虫(Sl MⅠ和Sl MⅡ)以及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15×105、2.90×105、5.62×106、3.38×107、9.05×106和1.86×105mL-1;PrL M、PaB MⅠ、PaB MⅡ、Sl MⅠ、Sl MⅡ和Nb的体外发芽率分别为76.75%、76.00%、12.50%、2.25%、2.75%和59.25%。PrL M和PaB MⅠ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与Nb接近,对家蚕的致病性较强,2种微孢子虫经家蚕肠液与KOH混合液处理后的体外发芽率也较高;PaB MⅡ、Sl MⅠ和Sl MⅡ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依次是Nb的30倍、182倍、49倍,说明这3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较弱,并且3种微孢子虫的体外发芽率也很低。  相似文献   

17.
抗浪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浪鱼核型研究可为抗浪鱼的物种生物学研究、资源保护、管理以及种质鉴定提供依据.采用腹腔注射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采集抗浪鱼前肾,利用“低渗-空气”干燥法制片,分析抗浪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抗浪鱼细胞染色体数目在46~50之间,以染色体数目2n=48所占比例最大;共有7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7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总臂数NF=82;与其他鲐亚科鱼类核型对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抗浪鱼在进化上的独特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浪鱼的物种生物学以及物种鉴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9.
李军祥 《四川畜牧兽医》2000,27(3):24-24,26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常规染色体制备分析手段,对青海省西宁动物园展出的兔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是:兔逊染色体数目为2n=38;常染色体形态类型划分为12M+14sM+8sM+2T,性染色体形态类型为X、Y均是sM;雄 、雌兔逊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38,XY和38,XX;染色体总臂数雌雄均为NF=74。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微孢子虫及微孢子虫病已经成为广大学者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为了加强国内外微孢子虫和微孢子虫病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微粒子病的研究进程,2011年6月23-24日,由西南大学主办的"2011微孢子虫与微孢子虫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北碚区成功召开。来自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美国托莱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