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比较同源四倍体与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材料田间农艺性状,为优质多倍体黑皮冬瓜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同源四倍体和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为试验材料,调查其田间叶、茎和主蔓分枝性能,花器官、果实及种子性状,并比较其性状差异.[结果]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叶宽、叶柄粗、叶厚和茎粗极显著大于起源二倍体,增幅分别达14.81%、33.07%、14.50%和16.15%;主蔓分枝减少27.13%,极显著少于起源二倍体;第一雄花开放天数比起源二倍体少2.2 d,第一雌花开放天数比起源二倍体少0.6 d;第一雄花开花节位平均为15.9节,比起源二倍体低6.2节,第一雌花开花节位平均为24.7节,比起源二倍体低3.7节;主蔓40节内雌花总数4.1朵/株,比起源二倍体多1.5朵/株,主蔓坐果节位平均为29.8节,比起源二倍体低6.6节;成熟雌花长度、横径和雄花花瓣比起源二倍体大;单瓜重、瓜纵径、瓜横径、肉厚、果肉硬度、肉质致密性和种腔纵径均比起源二倍体大,增幅分别达32.44%、13.95%、6.96%、15.89%、7.94%、2.22%和12.97%;单瓜种子明显变大,平均产籽量比起源二倍体少85.56%.[结论]同源四倍体与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材料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性状优势明显,可作为商品种或育种中间材料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
4.
6.
7.
8.
9.
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关于中国的稻作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乃至国际农史界的关注,许多方面的学者都参与了其中的探讨,其论点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依然成为现今农史界的热点问题。现今许多研究者的热情参与,显然意味着... 相似文献
10.
12.
13.
以同源四倍体及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采收期及经过常温贮藏30 d后的含水量、干物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硬度及肉质致密性等指标,比较二者的营养品质及耐贮性差异。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果肉在采收期及常温贮藏30 d后的干物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硬度、肉质致密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含水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随黑皮冬瓜倍性的增加,采收期时冬瓜果肉中的粗纤维含量相对较高,但对食用品质影响不大。因此,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营养品质及耐贮性明显优于起源二倍体,可作为商品品种直接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中间材料以培育品质更加优良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15.
16.
19.
事实上,跨出明清,开始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决不是出自一时的冲动。三十年后反思,深觉这个研撰方向的大转弯是与芝大校风、人事因缘和自我培养治史浩然之气的志向都牢不可分的。转向之后的两部著作,中文的是《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英文的是《The Cradle of the East:An I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lm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e China,5,000—1,000B.C.(东方的摇蓝:新石器时代及有史早期中国技术及理念本土起源的探讨,公元前5,000—1,000年)》。后者无可置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基本性最大的课题,所以在七十年代一出版就成为最富争论性的著作(内中还有极复杂的人事问题);引起《哈佛亚洲学报》一篇三十页的书评长文,尤为罕见。此书的主要资料、内容、论点、赞扬性和毒攻性评论,甚至此书出版所经受的“厄运”,和个人对此书三十年后,就当时尚未发现的关键性考古资料,必须要做的自我检讨,只好留到下章附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