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综合利用蝗虫资源,实现蝗灾可持续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蝗灾发生和防治的现状,从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对蝗虫资源的产业化提出了相应的构想,这对蝗灾的长期可持续的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玉米穗部性状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遗传响应,以郑58和HD568为亲本构建的220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于2014年春、2014年冬及2015年春分别在北京和海南进行3个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调查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等表型性状。利用SAS软件计算穗部性状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值(BLUP),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密度下共检测到42个QTL,单个QTL可解释4.20%~14.07%的表型变异。3个种植密度下同时检测到位于第2染色体上控制穗行数的QTL。2个种植密度下同时检测到4个与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有关的QTL,其中第4染色体上1个与穗行数有关的主效QTL,在低、中种植密度下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0.88%和14.07%。此外,在第2、4和9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同时调控不同穗部性状的QTL。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穗部性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遗传调控发生变化,在不同密度下共同检测到的稳定QTL可应用于精细定位或开发玉米耐密性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3.
对四个春小麦品种—川农19、川农17、绵阳11和川麦107进行田间种植研究,旨在从形态学、解剖学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与小麦有效成穗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单棱期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小穗数增加;拔节后较长的生殖阶段可以增加子粒数;分蘖的营养生长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级分蘖、二级分蘖生长锥之间呈一定秩序性排列,是产生更多有效分蘖的主要原因,如川农17。  相似文献   

4.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062-5070
饲用高粱作为酿酒和牲畜饲料的重要原料,拥有众多优良的农艺性状,其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粱育种工作中,影响高粱农艺性状的数量基因位点已被定位得到。分蘖作为一项重要的株型性状,对高粱的耐密性、抗倒性、光吸收效能等生理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饲用高粱株高、穗长、叶部形态等性状的基因定位工作已有相当顺利的进展,而分蘖性状因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难度较大,对分蘖的基因定位工作进展则较为缓慢。本研究总结了近期对高粱分蘖性状以及其他农艺性状QTL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在不同农作物品种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部分同源性高的保守序列保留下来,证明同一物种不同性状之间具有关联性这一观点。在高粱的育种研究中,将基因工程育种与实验统计、数量遗传学结合,能更好地揭示各项因素对高粱农艺性状的贡献程度,提高育种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选择当地主推的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对象,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分析穗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产量随之增加;行粒数、穗长、穗行数、秃尖长对产量的影响最明显,百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次之。穗粗与产量不相关。说明在适当增加密度的情况下,增加行粒数、穗长等穗部性状提高玉米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北方粳稻不同品种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方超级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的结果表明,沈农265和沈农6014产量水平较高.其中沈农265比对照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7.96%和14.16%,与二者的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沈农6014比对照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9.50%和15.80%,与它们的产量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虽然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千粒重和穗数较低,但可以通过保证较高的每穗粒数来获得高产.结实率与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着粒密度、二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产量与着粒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结实率与着粒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遗传改良已经克服了着粒密度对结实性的不利影响,提高千粒重是超高产品种进一步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饲用高粱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植株氪、磷、钾营养的含量、积累量和分配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饲用高梁品种植株氮、磷、钾的含量全生育期表现为递减趋势。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推进,全株氮、磷、钾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饲用高粱品种全生育期氮素的吸收量、吸收速率、吸收百分率皆呈双峰曲线变化,第一吸收高峰出现在6月24日到7月30日之间,第二峰值出现在8月15日到9月12日之间。不同饲用高粱品种钾素吸收变化规律不同,健宝和乐食吸收量,吸收速率、吸收百分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品种均呈双峰曲线变化。本试验通过对不同饲用高梁品种间比较表明,全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均表现为钾〉氮〉磷。每生产100k干物质所吸收的N、P2O5、K2O数量分别为0.79~2.22kg、0.53~0.82kg、1.99~3.26kg。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于拔节期前后测定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一级分蘖的第一分蘖(分蘖I)和第二分蘖(分蘖II)各时期上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内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内IAA和ZR含量表现为主茎>分蘖I>分蘖II,其分蘖与主茎的差距在拔节前期开始加大;叶片内ABA含量表现为分蘖>主茎,其差距开始加大的时期比其他激素晚6~12 d。各激素含量在主茎与分蘖间的差距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分蘖衰亡。激素间平衡与分蘖成穗关系更为密切,分蘖叶片中IAA/ABA和ZR/ABA比值低不利于分蘖最终成穗。激素含量比值在分蘖和主茎叶片中出现差距的时间要早于单一激素含量在分蘖与主茎中出现差距。与单个激素含量相比,激素之间的平衡以及分蘖与主茎激素平衡的差距可能与分蘖成穗的关系更为密切。分蘖中IAA/ABA和ZR/ABA比值占主茎中相应比值的比例可使判断成穗蘖和衰亡蘖出现差距的时间提前至二棱末期,比单一激素含量判断提前6~22 d。  相似文献   

9.
为不同玉米品种寻找出其最适的化控剂,以6 种不同的玉米杂交品种为主因素,以5 种不同的玉米化控剂处理为次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化控剂处理对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影响。每个小区随机抽取10 穗考种,测其穗部性状,用其籽粒产量折算其群体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品种下,矮壮素较其他化控剂处理对穗部性状的影响显著,高玉金不适合对试验进行化控处理,产量与轴粗、穗粗和行粒数成正比关系;在不同化控剂处理下穗重、穗粒重与穗长与玉米群体产量密切相关,百粒重对品种的产量影响很小,‘协玉5 号’适合通过化控剂处理来提高穗部性状的表现。不同的玉米品种应采用不同的化控剂,没有一种化控剂可以同时满足各种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与穗部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200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试材,在栽培管理水平高、有代表性的沈阳、公主岭、佳木斯区试点,研究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辽宁产量极显著高于另两省,后两省间差异不显著;辽宁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另两省,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省份间差异不显著;除一次枝梗结实率外,三省各自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辽宁穗部性状特点一是穗长较另两省短2 cm左右,接近显著水平,着粒密度极显著高于另两省,二是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极显著高于另两省;糙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精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整精米率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趋势,长宽比是辽宁、黑龙江>吉林,垩白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食味值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每穗粒数及其密切相关的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粒率与加工品质均呈负相关趋势,而结实率及其组成部分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与加工品质均呈正相关趋势,食味值与穗部性状的关系也表现类似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中熟武育粳3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与密度,研究水稻穗上籽粒垩白度的差异以及氮肥与密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穗上不同部位垩白度的大小为上部中部下部;一次枝梗二次枝梗;一次枝梗上第2、3、4粒位垩白度较第1、6、5粒位高,在不同部位不同粒位间垩白度的差异较复杂。随氮肥水平的增高,一次枝梗和穗上部二次枝梗籽粒垩白度增大,其中穗上部第1粒位垩白度显著增大;密度对穗上籽粒垩白度的影响表现出与氮肥有一定的互作效应,高氮肥水平下,增加密度,籽粒的垩白度会增大。  相似文献   

12.
稻穗内各粒位粒重及其种子活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时侠清  朱承慧 《种子》2002,(1):38-40
通过对水稻常规品种中籼898(Zhongxian898)稻穗内各粒位种子粒重及活力的系统研究,发现稻穗内各粒位间种子的粒重及活力具有显著差异,顶端优势现象明显,大中小三个粒区在稻穗内均呈“∧”形分布,各粒位种子千粒重与种子活力存在正相关性,其直线方程为y=5.75x-72.28。  相似文献   

13.
穗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水分亏缺对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穗生长发育阶段,通过水分仪结合称重法严格控制土壤水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段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分化至分化后30 d的水分亏缺明显影响稻穗生长发育,颖花数和实粒数显著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最终籽粒产量显著下降.总粒数减少是此阶段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减产幅度与水分亏缺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移栽群体和水分调控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采用盆栽实验,对比了不同的水稻移栽群体下不同的水分控制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营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控蘖措施后,双本移栽、深水控蘖较单本移栽、搁田控蘖分蘖增长率减少了3.79%~7.06%,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也相对稳定,根系活力高出5.25个单位和5.95个单位,根系伤流强度提高29.04%和21.17%,最终成穗率比分别提高了9.09%和10.53%,双本移栽较单本移栽能更好的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双本移栽、深水控蘖更有利于提供水稻较好的营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15.
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垩白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稻穗同一部位,籽粒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二次枝梗高于一次枝梗;一次枝梗上第6粒位籽粒的垩白度较高,第1粒位籽粒的垩白度较低;在二次枝梗上,第1粒位籽粒的垩白度较低,第3、4粒位籽粒的垩白度较高;垩白粒率,一般穗下部>中部>上部;一次枝梗上第2粒位籽粒最高,第1或第6粒位籽粒最低;在二次枝梗上,一般以第1粒位籽粒最低。在0~24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水稻穗上不同粒位胚乳结构形成特征及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以籼稻扬稻6号和粳稻武运粳24为材料,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的形成动态。自抽穗至成熟设置保持浅水层(CK)、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 3种灌溉方式, 观察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籽粒胚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浆过程中稻米胚乳结构的形态建成顺序是, 上部穗籽粒早于中部穗籽粒更早于下部穗籽粒, 一次枝梗籽粒早于二次枝梗籽粒, 穗上早开花的籽粒早于迟开花的籽粒。与CK相比, 结实期WMD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其穗下部籽粒胚乳的淀粉体排列更紧密, 籽粒背部淀粉粒嵌挤甚至粘连。在WSD下, 稻米胚乳淀粉体排列疏松, 体积减小, 粒径差异增大, 相互间隙增大。灌溉方式对胚乳结构的影响, 因粒位而异, 以下部穗二次枝梗籽粒的腹部最为显著。表明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形成与花后天数有密切关系; 结实期WMD可以改进穗下部籽粒胚乳结构, WSD则会使胚乳结构变差。灌浆期土壤水势-20 kPa 可作为改善稻米胚乳淀粉结构的节水灌溉低限指标。  相似文献   

17.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廖伏明  盛孝邦 《作物学报》1999,25(5):622-631
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6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采用NC II交配设计分析12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①除主茎剑叶长、结实率和千粒重三性状非加性效应不明显外,其他性状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有显著作用,且均以加性变异为主,但单株产量、相对日产量及单株穗数三性状非加性变异较大。②主茎剑叶长、穗长和千粒重三性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徐富贤  熊洪  赵甘霖  洪松 《作物学报》2002,28(3):426-432
本文以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为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分别与其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及再生力呈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省近年审定的2个杂交粳稻组合9946与1052及其对应亲本为材料,对稻米垩白品质性状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枝梗上的分布特点和遗传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表现了下部穗位最大,中部和上部穗位次之,二级枝梗大于一级枝梗。差异大的组合(9946)遗传率大,一级枝梗的遗传率大于二级枝梗的遗传率。垩白性状受遗传、栽培条件以及穗位与遗传互作的影响。因此,选择垩白性状差异小,而其他性状优良的亲本进行组配,结合合理的株型育种,有可能育出低垩白的优质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优质杂交粳稻在双季稻区种植的适宜穗肥运筹方式,以杂交粳稻申优26为材料,设置4种穗肥运筹方式(SF0,不施穗肥;SF1,倒2叶期施穗肥60kg/hm2;SF2,倒4叶期施穗肥60kg/hm2;SF3,倒2叶、倒4叶期分别施穗肥30kg/hm2),以SF0为对照,研究不同氮素穗肥运筹方式对杂交粳稻在双季稻区种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F0处理相比,SF1、SF2和SF3处理干物质量、总颖花量和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分别增加10.88%、11.08%和12.73%。SF2和SF3处理总颖花量和表观转化率高于SF1处理,花后干物质生产比例低于SF1处理。与SF0处理相比,各穗肥运筹处理的加工品质变优,粗蛋白含量增加,而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差,食味值下降;此外,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也有所降低,但SF2与SF0处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SF2处理各品质指标优于SF1和SF3处理,施用穗肥可显著增加优质杂交粳稻产量,于倒4叶期施用一次穗肥能兼顾高产和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