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he straw of Grain-Straw-Dual-Use-Rice (GSDUR) variety 201 of which the grain quality and yield were equivalent to that of common rice variety (the grain yield approximately 7.5 t ha-1 ), but straw protein content was 9.31% (common rice straw i.e. CK was approximately 4.0%), and other eight fodder indexes were better than CK to some extent, was employed to feed animals. 15 N tracing result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in in 201 straw could be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into fish body protein and white mouse body protein. The digestibility of fodder, the 15N recovery rate of animal body and the absorption of fodder protein were 13.8,9.6, 24. 49 % and 16.5, 6.0, 47.2 %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on rice straw respectively when feeding grass carp and white mice with 201 rice straw, whereas the 1s N recovery rates of animal manure were 3.25, 6.5 %lower than those of common rice straw,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feeding animals with 201 straw were as carp, fish weight gain per kg fresh rice straw were increased by 60.0, 16.8 and 37.0% respectively when 201fresh straw was used to feed grass carp compared to feeding CK, and fish yield could be increased by 297.5 kg creased by 33.9 and 26.8% respectively when 201 rice straw was used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 of the compound fodder to feed white geese compared to feeding CK, and geese weight could be increased by 2 358.0 kg powder substituting for wheat bran which made up of 5 % compound fodder to feed cross bred pigs compared to CK, but 0. 11 kg fine fodder could be saved when 1 kg cross bred pig weight wa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
不同基因型稻草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份水稻种质测定其糙米及稻草的蛋白质含量,并分析糙米及稻草蛋白质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糙米及稻草的蛋白质含量有着明显的差异,糙米蛋白质含量范围在8.38%-15.78%,而稻草的蛋白质含量范围在3.58%-6.93%。水稻05-518和05-519为地方品种,糙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70%和15.778%,比对照品种“中作93”分别高60.6%和72.5%;而05-529和05-583为新培育的种质。其稻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93%和6.41%,比对照品种“中作93”分别高44.7%和33.8%。水稻糙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抽穗天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稻草蛋白质含量与秆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添加水稻秸秆及由此热解产生的生物质炭,分析亚热带典型旱地土和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氮素矿化的变化动态,探讨添加不同处理方式的水稻秸秆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35 d后,与对照(CK)相比,添加生物质炭处理,旱地土MBC、MBN、矿化氮量分别增加了34.6%、163.1%和6.4%;水稻土MBC没有明显差异,MBN和矿化氮量分别增加23.0%和15.1%。添加秸秆处理,旱地土MBC、MBN分别增加了90.4%和203.8%,矿化氮量却减少了22.2%;水稻土MBC、MBN、矿化氮量分别增加了13.4%、19.9%和7.3%。研究阐明了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土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氮素矿化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土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却因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水稻秸秆添加对微生物生物量均有促进作用,其促进程度基本高于生物质炭,而对氮素矿化的影响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谷秆两用稻优质稻草饲养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秸秆品质遗传改良选育的谷秆两用稻“2 0 1”的优质稻草进行了饲养动物的研究。15N示踪结果表明 ,“2 0 1”稻草中的蛋白质能够有效地转化为鱼体蛋白和小白鼠的体蛋白 ;“2 0 1”稻草饲养草鱼和小白鼠的饲料消化率、动物体15N回收率、动物吸收饲料蛋白分别比一般稻草高 13.8%、9.6 %、2 4 .4 9%和 16 .5 %、6 .0 %、4 7.2 % ,而动物粪便的15N回收率却比一般稻草低 3.2 5 %和 6 .5 %。“2 0 1”稻草饲养动物的试验效果如下 :①“2 0 1”稻草比一般稻草饲养奶牛 (黑白花 )能提高奶产量 8.3% ;②“2 0 1”鲜稻草饲养草鱼 ,鱼的日增重、日食草量、每千克鲜稻草鱼增重分别比一般稻草提高 6 0 .0 %、16 .8%和 37.0 % ;③“2 0 1”稻草作为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饲养闽北白鹅 ,鹅的日增重和料肉比分别比饲喂以一般稻草为主要原料的提高 33.9%和 2 6 .8% ;④用 5 %的“2 0 1”优质稻草粉替代瘦肉型杂交猪全价配合饲料中的一部分麦麸 ,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养效果相同 ,而且瘦肉型杂交猪每增重 1kg可节省 0 .11kg精饲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稻草覆盖还田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探讨邵阳烟区稻草覆盖的最佳使用量,为进一步推广稻草覆盖、增强土壤肥力、降低烟农生产成本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不覆盖稻草,且不覆盖地膜(T1);覆盖地膜(T2);覆盖稻草4 500kg/hm2(T3);覆盖稻草6 000 kg/hm2(T4);覆盖稻草7 500 kg/hm2(T5)。T1为对照。调查烟田的地温、土壤湿度,烟株生育期,烟叶生长发育、干物质的积累分配、经济性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内在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及吸食质量。[结果]稻草覆盖还田对烟田的地温和土壤湿度都有调控作用。在内在质量上,稻草覆盖还田可明显协调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有效地提高烟叶总糖、还原糖、氯及钾含量,降低烟叶总氮和总植物碱含量,提高烟叶类胡萝卜素和多酚含量,从而有效提高烟叶的香气品质。[结论]稻草覆盖还田可有效提高烤烟品质,其中以7 500 kg/hm2覆盖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植株细胞壁化学组分变化规律。[方法]应用Van Soest法对普通栽培稻与东乡野生稻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等含量进行研究。[结果]NDF、ADF、ADL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是55.63% ~71.70%、31.98% ~49.61%、2.68% ~5.71%,其中以蜡熟期的东乡野生稻各含量最高,以抽穗期的协青早B各含量最低。在同一生育时期,不同种类水稻的NDF、ADF含量(除抽穗期的NDF)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东野的含量最高,秀水110其次,以协青早B含量最低。在同一种类水稻中,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NDF、ADF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以抽穗期的含量最低,乳熟期其次,至蜡熟期含量达到最高峰。[结论]籼亚种水稻的NDF、ADF等含量比普通野生稻和粳亚种水稻低,具有一定的秸秆饲料利用价值。籼型水稻若能尽早收割,秸秆配合青贮发酵与酶解等技术可以作为牲畜的有效日粮。  相似文献   

7.
稻草覆盖对稻茬免耕秋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玉米登海11号为材料,通过稻田免耕覆草栽培试验,研究了稻草不同覆盖量对湘南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明显增强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玉米叶片光合势,增加叶绿素含量,对提高玉米产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议早稻茬免耕秋玉米栽培的稻草覆盖量在9 000~12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栽培薄皮甜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性能,以"龙甜一号"甜瓜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和塑料地膜覆盖3个处理,采取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有效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率,其增温效果低于塑料地膜覆盖,保墒性能与塑料地膜覆盖无显著差异。秸秆纤维基地膜在甜瓜种植期内完全降解,覆盖栽培可显著抑制杂草生长。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处理甜瓜株高、茎粗、根干重及产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对照,与塑料地膜无显著差异,且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处理的甜瓜果实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裸地分别提高53.32%、39.14%、21.28%,其中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塑料地膜覆盖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免耕覆盖在四川省西昌市主要轮作方式中的技术措施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的长期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处理(①翻耕并将秸秆带离本田;③秸秆翻耕入土;⑤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定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并对各处理水稻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处理⑤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81%和0.93%,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66%和2.67%,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较处理①提高了5.26%和8.34%;处理⑤土壤含水量较高,表土温度较低,水稻产量较高。[结论]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碱性预处理对稻草秸秆酶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稻草秸秆为原料,弱碱性预处理后进行酶解糖化,对预处理前后的稻草秸秆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预处理条件对稻草秸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及损失率的影响,通过酶解还原糖的释放量来判断预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碱性预处理降低了稻草秸秆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了纤维素的含量,增加了纤维素酶与底物的酶解可及度,促进了稻草秸秆酶解糖化.经2.0%NaOH、60 ℃、固液比1﹕12处理24 h后的稻草秸秆,在pH5.0、加酶量31.2 mg/g、45 ℃条件下酶解120 h的还原糖达到了790.3 mg/g,糖化率为81.0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经碱性预处理过的稻草秸秆孔隙度增大,机械组织暴露,酶解的有效比表面积增大,酶解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11.
选用 4只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 ,采用尼龙袋法对 4种不同方法处理的稻草按 4× 4拉丁方设计 ,测定纤维类物质 (NDF、ADF、CEL和 HC)瘤胃降解率 .同时对 4种稻草进行了脆性测定 .结果表明 :氨化、微贮、调理稻草和普通干稻草 (对照组 ) NDF动态降解率分别为 32 .6 3%、30 .32 %、2 6 .79%和 2 1.6 6 % ;ADF动态降解率分别为 2 8.32 %、2 4 .87%、2 5.4 2 %和 19.35% ;CEL动态降解率分别为 35.15%、30 .19%、32 .51%和 2 7.51% ;HC动态降解率分别为 4 0 .0 4 %、2 9.88%、2 6 .77%和 2 3.0 4 % ;脆性测定结果分别为 56 .0 2 %、56 .16 %、57.87%和4 8.6 9% .可见几种处理都可使稻草瘤胃降解率提高 ,增加反刍家畜的采食量 ,尤以氨化最为明显 ,其次是微贮 .  相似文献   

12.
选取平菇六月灰(PoL)、大毛木耳(AhI)、茶树菇(Aa)共3种食用真菌接种于稻秸混合基质,进行20 d发酵培养,长满菌丝后收集稻秸菌糠(菌菇菌糠一体)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及采集山羊瘤胃食糜液,开展为期72 h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分析,探究不同食用真菌发酵处理对稻秸营养成分和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oL和AhI组粗蛋白质(CP)质量分数显著高于Aa组的,AhI和Aa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质量分数显著低于PoL组的;PoL组瘤胃体外发酵甲烷、氢气及72 h总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的,PoL组瘤胃体外发酵液pH显著低于其他2组的。由此得出,PoL稻秸处理组的CP质量分数较高,相比发酵前栽培料NDF和ADF降解程度较低,但体外发酵特性均优于另外2种真菌处理组,实际生产中可采用PoL发酵稻秸提高其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成都平原德阳市旌阳区Cd污染稻田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配施无机改良剂对污染稻田土壤Cd形态分布特征及水稻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油菜秆、小麦秆)配合改良剂(海泡石、石灰、钙镁磷肥)施用均显著降低水稻糙米Cd含量,其中油菜秸秆配合海泡石效果较优,降低幅度为36.75%;油菜秸秆配合改良剂(海泡石、石灰、钙镁磷肥)施用提升了茎秆Cd含量(31.46%~140.73%),可能会影响秸秆还田利用。对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影响表现为:水稻分蘖期,小麦秸秆配合石灰处理降低50.47%,效果较佳;水稻成熟期,小麦秸秆配合钙镁磷肥处理降低58%,效果较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d形态由有效性较高的形态(可交换态)向有效性较低的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等)转化,有助于减少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降低糙米Cd的累积。综上,在抑制土壤活性态Cd,降低水稻Cd积累方面,油菜秸秆还田配合海泡石和小麦秸秆还田配合石灰效果均较优。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式,也对提升农田地力有较好效果。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水平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的两因子田间定位试验,于定位试验开展后的第5年通过测定早稻和晚稻季稻田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动态、植株吸氮量动态以及收获期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水稻产量和植株各部分氮素累积量,分析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制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 H,长期淹水较之间歇灌溉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氮肥用量一致条件下,早稻季秸秆还田降低了分蘖期土壤氮素有效性,导致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下降2.0~7.6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晚稻季秸秆还田提高了生育期内土壤氮素有效性,显著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增加水稻产量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提高8.6~13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早稻季秸秆还田配合长期淹水灌溉将加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双季稻稻田实行间歇灌溉下的早稻季秸秆不还田、晚稻季秸秆全量还田(6 t/hm2)有利于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模拟酸雨对水稻生长与水稻土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水稻喷淋模拟酸雨实验,研究不同pH值(2.5,3.5,4.5,5.6)的酸雨对水稻生长和水稻土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雨的影响下,除喷淋pH 4.5酸雨外,其余酸雨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均下降了9.1%~16.7%;不同浓度的酸雨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不大,但速效钾在喷淋酸雨后相对基础土样下降了33.9%左右;土壤速效磷含量相对基础土样提高了21.3%~40.5%;土壤有效硫的含量随着酸雨pH的降低而升高;喷淋酸雨后土壤中的交换性钙、镁相对基础土样分别上升了27.6%~36.3%和3%~21%。酸雨对水稻茎叶氮的吸收影响不大,但水稻稻粒中全氮的含量会随着酸雨pH的降低而升高;酸雨不利于水稻茎叶对养分磷的吸收,但pH 2.5的酸雨会促进稻粒对磷的吸收;酸雨有利于水稻茎叶对养分钾的吸收,但不利于稻粒对养分钾的吸收;水稻茎叶和稻粒中全硫的含量会随着酸雨pH的降低而升高。水稻在pH 2.5的酸雨影响下显著减产,喷淋了pH 3.5酸雨的水稻其千粒重、结实率和实粒数都是最高的,表明pH 3.5的酸雨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稻麦轮作系统中,还田麦秸腐解产生的毒害物质会对水稻产生不利影响。为有效减缓秸秆还田带来的负面影响,筛选适宜的耕作和水肥管理措施,通过设置翻耕(FS+PT)、泡田换水(FS+WR,2 d泡田后换水施肥)、延长泡田时间(FS+IP,施肥后泡田7d)、延长泡田时间并推迟施肥(FS+IP+FP,泡田7 d后再施肥)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同时设置不施秸秆和化肥(CK)、单施化肥(F)、单施秸秆(S)以及施秸秆和化肥(FS)处理,比较在施用秸秆和化肥的基础上,翻耕和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稻田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泡田时间的两个处理(FS+IP和FS+IP+FP)能有效降低稻田田面水酚酸含量;秸秆还田配合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处理稻田田面水氮磷含量明显低于F处理;合理的施用秸秆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特别是FS+PT处理,其水稻有效穗数比秸秆还田FS处理提高19.9%,其次为FS+WR处理,比FS处理提高15.2%。研究表明,翻耕、泡田换水、延长泡田时间等水肥管理措施均能有效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及增加作物产量;考虑环境风险等综合效应,在麦秸还田时采用翻耕和延长泡田时间是较好的稻田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谷秆两用稻优质稻草栽培食用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稻秸秆品质进行遗传改良 ,选育出稻谷产量与推广品种相当、稻草品质优异的谷秆两用稻品种2 0 1。15N示踪表明 ,2 0 1能够把15N尿素有效地转化为稻草蛋白 (稻草15N回收率比CK高 10 4 .3% ) ;该稻草蛋白能有效地转化为菇体蛋白 (菇体15N回收率比CK高 2 1.7% )。 2 0 1优质稻草栽培草生食用菌 ,可提高菇产量和粗蛋白含量 :每公顷土地生产的 75 0 0kg稻草可增草菇 797.2kg、菇蛋白 6 7.9kg ;或增姬松茸6 75 .0kg、菇蛋白 80 .0kg。该优质稻草粉可替代等量麦麸栽培木生食用菌 (菇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与麦麸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栽培毛木耳、黑木耳、真姬菇、香菇、猴头菇时 ,稻草粉可替代占培养料总量 2 0 %的麦麸 ,栽培茶薪菇和金针菇时分别为 8%和 7.5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生物预处理对秸秆纤维及其与脲醛树脂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为秸秆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接种微生物菌剂(秸秆腐熟剂)对水稻Oryza sativa秸秆进行好氧发酵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时间下水稻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等的变化,测试并对比未经生物改性处理秸秆纤维(S0)、经生物改性处理5 (S5)和10 d (S10)秸秆纤维的结晶度和微观形貌,制备秸秆纤维/脲醛树脂复合材料,分别标记为F0、F5、F10,比较不同生物预处理时间下秸秆基复合材料的表面性能和力学性能。  结果  改性处理后秸秆表面的硅和蜡等物质被去除,但较长的生物改性处理时间(10 d)会破坏秸秆纤维自身结构。相比于S0和S10,S5的纤维素相对含量最高,为37.99%,结晶度也最好,为47.8%。3种秸秆基复合材料中F5疏水性最好,表面能最低,冲击韧性最大(7 665.64 J·m?2);F10抗弯性能更好,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7.73和20 354 MPa,相比F0分别提高了59.00%和50.17%。  结论  生物改性处理可以改善秸秆纤维的表面性质,提高秸秆纤维/脲醛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生物改性处理5 d的秸秆纤维更好,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更优良。图4表1参28  相似文献   

19.
酸-超声波预处理及糖化水解稻草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酸-超声联合预处理稻草对其化学组成以及糖化效果的影响,并与传统酸预处理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稻草相比,经酸-超声波处理的稻草其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最高分别减少了64.46%、62.19%,纤维素含量最高则上升了73.20%,而酸处理的稻草相应数值只能达到56.72%、59.90%及53.41%.同时分别对两种方法的稻草糖化的工艺条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得出两种方法的稻草最佳糖化条件均为:pH值为4.8,温度为45℃,酶浓度为20mg·g-1.在该条件下,对于酸-超声波预处理稻草,在糖化108 h以后还原糖浓度稳定并达到最大值26.4 g·L-1而对于酸预处理稻草,在糖化120h以后还原糖浓度才稳定并达到最大值26.2 g·L-1,且前者能比后者产生更多的葡萄糖以及更少的木糖,更有利于提高后续酒精发酵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施(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