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鹤壁市故县战国和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和农具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西安西郊三桥湾子村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木桥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冷杉属木材(Abies sp.)、樟科桢楠属木材(Phoebe spp.)、紫葳科梓属木材(Catalpa spp.)、壳斗科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 Sect.prinus)、楝科香椿属香椿(Toona sinensis)、榆科榆属木材(Ulmussp.).该鉴定结果对陕西三桥汉代木桥的考证、陕西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灞桥段家村汉代水上大型建筑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松属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麻栎属麻栎类木材(Quercus Sect.cerris),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 Sect.prinus),桦属木材(Betula sp),鹅耳枥属鹅耳枥类木材(Carpinus Sect.sp),桑属桑木(Morus sp)等14类木材.  相似文献   

4.
广福村遗址地处江苏省最南端的吴江市西南,与浙江省接壤的桃源镇以西的广福村,正好处 于向浙江省的南伸地带。遗址北边离太湖仅20公里左右,南边与浙江省桐乡市的直线距离不 到20公里,离钱塘江不到50公里。东边离嘉兴市不到30公里,西边至湖州则不到40公里。遗 址位于被当地称为“无字圩”的圩地中。圩中有土地100亩,其中水田60多亩,旱地30多亩 。遗址主要分布于水田范围内,原有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现有2万多平方米。遗址四周环水 ,地势略高于周围。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当时调查曾发现有崧泽文化和良渚…  相似文献   

5.
六安堰墩遗址出土炭化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政权  王昌燧  宫希成 《农业考古》2003,27(3):86-88,92
堰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卅铺镇堰墩村 ,是大别山东麓江淮分水岭区域内一处台形遗址。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深 ,但内涵较单纯 ,是一处典型的西周时期村落遗址。安徽省考古所于 2 0 0 0年为配合宁西铁路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约 90 0平方米 ,发现了灰坑、墓葬及大量与建筑相关的遗迹。出土遗物丰富 ,计有陶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铜器、石器、骨蚌器等。这一遗址的发掘对江淮地区古环境的演变和中华文明南北文化的交汇研究极具参考价值。除上述遗物外 ,该遗址还出土了一批炭化稻 (图 1 )。我们尝试对这批炭化稻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6.
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的变异系数皆处于第二位,显示出庆阳古栽培稻在这一时期尚处于较激烈的分化状态,尤以粒厚的变异最著,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2.古栽培稻二维性状变域的特征二维性状变域是两个性状的平面位置分布表象。从图2~5可以看到,古栽培稻的分布位置与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都不相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图2中古栽培稻粒长似粳、而粒宽似籼,因此其位置不在籼稻的左上,也不在粳稻的右下,而分布在籼粳之间的左下方,粒长和粒厚二维分布的图3也有类似的特征。图4中古栽培稻粒宽和粒厚的二维分布与籼靠近,处在普通野稻和粳稻两极的中间区域。图5中…  相似文献   

7.
用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广西资源晓锦遗址第三期出土的41粒完整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晓锦三期古稻属于倾粳稻类型的栽培古稻群。在判别函数和距离测定数据指标上都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最近于粳稻,与普通野稻最远,表明己是栽培稻。该群古稻与参照系差别较大,粒型大而重。  相似文献   

8.
瑞昌铜岭古铜矿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铜矿采冶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遗址面积7万平方米。专家认为这里是我国青铜器时代主要铜料基地之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保护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人为的破坏已基本停止,但是遗址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本文对该遗址历遭损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印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缺乏古稻谷的情况下,稻壳印痕也不失一种鉴别古稻的方法,用此方法对100片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研究,确认石峡古稻是一个处于籼、粳分化,属性模糊的杂合种群,是古稻演化历史阶段的反映.石峡古稻所呈现的籼、粳模糊性和分化状态特征,表明石峡古稻是我国栽培稻起源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 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 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 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 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 、0.1、22.、0.51 g·kg-1和40.9、80.8 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相似文献   

11.
材料来自大连大嘴遗址F3:14(第三号遗址),共42粒炭化稻米。由徐光辉先生和孙海先生提供,1998年9月收到。鉴定方法是先将炭化稻米按粒顺序编号,在体视镜下用测微尺逐一测定粒长、粒宽和粒厚,单位为毫米(mm),测定精度为小数点后一位,计算精度为小数点后二位。将测定数据分别加上粒长缩变率5.36%,粒宽缩变率2.27%和粒厚缩变率1.04%,再依稻米转稻谷的理论回归公式将其复原为稻谷的各项粒形数据。以现代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作参照系,进行多视角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古栽培稻粒形性状特征从表1可以看到,古栽培稻的平均粒长为6.86mm…  相似文献   

1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