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效应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1.4 m×1.4 m、1.1 m×1.2 m、1 m×1 m、0.5 m×1.0 m等4种株行距进行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试验,通过7 a的定位观测表明,1.1 m×1.2 m的造林株行距是定向培育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较适合密度。  相似文献   

2.
尾叶桉造林密度与配置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年7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分析结果是: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方差分析表明,密度间除保存率、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生长量均有显著的差异,每公顷3333株的林分生长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密度。在每公顷同时是1666株的情况下,株行距2m×3m的配置明显优于1m×6m的配置。本试验结果以每公顷1666株,株行距2m×3m的密度配置最好,4年7个月生每公顷林分蓄积量达107.024m~3。  相似文献   

3.
泗阳县南方型杨树林分栽植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泗阳县南方型杨树林分调查结果表明 ,栽植密度对杨树生长量的影响十分明显 ,经济效益差异也很显著 ,建议对林龄 (或树龄 )未超过 4a的栽植密度不合理的林地进行密度调整。具体做法 :对 4m× 7m的成片林 ,每隔 3株间伐 1株 ;对小片林 ,若栽植的是 3行 ,将其株距进行调整 ,保持每株营养面积 30m2 左右 ;若栽植的是 3行以上 ,对密度为 1 5m× 1 5m和 2m× 2m的进行间伐 ,使其成为 6m× 6m的株行距 ,对密度为 2 5m× 2 5m的进行隔株隔行间伐 ,将其调整为 5m× 5m呈三角形的配置模式。对双行杨树 ,尽量将其株行距调整接近 4m。对林龄超过 5a以上 ,栽植密度不合理、生长又较差的林地或“四旁”林 ,可在采伐后按适宜密度重新栽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巨尾桉、尾叶桉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同为1665株/hm~2造林密度的情况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林分的生长、抗逆性、林内光照度、林下凋落物及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有所差异。闽南山地造林采用2m×3m 或1.5m×4m 的配置并上下行呈“品”字型排列所形成的营养空间较为合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且有利于地力的维持,值得推广,而1m×6m 的配置,表现出风析木多、林下杂草旺盛、枯枝落叶量少、土壤养分消耗量大及林分产力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火炬松(Pinus taeda L)既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又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树种。70年代以来,该树种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引种栽培的历史较短,及时做好该树种的造林密度试验。对火炬松的造林和间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试验设计及造林概况试验采用4种密度:甲—4995株/ha(株行距为1×2m);乙—2505株/ha(2×2m);丙—1245株/ha(2×4m);丁—630株/ha(4×4m)。重复4次,拉丁方排列,小区面积20×20m,总面积0.64ha,火炬松作保护行。试验地位于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习林场,属  相似文献   

6.
在广东省从化市进行枫香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4.5 a生林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有随造林株行距的增大而递增的趋势,干形随株行距的增大呈递减趋势,不同株行距仅对树高有显著影响(P<0.1);随造林株行距的增大,单株材积增加,而储蓄量减小,但单株材积在不同株行距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蓄积量仅在2 m×2 m、2 m×3 m株行距与其它3种株行距之间有显著差异(P<0.1)。综合考虑投入产出,以及造林成本和产量收益时,建议采用株行距为2 m×3 m的方式造林。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密度对比试验和正交试验 ,对包头平原区的 3个主栽杨树品种进行了速生性的比较和分析 ,最后认为 :斯大林工作者杨一级苗以 2 m× 2 m的株行距栽植 ,其椽材生产效果最佳 ;斯大林工作者杨以 4m× 3m的株行距栽植 ,其檩材生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1.4m×1.4m、1.1m×1.2m、1m×1m、0.5m×0.5m等4种株行距进行马尾松造纸工艺林造林,通过7年的定位观测表明,1.1m×1.2m的造林株行距是定向培育马尾松造纸工艺林的较适合密度。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园区对107杨分别以2 m×2 m、2 m×3 m、2 m×4 m、3 m×5 m不同株行距进行了对比栽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株行距以2 m×4 m生长最好,株行距3 m×5 m最适合林农间作。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广东省郁南县西江林场设置了4种株行距(1.7 m×4 m,2.0 m×4 m,2.5 m×4 m,3.0 m×4 m)试验,分析不同造林密度(1470、1250、1000、833株 ·hm-2)对0.8~7.8 a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除0.8 a生的林分保存率外,其它年龄的林分保存率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470株 ·hm-2与其它3种密度间的林分保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较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逐步递减,1470、1250株 ·hm-2与其它两种密度间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在2.8~7.8 a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在7.8 a生时,以1250株 ·hm-2为造林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95.0 m3·hm-2,分别比造林密度为1470、1000、833株 ·hm-2的林分高16.28%、5.86%和14.37%.以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为目标,初步推荐1000~1250株 ·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总结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的“中国东部暖温带杨树丰产林”经验,认为江州滩地杨树造林关键技术是造林时间以11月至翌年2月为宜;缩小植穴口径,深栽80cm后培土至地上50cm,造林选用1、2年生苗,密度可选3m×3m,3m×4m,4m×10m或者4m×4m,造林前需清除芦苇。  相似文献   

12.
新引种尾叶桉造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尾叶桉三种生产性造林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树高随造林密度增加有些许下降,两种较稀林分间未见有显著差异。而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单位面积蓄积量则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增。方差分析表明各密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7年生时,2505株/hm~2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是1665株/hm~2和1110株/hm~2密度的125.6%和166.0%。在台风危害区,短周期纤维材生产性经营密度以2505株/hm~2(株行距1.3m×3m)为佳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地沙层水分状况的测定 ,以及对樟子松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研究表明 :造林密度与沙层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提出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适宜密度为 5 6株·6 6 7m-2 ,即造林株行距为 3m× 4m。  相似文献   

14.
闽西山地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表明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在1 665株.hm-2的造林密度下,采用2 m×3 m或1.7 m×3.5 m的株行距配置的林分生长最好,可获得较大出材量和经济效益,同时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杨树薪炭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是山东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也是适宜的薪炭林树种 ,确定最佳采柴周期、造林密度、混交方式 ,是提高生物量的关键技术。经多年定位观测试验得出 :杨树乔林作业的薪炭林最佳造林密度为 2m× 2m ,最佳采伐周期为 5a ;矮林作业的杨树 ,最佳采伐周期为 3a ,其单位面积年生物量最高 ,并能节省成本 ,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紫椴不同造林密度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林龄20年生6种造林密度的紫椴人工林固定试验样地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造林密度对保存率、树高、直径、直径分布、材积、蓄积均有明显影响。相同造林方式中,1.5m×1.5m株行距的中等密度保存率均高于其它两种密度,林分蓄积最大。研究结果表明,1.5m×1.5m株行距单株栽植是适宜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7.
闽南山地桉树造林株行距配置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巨尾桉、尾叶桉 3种株行距配置造林试验研究表明 ,在同为 16 6 5株·hm-2 造林密度的情况下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林分生长、抗逆性、林内光照强度、林下凋落物及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有所差异。闽南山地造林采用 2m× 3m或 1 5m× 4m的配置并按“品”字型排列植穴所形成的营养空间较为合理 ,有利于林分生长和地力维持 ;而 1m× 6m的配置 ,表现出风折木多、林下植被旺盛、枯枝落叶量少、土壤养分含量少及林分生产力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连续数年对 1 995年春在福建南靖的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株行距分别为 3m× 4m、4m×5m和 5m× 6m的 3种麻竹林进行水文生态功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和林分密度呈正相关。竹秆流和林冠穿透水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 ;2麻竹比毛竹和其它树种更易产生秆流 ,其产生秆流所需的最小降水量为 2 .1 mm·次 -1 。株行距为 3m× 4m的麻竹林年林冠截留量、截留率、穿透水量、穿透水率、竹秆流量和茎流系数分别为 1 2 8.1 mm、1 4 .51 %、689.1 mm、8.0 2 %、66.0 mm和 7.47%。  相似文献   

19.
采用4×6、3×8、2×12、3×10、3×12、3×4、3×7.5(米)等7种株行距进行沙兰杨造林,6年的试验表明,2米×12米的造林株行距是杨粮间作的最适密度;3米×4米的造林株行距不适宜搞农林间作,适合集约经营定向培育造纸原料林。  相似文献   

20.
钻孔深栽造林,就是利用机具或人工在造林地上打孔,深度达到地下水位处,然后将去根苗插入孔内地下水位处,再填土埋实的一种造林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干旱山地造林。造林地应具备:①地下水位最好是1.5m 左右;②沙土、沙壤土、黄沙土及土肥易下渗的黄土区;③土壤含盐量或地下矿化度不应超过0.3%,氯化钠含量不应大于0.1%。造林地采取带状整地。造林时,按规定的株行距确定栽植点,在此点上打孔至地下水位处,然后将去根苗木插入孔中,填土踏实。通常有下列两种密度可供选用:①405株/ha,株行距4m×6m;②330株/ha,株行距5m×6m。造林树种主要是杨树,柳树亦可采用此法。用这种方法造林一般在春秋两季。春季从土壤化冻后到树芽萌动发叶前;秋季从树叶脱落后到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