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陈绍河  朱雯雯  李祖敏  甘励  唐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02-1610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NCEP 6小时再分析资料等,分析广西防城港市一次冬季连续性暴雨过程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①这次冬季强降水是在高空槽、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冷空气和切变线等多个系统的配合下产生的;②有利的500 hPa环流形势是造成暴雨的必要前提;③暴雨区内的水汽供应主要是边界层内的水汽通量辐合造成的;④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切变辐合在边界层产生明显的锋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上引发吉林省降水差异的相似路径台风“玲玲”与“布拉万”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产生是台风与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冷空气侵入后,涡度场垂直分布的斜压结构有利于强降水发生;台风中心东侧的偏南和东南气流将水汽向台风环流输送,并在倒槽附近辐合抬升;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结构下,垂直螺旋度正值区位于低层辐合区内,导致强烈的螺旋上升运动;高层MPV1>0、MPV2<0和低层MPV1<0、MPV2>0的配置可作为台风降水中心落区的判断依据,低层MPV2正值范围越广、强度越大,大气湿斜压性越强。  相似文献   

3.
桂北一次强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宝回  朱敬海  梁利  潘杰丽  陈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67-14971
[目的]分析2010年5月27-28日桂北一次强降水过程。[方法]利用2.5°×2.5°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27-28日广西桂北一次锋面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假相当位温、非地转湿Q矢量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重点探讨非地转湿Q矢量在广西前汛期锋面暴雨落区中的预报应用。[结果]孟加拉湾水汽向广西输送,并在桂北产生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桂北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850 hPa假相当位温锋区(密集区)南压至广西北部,桂北处在假相当位温锋区中,低层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与中层向下渗透的冷空气导致中低层位势不稳定建立,从而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热力条件;广西北部低层850 hPa处在等Qx*值线梯度最大区域和较强的Q矢量散度负值区重叠的区域,为未来桂北的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冬季暴雨预报准确率,及时为政府和人民提供准确的预报服务,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利用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NECP FNL分析资料分别对广西冬季两次农业致灾暴雨2016年1月27—28日和2013年12月13—16日进行实况分析、天气学分析和湿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MPV1正值区前侧的负值区或0值附近和MPV2负值中心南侧的低值区内。MPV1和MPV2对两类降水落区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MPV1中心不能决定锋面暴雨降水落区却对降水具有潜势预报,MPV2对强降水的发生有一定的提前预报。MPV等值线密集区,冷暖空气交汇强烈有利于水汽辐合、垂直涡度发展易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经向风、相对湿度以及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探讨了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在暴雨中的作用。[结果]500 hPa中高纬度形势比较稳定,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700、850 hPa切变线或低涡是造成陕南地区产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非常明显,台风与副高相互作用,不仅使得低空急流得以形成和加强,还将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陕南地区,为暴雨的增幅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2次明显的干侵入,主要表现为在对流层中高层的一个深厚干层,干层的存在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有利于降水的发生。θs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分析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有锋区的存在,且这次暴雨过程中的干空气活动非常强烈。[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确略  刘金裕  彭武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78-16881
[目的]分析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MPV)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分析,探讨当地暴雨发生前后MPV各分量的特征及CSI对暴雨的作用。[结果]925 hPa MPV1正值区(MPV2负值区)东南侧等值线密集带、剖面图倾斜MPV1正值柱(MPV2负值柱)下方以及θe等值线密集带下方与强降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在系统发展旺盛后,MPV1、MPV2梯度和强度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强降雨暴发初期,850~650 hPa对流不稳定与CSI共存,对流不稳定和垂直运动起主要作用;在强降雨中后期,高空弱冷空气的进一步往南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迫使原来倾斜的θe密集带变得陡峭,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大气逐渐转为对流中性状态,CSI和斜升运动起主要作用,从而使暴雨得以持续。[结论]该研究为MPV和CSI理论应用到当地日常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金希  陈光宇  廖振杨  王琴 《北京农业》2013,(33):209-210
利用NECP、T639再分析资料,并结合环流形势对浙江省2012年6月17日-6月18日连续性大到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由东北冷涡低槽引导弱冷空气和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低空西南急流与低涡为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暴雨落区出现在低空急流前方和低涡右前方。暴雨来源于低层与中层共同的水汽辐合,2层水汽辐合对暴雨的产生有"势均力敌"的贡献。暴雨出现在湿度相对较大值区内。低层辐合、高层幅散的环流结构引发了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产生在强的上升运动中心区内。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22-24日江西省遂川县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川  李进 《北京农业》2013,(9):160-16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雷达回波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12年6月22-24日江西省遂川县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1]。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必然会引起强上升运动;再加上不稳定的大气状态,造成了这次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资料、结合NCEP(2.5°×2.5°)格点资料等,对甘肃河东一次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高空冷空气与低涡槽前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增强。高低层西南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物理量场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东北——西南向的弓形回波,引发了这次暴雨期间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0.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1.
阿拉善盟2010年夏季干旱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拉善盟2010年夏季干旱的成因。[方法]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2010年汛期发生严重旱灾的气候背景、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海温等进行分析,探讨2010年夏季阿拉善盟干旱的可能成因。[结果]850 hPa阿拉善盟及周边地区流场弱,尤其偏南风极弱,制约南支水汽向内蒙古输送,这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之一;500 hPa高压脊控制阿拉善盟,造成长时间干旱且持续高温。夏季风极弱、到达华北晚是造成阿拉善盟干旱的又一原因。西北太平副高偏大、偏强并非对应阿拉善盟多雨,仅当副高偏强并与阿拉善盟下游130°~140°E附近的中高纬度高压脊合并加强时才可能形成多雨,2010年夏季缺少后者;当30°~50°N、140°~150°E海温分布出现北低南高时,对应阿拉善盟少雨。[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开展旱灾预警预报、旱情监测预警系统、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雨量站加密资料及卫星资料,对2010年6月初广西来宾、都安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前无急流建立,850 hPa2支气流在暴雨前明显加强。过程中副高北抬,利于降水系统长时间停留在桂中桂北一带。特大暴雨区位于广西θse线相对密集区及拐点上,具备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条件。强降水发生在云顶亮温TBB低值中心及TBB等值线密集区,且常发生在不断激发出的中β、γ云团中,小时雨量与TBB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贾显锋  温水荣  朱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7-11349,11355
[目的]分析2010年6月发生于广西中部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5月31日~6月1日发生在广西中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特征,试图揭示强降水过程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经历了多单体风暴向MCS的演变过程,超级单体和"列车效应"的存在是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多单体回波质心在移动过程中沿其移动逆向依次伸展是这次强降水过程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回波平均强度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回波长时间呈准静止状态是强降水产生的有利条件;在径向速度图上,中尺度辐合线、逆风区以及中气旋的存在是判断强降水产生并维持的重要依据;雷达风廓线能较好地反映各层风的配置状况,是判断高空槽是否过境的有效工具。[结论]该研究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8908、9309、0307、0606、1003号5个台风登陆后的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登陆后降水差异的原因,得出热带气旋临近登陆和登陆后的24 h强降水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暴雨范围和强度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副高西侧588 dagpm线位置的变化及其是否存在高压坝密切相关。台风影响过程中,当95°~113°E、25°~35°N区域500 hPa有高空槽活动,强降水区范围较大并向北发展,降水强度也较强。台风环流影响广西过程中,其东侧500~850 hPa南风分量中心值越大,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概率越大,范围越大,强降水范围也越大,而当500~850 hPa南风分量向北推进到广西中北部,强降水区也向北扩展;台风影响广西时,强降水区所处位置与高层200 hPa散度场及低层850 hPa涡度场对应较好。强降水过程中广西及华南地区上空的空气非常潮湿,而相对较弱降水过程中广西及华南地区上空的空气比较干燥。  相似文献   

15.
刘桐义  姚文  张晶  孙丽红  赵晓川  孙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87-10990
[目的]分析2011年第5号强热带风暴"米雷"影响辽宁地区造成局地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高空地面资料、雷达资料、数值预报资料、加密自动站以及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第5号强热带风暴"米雷"影响辽宁形成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热带气旋北上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结果]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打通后形成的高压坝持续维持,迫使"米雷"在登陆山东后部向西北转向;伴随"米雷"形成的低空东南急流将低层的暖湿空气持续向暴雨区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输送和层结不稳定条件;暴雨主要分布在高能舌内,高能舌的移动和消失对应暴雨雨带的移动和过程的结束,能量的分布情况对暴雨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结论]该研究为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山东西北部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方面,对2010年7月18日夜间和8月9日夜间发生在山东西北部地区的2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山东局地大暴雨的内部结构以及形成的可能机理。[结果]这2次暴雨均产生在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在850 hPa附近的锋区中,大气均有较强的斜压性;2次暴雨均发生在低层有西南暖湿气流和850 hPa有切变线影响下,θse高能舌后部的密集区内常是暴雨易发地带,暴雨区与垂直速度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不同点是:前次暴雨过程,700 hPa有明显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与切变线,大降水区主要为700 hPa暖切南部地区;而在后次暴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与切变线,大降水区处于两高之间。[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英杰  张奎松  王庆华  甄淑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2-19445,19525
[目的]研究2010年8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临沂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成因。[方法]利用MICAPS天气图、NECP分析场实况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等,从发生的天气背景、中小尺度特征以及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物理机制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10年8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临沂一次局地大暴雨、特大暴雨过程,探讨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并尝试从中找出一些短历时强降水发生的规律。[结果]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短时降水量大,局地性特点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和地面中小尺度低压,是由不同尺度、不同高度的多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蓄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是强降水发生的基本条件;上空底层为辐合切变线,上空有一层深厚的西南—西北—偏东气流的垂直切变、湍流层;上下系统的共同作用触发了上升气流的产生,使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由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西北气流被切断消失后,上升气流使西南气流向上发展,与东风波相接形成新的垂直切变,是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原因。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发展、增强中的系统会使系统的移动速度变慢,从而增大降水量,也是强降水维持时间较长的一个原因。[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孙妍  栾猛  蒋立  陈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02-17503,17513
[目的]分析2010年7月吉林省暴雨过程和水汽条件后向轨迹模拟。[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和NCEP每6 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GBL资料,对2010年7月导致吉林省洪水的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水汽来源进行模拟。[结果]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同时存在产生的上升运动是暴雨出现的动力条件;低空切变诱发的不稳定能量促使了大暴雨过程的产生;此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分为南部海域的水汽、北部高空的水汽输送和当地水汽源3个部分。[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