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艳兰  周美丽  陆甲 《广西农学报》2011,26(3):87-89,93
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广西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影响涉及农业、林业、水力发电、江河航运和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本文对这次干旱的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抗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气温、降水、日照方面介绍2009年广西气候特点,分析干旱、暴雨洪涝、高温、热带气漩等主要气候事件对广西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评价气候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等行业的影响,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闹德海水库控制运用分四个阶段1942~1969年为滞洪排沙运用阶段,底孔、中孔均不设闸门,全年敞泄;1970~1994年,底孔、中孔安装闸门,采用“冬蓄春放,汛期敞排”运用,6~9月为敞泄期,10~翌年5月为蓄水期;1995~2000年为延长6、9两月蓄水研究试验阶段;2001~2006年为水库全年蓄水。本文重点阐述延长闹德海水库蓄水时间,水库全年蓄水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以来,广西出现秋冬春连旱,持续半年的干旱对部分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 全区农业受灾总体情况(一)全区农业旱情2010年4月1日以来,全区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久违的阴雨天气,全区旱情得到了一定缓解,据4月11日农情统计,全区仍有71个县、769个乡镇、21598个村屯、1199.87万农业人口受早;因早饮水困难人口258.31万人、牲畜129.73万头;水田缺水293.59万亩、早地缺墒461.01万亩、因旱未能播种239.50万亩.  相似文献   

5.
李艳兰  何如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99-11301,11430
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09年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和广西干旱受灾面积等资料,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气温、降水量和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9年广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春、秋季减少,冬、夏季增加。广西干旱指数、干旱受灾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秋旱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干旱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多。降水时间分布更加不均匀,少雨年的频率增多是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则加剧了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干旱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张家口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高坡陡,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不强,农业生产无法抵御异常天气发生所导致的干旱灾害。干旱情况及预警工作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旱情的监测、预警等工作也在不断优化。友谊水库在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的基础设施,分析计算其旱警水位可以为干旱预警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极大促进了抗旱预警工作的开展,进而辅助调度决策,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位于衡邵干旱走廊的祁东县,境内无大江大河,水资源贫乏,遍布全县城乡的189座中小型水库是全县最核心的蓄水设施。加强水库管理,发挥其防汛保安、蓄水灌溉、水力发电、城镇供水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功效,是全县人民的企盼,也是祁湘儿女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祁东县针对以前水库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科学管理,发力补齐短板,取得了较好成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分析2013年六盘水市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2013年六盘水市气候总体比较平稳,无大范围严重灾害性气候事件发生。全年温度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少3~4成,日照略偏多。年内除干旱中等偏重,局地冰雹灾害较常年略偏重外,低温雨雪冰冻、倒春寒、洪涝、秋风等灾害性天气均偏轻发生。冬、春、夏、秋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市内大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特别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市内大部地区出现了少有的夏旱,市中部以北地区出现了中等气象干旱,山塘、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给农业生产及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不便,但气象部门适时抓住有利天气,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很大程度上缓解旱情,保障了春耕生产以及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用水需求,2013年农作物长势良好,为一个丰收年景。  相似文献   

9.
我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全面启动 11月26日,吉林省2009—2010年度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启动暨农技人员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开班典礼在吉林农业大学举行,副省长王守臣对全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山西省"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结合2008年冬、2009年春特大干旱对生产的严重影响,提出了山西制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特殊意义,分析了战略缺位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协调发展及科技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蒋丽娟  吴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05-1907,2167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500hPa高度场在广西春季和夏季旱涝年的气候差异,找出了前期500hPa高度场与春夏季旱涝关系密切的关键区。分析结果表明,前一年9月大西洋副高活动区域和波弗特海地区是次年广西春季旱涝的关键区,前一年9月大西洋副高偏强,则次年广西春季偏旱,反之则偏涝;波弗特海地区位势高度大,则次年春季桂北偏涝桂南偏旱,反之则桂北偏旱桂南偏涝;前一年10月东西伯利亚海和大西洋低纬地区是次年广西夏季旱涝的关键区,这两个地区位势高度小,则来年夏季广西少雨,容易造成干旱,反之多雨,易造成洪涝。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寿阳县1961—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Z指数作为气象干旱等级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寿阳县年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出现干旱16年,发生频率为27.6%,1997-2010年期间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季节干旱中,春季有湿润化趋势可能,夏、秋、冬季呈不明显干旱化趋势;四季干旱发生频率,春季32.8%、夏季27.6%、秋季37.9%、冬季31.0%。春季干旱主要发生在1971-1982年期间,夏季干旱在1965-1974年、1980-1986年、1997-2001年期间旱情最严重,秋季干旱在1994-2010年和冬季干旱在1981-2002年为多发阶段。季节干旱,除冬季外,其它三季干旱都对当地农作物正常生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谯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88-17089
利用成都市1951~2009年共59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多年平均温度、总降雨量及多年季平均温度、降雨量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成都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趋势相同,年降雨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温度明显上升主要发生在春季,盛夏降雨下降迅速。通过M—K检验发现,春季温度突变发生在1968年,盛夏降雨突变发生在1977年。春季气温上升,积温增加,有利于春季农作物的栽种和生长;盛夏降雨逐年减少,伏旱会越来越多,应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树庆  王琪 《吉林农业科学》2010,35(1):49-52,56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要素时空变化异常,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作物生长季相继发生了罕见的春旱、低温冷害、伏旱、秋吊和霜冻等灾害,给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危害。尽管抗旱投入较大,但气象灾害仍然导致粮食作物单产锐减,同时对本省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冯建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51-18153,18231
利用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初步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及2010年初春3月川西南山地植被对2009/2010年冬干的响应。结果表明,季降水评估的气象干旱为中到特旱,气象干旱强度突出;冬季平均温度偏高约2.0℃,冬季平均相对湿度偏少约17.0%。冬季及初春3月土壤相对湿度资料显示气象干旱发生发展趋势为冬季12、1月为轻旱,2~3月发展维持为中旱;冬季及初春3月卫星遥感监测月最大植被指数近5年安宁河平原区域植被指数逐月增加,川西南山地其余区域逐月减小,川西南山地中部及西部林区植被指数最高;植被指数差值分布显示,冬季到初春3月川西南山地2009/2010年冬干由南至北发展,总体上川西南山地南部区域以及安宁河平原区域受旱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李秀娟  刘喜元  张更乾  吴钦高  乌兰  李晓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29+16639-16629,16639
分析2010年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及其对呼伦贝尔岭西地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夏季干旱和阶段性异常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造成2010年该地区小麦大幅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57-2020年共64年满洲里市气象局逐月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等分析方法对满洲里市气象干旱进行特征分析。分析了满洲里市64年中干旱出现频率为29.69%,轻旱出现频率10.94%,中旱出现频率14.06%,重旱出现频率4.69%;干旱强度在-2.11至2.76之间,SPI值呈减小趋势,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变化率在-0.15/10年。通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间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显示春季和夏季出现干旱概率最高均为31.25%,特旱在春季出现频率最高为4.69%,重旱在冬季出现频率最高为7.81%,中旱在春季出现频率最高为21.88%。最终分析干旱对满洲里市农业和畜牧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武都山区干旱气候特征与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强  刘丽  赵彦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24-7626,7734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并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各站年平均干旱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武都区各地年平均干旱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近40年武都区有30年均有干旱出现,共出现各类干旱49次,其中,发生频率春旱40.0%、春末夏初旱20.0%、伏旱35.0%、秋旱27.5%,年际出现干旱的频率为75.0%。武都区白龙江流域半山河谷和东南部低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年际干旱频率62.3%,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干旱灾害风险由白龙江干热河谷向四周递减。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大同市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2℃,春季气温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夏季气温为次高值;年降水量418.9mm,比常年偏多5%,秋季降水量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项气象要素突破极值。冬春季持续低温致春播延期、作物发育推迟;夏季全市高温破历史纪录,阶段性干旱明显,局地冰雹及洪涝灾害偏多;秋季连阴雨天气造成涝灾及作物贪青晚熟,春季全市出现大范围大风沙尘天气,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的损失和影响,其中干旱、冰雹及洪涝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