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俆铭梽  代佳成  曹璐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21-22122
为研究农村土地征用中,完全的补偿方式还是零补偿方式哪种更为有效这一问题,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政府是仁慈和非仁慈2种情形下,不同补偿方式是否是社会最优水平。结果表明:无论是完全补偿还是零补偿,都会导致土地所有者的过度投资,进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新标准解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这是我国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加速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征地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征地对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征地制度的安置补偿标准远低于人口安置的实际社会成本,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生活水平下降,甚至产生“征地返贫”现象。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11月12日发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征地补偿新标准,该指导意见规定了许多可操作性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于土地征用补偿的依据和原则不同,各国土地征用补偿的做法也有差异。分析比较发达国家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借鉴他们在土地征用补偿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为切入点,研究认为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是以"特别牺牲说"为理论指导,采取"低级"的"不完全补偿"原则。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法律规定的"公共利益"范围不明确,法律规定的补偿范围偏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现行补偿标准偏低,"产值倍数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针对由此引起的失地农民生活困境问题、"土地财政"膨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征地目的不同,构建了新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是协调土地征用中私益与公益冲突的基本制度。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数额偏低、补偿范围偏窄、受益主体不够明确、土地征用权泛化等问题,致使实践中出现大量因土地征用及其补偿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并民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建议从法律制度入手,着力完善有关土地征用补偿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并建立有效的纠纷仲裁机构,以切实保障广大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此类纠纷,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吴晨 《甘肃农业》2006,(7):70-71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安排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政府在征用农地过程中表现出侵害农户权益的行为。国家应从公平、公开、公正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政府实体为公共目的征用私有财产尤其是土地,必须支付合理补偿,并具备正当的法律程序。文章分析了美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公平补偿的特点,阐述了在实际征地补偿过程中政府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对比我国耕地流失严重的现状,得出了美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对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肖霞  李富忠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63-65,7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征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1个普遍现象。征地补偿机制是国家公共利益与土地所有者的“生产利益”、“财产利益”在矛盾中的必要协调。在对现有征地补偿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改革建议,着重讨论了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于征用土地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因而必然涉及到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征地补偿是用来协调土地征用过程中私人权益与公共权益冲突的基本制度,也是合理解决征地后国家、集体和被征地农民利益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现行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只是片面强调国家利益而不重视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从而导致被征地单位与用地单位、政府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经常发生被征地农民集体上访事件。因此,探讨完善我国现行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可行性对策,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征用是国家强制取得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征地补偿标准不明确不统一、不能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的生活保障、对“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征收土地的规定不明确以及征地纠纷缺少法律救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对策:包括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统一计算方法,完善土地征用相关法规,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建立完善的征地纠纷法律救济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非公共利益征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雅  李世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31-4132,4166
从征地范围的界定和征地类型的划分入手,提出了主要讨论的对象:非公共利益征地。先分析了非公共利益征地的“生长环境”、实际状况和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指出非公共利益征地的合理化途径——创建公平自愿的市场环境、制定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完善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最后论述了非公共利益征地的补偿标准即征地价格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征地已经成为获取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之一。分析了目前征地中存在的问题的,对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和保护现有耕地及保护农民权益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乡村旅游用地与农村集体用地的关系,其实质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乡村旅游用地的获取一般有征地和土地流转两种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对农民的土地权益造成诸多损害,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创新乡村旅游用地开发模式,建立具有旅游禀赋的土地产权交易机制是优化乡村旅游用地获取途径,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征转分离”土地审批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31-14033
在分析现行土地转用征收管理模式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探讨"征转分离"土地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必要性,并提出了"征转分离"土地审批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和优化设计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征转分离"土地管理模式具有补偿安置先行,保障农民权益;提高转用效率,避免土地闲置;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科学性等作用。为提高"征转分离"土地管理效率,促进征地制度改革,应从征地规模控制、占补平衡控制、安置补偿控制、土地用途控制几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周建国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6):163-165,162
我国农村征地补偿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补偿分配不合理、补偿程序不完善和补偿安置方式简单等弊端,应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范围、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征地补偿程序及构建失地农民的安置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目前河北省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现状,指出存在土地征用权滥用、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严格土地征用标准以及建立系统的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65-167,172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行政法律制度实质是土地的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基本农田保护法律制度难以有效执行;征收和补偿制度显失公平;占补平衡制度在实际操作与立法目的相距甚远。从行政法律视角,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建议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行政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目前中国存在的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重新择业补偿安置、农业生产补偿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异地移民安置和“征地保障”安置方式等六种补偿安置方式,分析了不同补偿安置方式的利弊和适用的条件,最后指出以后的补偿安置不是采用单一的方式,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中耕地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征收直接造成农村耕地减少,不仅损害农民利益,还危及整个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有执法者政治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低下,法律制度不健全,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的弱化等。对此,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观,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加强执法者政治思想业务培训并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