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商丘市1960~2014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商丘市干旱和降水气候特征,以及人工增雨潜力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干旱年份具有持续出现的特点,干旱年发生的频率为80%,四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春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年降水量有较大差异,降水变率大,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最多,降水日数为6~9 d,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各月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7月份降水量最大,降水日数最多为8~9 d;从月、季增雨条件来看,春、夏、秋季均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6月份可供作业日最多,相对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最少,增雨潜力最小,人工增雨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SACOL站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晴空日观测资料及同期降水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四季典型晴空日大气水汽含量变化为夏季最剧烈,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夏、冬季具有人工增雨(雪)的潜力,7月、8月、12月、2月进行人工增雨(雪)最为适宜,合理开发云水资源对后期及次年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铜陵市降水分布特征、雾霾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潜力和人影作业效果等相关内容,讨论铜陵市开展人影作业的可行性和实际成效。结果表明,铜陵市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秋季受西北干冷气流控制,多夏旱和秋旱天气。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降水量较少的11月至次年4月,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铜陵市有61 d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潜力日。铜陵市近10年作业25次,人影作业后持续降水成功率为81.0%,能见度增加率为75%,增雨和消霾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15年黑龙江省人工增雨潜力的时空分布.[方法]利用再分析资料计算降水转化率,并通过结合MODIS卫星云产品,从人工增雨的微物理条件出发进一步研究了黑龙江省2015年春季和秋季的增雨潜力.[结果]在春季的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以及秋季的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均较小,存在一定的增雨潜力;春季,松嫩平原北部和三江平原中部存在适宜进行暖云催化增雨的区域;秋季,从松嫩平原北部至三江平原西侧存在许多适宜暖云催化增雨的区域,同时在松嫩平原北部与三江平原西侧的局部地区存在适宜冷云催化增雨的区域.[结论]该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开展人工增雨规划及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薛小宁  刘敏  刘建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65-13967
利用榆林市所辖各县区1971~2010年地面水汽压和降水资料,对该地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人工增雨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年大气可降水量随年际有增多趋势,递增率为448.2 mm/1Oa;空中云水资源月变化呈近似正态分布;各地的自然降水产出率4和11月较大,7、8、12、2、3月较小;榆林市年平均增雨潜力达78.67%,增雨潜力巨大;7、8、3、12、2月增雨潜力较大,4和11月增雨潜力最小,西北部的增雨潜力大于东南部,定边增雨潜力最大,清涧的增雨潜力最小.  相似文献   

6.
六盘山地区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区,摸清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及其开发潜力是科学高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4—2020年布设在六盘山区的5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大气探测站(GNSS/MET)与区域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六盘山区大气水汽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丰富,年均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大约在798亿m3,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在夏季最大,秋、春季次之,冬季最小,4个季节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分别占全年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的48.9%、24.7%、18.7%和7.7%;夏、秋季大气水汽开发潜力大于冬、春季,夏秋季与春季、冬季水汽开发潜力分别为89%~93%、86%~88%、81%~86%;对于不同类型降水过程,大于10 mm以上的强降水,其人工增雨的潜力最小,雷阵雨、阵雨降水时间持续在1~2 h的降水潜力比持续时间长的降水过程人工增雨的潜力要小,大气水汽开发潜力最大的是稳定性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数据和华北地区56个气象站点温度和降水数据,从月、季节和生长季尺度上分析植被NDVI、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及NDVI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从月尺度上来看,植被NDVI年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温度以增加为主,降水量以减少为主。从季节上讲,春季和秋季NDVI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与夏季呈相反趋势;春季和秋季时间序列NDVI呈上升趋势,夏季降低趋势较弱;春季升温最快,其次是夏季;夏季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温度每10 a增加0.48℃(P0.01),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3,4,11月NDVI变化主要受温度限制,植被季节(春、夏、秋季)和生长季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均大于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生长季春季秋季夏季,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春季生长季夏季秋季。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站1971—2020年的逐日平均风速、风向及月大风日数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风要素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乌鞘岭年平均风速呈波动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5 m/(s·10年);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小,春、夏、冬三季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秋季呈弱的增大趋势;月平均风速4月为高峰值,11月为低谷值。乌鞘岭年、季、月风向频率的变化相对一致,静风的风向频率均占8%左右,主导风向均包含北风(N)、西北风(NW)、北西北风(NNW)和南东南风(SSE)。乌鞘岭年大风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83 d/10年;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夏、冬季次之,秋季最少,春、夏、秋三季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冬季呈弱的增多趋势;月大风日数4月为高峰值,10月为低谷值。  相似文献   

9.
宋长远 《农技服务》2009,26(10):110-111
利用本溪地区2006~2007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为西部地区呈自西向东递减,东部地区呈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春、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体与年平均气温分布一致,夏、秋季平均气温略有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不太明显。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统计邯郸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1986—2015年的逐月自然降水资料和逐日地面水汽压资料来分析邯郸地区自然降水、空中有效水资源分布特征及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结果表明,从年分布特征来看,空中有效水资源呈现2000年前为上涨、2000年后开始减少的特征;邯郸地区空中有效水资源分布特征与自然降水量分布特征一致,西部山区多,东部平原南部次之,东部平原东北部最少;邯郸地区年平均空中有效水资源为2 075.2 mm,增雨潜力平均为1 581.1 mm,自然降水平均效率仅为23.8%,增雨(雪)潜力巨大;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呈现为西部大于东部,在6—9月可开发潜力值约占全年的72%。  相似文献   

11.
商丘市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杰  孙民  王海翔  晁保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79-7082
[目的]分析商丘春秋两季的空中水资源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方法]通过计算、分析代表站的各标准层等压面的水汽含量研究商丘市的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结果]3月份的水汽含量不到是5月份的一半,9月份的水汽含量是11月份的2~3倍。Ⅰ区的水汽含量比Ⅱ区少2~4k∥m^2。在春季Ⅰ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44.92kg/m^2,Ⅱ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56.34kg/m^2,Ⅰ区和Ⅱ区的水汽含量差异为11.42kg/m^2。在秋季,Ⅰ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39.74kg/m^2,Ⅱ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53.25kg/m^2,I区和Ⅱ区的水汽含量差异为13.51kg/m^2。适宜增雨作业的云层高度为3000~5500rn。6月份的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的增雨潜力最小。[结论]人工增雨是一条综合利用空中水资源补充地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廊坊市人工增雨作业区粉尘银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伯华  宫进忠  陈宝江  展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82+6593-6582,6593
根据催化剂AgI的化学性质和人工增雨的天气学原理,选取廊坊市3个增雨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面积各约50~100 km2范围内的地表粉尘样品进行银含量测定分析,探讨人工增雨区粉尘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业影响区较对比区粉尘银含量略有提高。人群身心状况调查显示,人工增雨对人类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南四湖流域的极端降水特征,本研究利用1981—2014年南四湖流域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流域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第90、95和99百分位的极端降水事件,平均降水阈值分别为24.7、40.0、80.2 mm;(2)南四湖地区北部降水阈值较南部偏大,东部较西部偏大,极端强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分布相似;(3)南四湖地区年平均极端降水量东北部以及北部较强,南部和西南部较小,这种分布和南四湖流域的降水气候平均态分布较为类似,反映了极端降水对于降水的贡献非常大;(4)南四湖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平均为每年3.08~3.56天,表现出极端降水阀值大的站点,其极端降水日数较少,其相关系数达-0.893;(5)南四湖地区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为34.2%~37.7%,且多年平均年极端降水强度分布与极端降水阈值分布相似,说明阈值大的地方,其降水强度也大,形成灾害的风险也大;(6)南四湖地区极端降水多年平均日数为23.5天,且以4.5 d/10 a的速率上升;(7)南四湖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年总极端降水日数发生突变,且存在2年和16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4.
张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23-19426
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商丘站1954~2010年的年、汛期、非汛期降水量资料进行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年、汛期降水量总体分别以6.74 mm/10 a和12.3 mm/10 a的速度在增加,非汛期降水量以5.57 mm/10 a的速度在减少。从年代上看,年、汛期降水量21世纪以来最多,年降水量20世纪80年代最少,汛期降水量90年代最少,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与最少分别相差122.9 mm和119.9 mm,非汛期降水量50年代和70年代均较多,80年代最少,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相差32.0 mm。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存在不明显的突变,年、汛期降水量突变的时间基本一致在2003年前后,非汛期降水量在1970年和2004年前后。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016年淮北市37个加密自动站降水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16年淮北市37个加密自动站降水属正态分布,平均降水量825.1 mm,雨日116.9 d.降水量、降水强度全年和四季南北差异显著,雨日全年和春、秋、冬季南北差异显著,大运河沿线、市区分别为雨量、雨日低值区;降水强度市区高,大运河沿线低.降水多为局部或大部地区,覆盖率与降水量、持续天数和过程雨日三者的自然对数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3月,在河北省37个山区县进行土壤采样,并进行室内水分化验。运用降水资源化潜力计算模型,对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的潜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山区对降水资源化可实现富集量潜力的开发不到一半,对理论富集量潜力的开发更低,有待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潜力开发程度;河北省的径流富集工程应以农村居民点为核心区域;河北省山区降水量是影响径流富集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12年辽宁夏季一次人工增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月1~3日,辽宁省气象局在辽宁部分地区实施了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此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有效地缓解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本文从需水情况、天气形势、降水预报、增雨潜力及作业条件、作业方案设计、实时指挥、增雨作业情况及效果等方面分析了这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卓立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0-12333,12355
[目的]研究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天气及其增雨潜势预报。[方法]从天气形势特点、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等方面,对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此次透雨降水天气形势特点为高空冷空气偏弱、低空暖湿气流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高空切变线和地面蒙古气旋;地面倒槽系统北上与蒙古气旋同位相打通,为锦州地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和水汽,这是产生这场透雨的关键原因之一。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偏差较大,因此预报服务中不能简单完全依靠,应该结合实况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结论]该研究为锦州全区大范围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梧州站1971-2013年的逐小时降水资料,用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作为指标研究了梧州地区的降水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梧州冬季降水以夜雨为主,到了夏季则转变为以白天降水为主。(2)梧州强的降水日变化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平均降水量都呈现单峰结构;降水量的峰值的出现来自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两者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乌兰察布地区1971—2010年的降水与气温进行了分析。趋势分析表明,近40年来乌兰察布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秋季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夏、冬季节降水为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在1987年以及1997年发生了明显的跃变;小波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存在着5年、10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着6年、15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旋转主因子分析发现乌兰察布地区夏秋季降水、气温的区域划分具有一致性,南部地区降水多,气温高;北部地区降水少,气温低,但北部地区气温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