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通过文化的视角和洛阳栾川代表性乡村旅游景区的田野调查,发现由于乡村旅游服务以及与旅游者文化交流的内外因素,乡村旅游加速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的文化变迁过程,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呈现出向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趋势,生产文化由传统农耕文化向旅游服务文化转型,传统农耕向以旅游为中心的多元化职业转变。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正渗透到民族村寨文化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为闭塞的民族村寨带来了新奇的“异域”文化,另一方面也让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村寨文化措手不及,面临文化内涵遭遇异化、村民对传统文化缺乏自觉与自信以及盲目寻求改变等可持续发展困境.因此,需要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构建民族村寨信仰性文化和规范性文化、在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文化规律、尊重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耕文化的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民族村寨地区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内涵深厚,具有很强的原始神秘性,开发当地农耕文化资源能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带来新契机。总结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当地特色农耕文化文化资源,提出3点解决问题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罗永常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76-7978
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点和游客的体验需求,指出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民族村寨日益成为文化体验旅游的理想目的地,而围绕体验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是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具体分析民族村寨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有形民族文化,过程性、事件性民族文化以及无形民族文化4方面旅游资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的一般方法,指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应该通过"主题提炼—形象塑造—场景设计—氛围营造—项目安排—意象设计—宣传营销"等步骤来进行,建立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从而帮助游客实现"意象建立—购买冲动—参与互动—深刻体验—达到预期"的过程,不断提高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浅析失地农民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掀起了土地集中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关于失地农民问题,已有众多学者给予剖析,文章着重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采用人类学研究,对有着土家族摆手舞之乡的河湾山寨进行田野调查,深入研究村寨变迁对摆手舞的运动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湾山寨的个体性变迁与整个社会的时代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过程中,摆手舞的价值功能、认知程度与运动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所以在民族村寨的发展变迁中,以政府性为主导的政策性保护措施和注重传统体育原生文化留存等是在村寨发生变迁时对摆手舞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强调“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乡村融入城镇”.云南省作为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民风民俗文化,并使之与城市化生活融合,是云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变迁是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河口莲花滩苗族村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生活、信仰与仪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上作梳理与文化分析,试图指出这一村庄在文化变迁与未来文化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高技术深入渗透到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次的视角 ,探讨了高技术作为现代文化诸层次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彼此联结的桥梁 ,是现代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 ,并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更进一步论述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区位条件、环境条件、设施条件、服务质量等因素是基础,旅游吸引物是核心,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是方向,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是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在竞争性社会中的相对优势资源.笔者基于文化资本的概念,介绍了皖南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分析了皖南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资本化路径、文化资本化的制约因素,就皖南旅游业的文化资本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应均衡文化资本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相结合,吸收和传承文化中有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康玲  邓思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09-4810
节日民俗文化变迁有很多原因,其中旅游开发对节日民俗文化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文化变迁也影响到旅游开发。分析了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尤其应注意相互间的负面影响,使传统节日民俗和旅游开发双赢。  相似文献   

14.
郭琴  林媚珍  莫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47-348,351
主要探讨了小洲村古村落旅游资源情况、古村落旅游发展状况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0-20622
以产业融合的视角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概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了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及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制作地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节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旅游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业与非遗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最后为绥化市旅游业与非遗产业的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强调要深入挖掘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魅力的品牌优势,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天翼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9-10541
分析了镇山村的地理区位,将其旅游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和民族文化景观3类,并将自然景观分成半边山、花溪水库、附近田园,将建筑景观分为石板建筑群、石板城门、石板巷道和石板城墙,将民族文化景观分为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布依族民风民情,分别对景观内容加以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农家乐”为主的“家庭主导型”开发模式,并从精英推动、时代背景、家庭经营优势、客源结构与社区文化因素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商品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镌刻着旅游者一段难忘的旅途,反映着旅游目的地特殊的文化渊源。该文以边疆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域,对乡村旅游商品研发的文化内涵做稀释、例释、解码和编制,提出“产-学-研-销”的综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旅游演艺产品是我国旅游产市场的新型产品类型,它将演艺活动与旅游活动对接,以地方性文化资源为表现内容,二度创作成为大众化的旅游消费产品。桂林的旅游演艺产品市场具有典型性,从90年代初期至今的实践探索中,在产品创意、市场定位、企业化经营等方面获得了成功,但在产品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市场运作的产业化规划及品牌战略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从旅游开发模式、发展调节机制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3个角度分析比较,总结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市场定位、政企职能分工和旅游地生态环境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更好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地区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20.
介绍该片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并分析乡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