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引起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广泛采集玉米灰斑病发生地区病样,用单孢分离方法获得大量菌株,采用病菌形态学、培养特征和种特异性鉴定技术,准确鉴定中国不同地域的玉米灰斑病致病种。【结果】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云南和湖北大量采集的玉米灰斑病病样中分离获得136个菌株,经过系统鉴定,确认其中65个菌株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71个菌株为玉米尾孢(C. zeina),未发现以往有记载的高粱尾孢玉米变种(C. sorghi var. maydis);引起中国北方地区玉米灰斑病的是玉蜀黍尾孢,而引起云南和湖北玉米灰斑病的是玉米尾孢,但在2008年前分离的云南菌株中有玉蜀黍尾孢。【结论】在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有2个种: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前者存在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山东,在云南2008年前也有分布,后者分布在西南玉米区的云南、湖北。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淮山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化状况,为淮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从我国南方6省(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和海南淮山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病叶分离获得的45株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接种在4种不同淮山种质(Do6-3、Do6、Do108和Do21)叶片上进行致病力检测,分析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45株炭疽菌均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5株炭疽菌对4种淮山种质材料均能致病,根据综合致病力可将45株炭疽菌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6株强致病性菌株均来自广西,7株弱致病性菌株主要来自云南,32株中等致病力菌株主要来自贵州、福建和海南.[结论]来源于我国南方6省(区)的45株淮山炭疽病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其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从烟粉虱上分离的If B01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优化其产孢条件.【方法】采用形态学、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基含水量、pH、接种量与金属元素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优化产孢条件.【结果和结论】该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与玫烟色棒孢霉Isaria fumosorosea相似,其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DNA序列与玫烟色棒孢霉和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相似性高于97%,将该菌株鉴定为玫烟色棒孢霉.培养基配方对If B01菌株分生孢子产量影响显著,玉米粉+麦麸混合培养基产孢量最多,1 g培养基产孢量为6.07×109;麦麸∶玉米粉质量比为5∶5、培养基含水量(w)为42%、接种量为6 m L菌液时,其产孢量最高;该菌株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8时,都有较好的产孢量;金属元素对产孢无促进作用,且镁、铁、钠和钙对If B01产孢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一种新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作了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得到32个真菌菌株,其在人工接种实验中均具有致病性。各菌株的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同,均符合文献中对多主棒孢的描述。随机选取3个菌株,测定了其r DNA-ITS序列,3个菌株的序列相同,且与Gen Bank中的多主棒孢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据此认为,奉新猕猴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半知菌类棒孢属中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性和品种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一1、弯.2、弯-3、弯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神县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雅安和汉源菌株。4菌株混合接种于239份杂交种(组合)进行抗性鉴定.得到两份高抗品种(95.4.SL98052)、18份抗病品种(Sau2000—9、晋单42等)及61份中抗品种,其余158份品种均表现感病至高感病。  相似文献   

6.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菊花病叶上分离了6株对菊花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真菌.对获得的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测定了不同菌株对菊花的致病力差异,并研究了一定浓度梯度范围内不同菌株分生孢子混合液和菌丝混合液人工接种的致病情况.结果表明,6个致病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和链格孢(A. alternata)的不同菌株,各菌株对菊花叶片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差异;菌株孢子混合液和菌丝混合液侵染保证100%发病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 ml 1×106和1×107.A. tenuissima和A. alternata的不同菌株能够复合侵染菊花引发黑斑病.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获得可用于防治李氏禾的病原菌菌株,采用孢子形态观察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云南西双版纳稻田感病李氏禾植株上的两株病原真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离体叶片生测法评价其除草活性,采用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主要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两株病原真菌分别被鉴定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和稻平脐蠕孢有性型[Bipolaris oryzae (teleomorph:Cochliobolus miyabeanus)].稻平脐蠕孢发酵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88.9;稻平脐蠕孢有性型发酵液配制的菌悬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100.两个菌株对水稻、玉米、黄瓜及番茄等主要农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小麦—玉米轮作田中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致病性,采用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分别对采自河南省许昌、漯河、驻马店3块小麦—玉米轮作田的407个镰孢菌菌株进行了种的鉴定,并从中选出不同寄主来源、不同种的12个代表菌株,分别接种田间小麦和盆栽玉米。鉴定结果表明,从小麦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均为禾谷镰孢菌( F. graminearum,178个),而从玉米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则分别属于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123个)、F. graminearum(61个)、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45个)3个种。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个种均能够侵染小麦麦穗和盆栽玉米苗,但F. 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显著强于F. verticillioides和F. proliferatum;不同寄主来源的F. graminearum菌株在致病力上差异不显著。来自小麦—玉米轮作田的F. graminearum菌株既可以侵染小麦又可以侵染玉米,这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
云南橡胶树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俊 《现代农业科技》2011,(19):308-309,320
介绍了云南植胶区橡胶树生长现状及该区基本气候特点,对橡胶树在云南植胶区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橡胶树在云南植胶区经历了近50年的栽培驯化,光合作用的基点温度降低,已经基本适应我国温度较低的气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江西省南昌市郊区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该病害的生防菌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莴笋链格孢叶斑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WS1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孢子悬浮液刺伤接种,再对接种发病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最后对分离所得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rDNA-ITS以及过敏原基因Alt a1分别对病原菌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并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8种常见市售生防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共分离获得23个培养性状一致的链格孢菌株,其对莴笋叶片均具有致病性。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中间灰褐色,边缘白色,菌丝体茂密呈绒状,后期正面中央颜色加深成暗青褐色,背面呈黑褐色,菌落平均生长速度10.86 mm/d。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褐色,具0~6个横隔、0~3个纵隔和0~2个斜隔,孢身大小14.60~40.09μm×6.61~14.44μm。短喙柱状或锥形,淡褐色...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我国目前珠芽魔芋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橡胶林下珠芽魔芋间作面积最大的地区,在我国珠芽魔芋栽培界占据很高的地位.在魔芋原材料紧缺时期,魔芋产量是最受魔芋种植业关注的经济指标.我们调查了西双版纳州珠芽魔芋不同种植模式中单株产量、叶形态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旨在对珠芽魔芋胶园高产间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7个优质主产烟区收集的450份烤后烟样,运用4%NaCl培养基选择分离法,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475株。其中对含毒蛋白基因cryⅠ及cryⅤ的18个Bt菌株用2龄烟草甲虫进行生物毒力测定,试验9 d后,9个Bt菌株生物毒力测定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0%;试验12 d后,5个Bt菌株生物毒力测定校正死亡率均超过95%。同时对分离出的Bt菌进行PCR毒素蛋白基因鉴定,含cryⅠ毒素蛋白基因的Bt菌有7株,出菌率为1.47%;含cryⅤ毒素蛋白基因的Bt菌11株,出菌率为2.32%;没有含cryⅢ毒素蛋白基因的Bt菌。因此,为进一步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烟叶仓贮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ERDAS IMAGINE为操作平台,利用2020年Landsat与Planet卫星数据作为遥感信息源,通过监督分类方法和实际调查,提取云南省勐腊县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信息,并与2020年橡胶面积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调查橡胶种植面积的准确率约为92.5%,基本能反映区域橡胶种植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从表现轮斑病的豇豆叶片上分离到病原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将该菌接种到橡胶树叶片上,9d后接种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表明多主棒孢霉可能可以交叉染橡胶树。通过抑菌效果试验,发现多菌灵对多主棒孢霉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而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不理想。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多主棒孢霉菌丝体生长最适的温度是28~30℃,最适酸碱度为pH 9,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L 组氨酸,菌丝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越冬规律的研究,结果,南瓜、豇豆、辣椒、番茄和茄子等作物在大田生产中感染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菌的可能性小,随病株种子及碎屑越冬的病菌很少,杂草作为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菌来源的作用亦是次要的,带菌烟秆才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云南地区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及对不同杀菌剂的抗药性,为生产上月季灰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从云南15个月季切花主产区灰霉病株上分离月季灰霉菌株,将灰霉菌株孢子悬浮液无创伤接种于月季品种粉红雪山完整花瓣上,通过测量花瓣病斑面积大小鉴定不同灰霉菌株的致病力;将灰霉菌株菌丝块接种于添加有不同杀菌剂的PSA培养基中,通过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抑菌率)鉴定月季灰霉菌对甲基硫菌灵、腐霉利、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和吡噻菌胺7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从云南地区15个月季主产区采集的灰霉病株中分离获得141株灰霉菌株,根据月季灰霉病田间症状、菌株形态特征及显微特征判定属于葡萄孢属(Botrytis spp.)真菌。不同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明显,病斑面积为3.10~781.50 mm2,未检测到完全不致病的灰霉菌株,弱致病力灰霉菌株较少。来自不同切花产区的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明显。月季灰霉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啶菌恶唑(吡啶恶唑啉类)>吡唑醚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环胺(苯胺嘧啶类)>啶酰菌胺(烟酰胺类)>腐霉利(二甲酰亚胺类)>吡噻菌胺(酰胺类)>甲基硫菌灵(苯并咪唑类),其中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对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5.49%、85.78%和77.70%;啶酰菌胺和腐霉利的效果次之,抑菌率为69.73%和64.37%;甲基硫菌灵和吡噻菌胺的效果最差,抑菌率仅为44.36%和56.16%。【结论】云南地区不同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差异明显,月季灰霉菌株的致病力与菌株采集地区无关。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可作为目前云南地区月季切花生产中灰霉病防治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不同种植和覆盖方式水土保持效应,为集成橡胶林间作菠萝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西双版纳橡胶更新林下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菠萝种植方式为主区,设顺坡种植、横坡种植两个水平;以不同覆盖材料为副区,设行间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两个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横坡种植可减少5~8月的径流量、5~10月的侵蚀量、雨季(4~10月)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稻草覆盖可减少4~9月的径流量;地膜覆盖可减少5、7~10月的侵蚀量;地膜覆盖的总径流量大于稻草覆盖,总侵蚀量小于稻草覆盖。【结论】在橡胶幼龄林下,采用横坡种植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膜覆盖在减少降雨对林地的侵蚀方面优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