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紫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本实验室构建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使用PCR、RT-PCR、DNA测序等技术.得到了紫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不育系(樱香A)及其保持系(樱香B)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x Ⅲ基因转录本cDNA序列.通过与水稻93-1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樱香A cox Ⅲ cDNA序列中.没有发生RNA编辑;而樱香B cox Ⅲ cDNA序列中有13个编辑位点,11个为C-T编辑,2个为T-C编辑.在樱香B cDNA序列中的13个编辑位点位于13个密码子中,所编码的氨基酸有10个发生改变.这些氨基酸的改变大大增加了蛋白质的疏水性.研究表明,RNA编辑在合成具正常功能的COX Ⅲ多肽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RNA编辑可能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  相似文献   

2.
V型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与保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多年研究表明:在黑龙江省春麦区,大量春小麦品种对V型不育具有恢复能力,但恢复力高的材料不多,用于配置强优组合的恢复系仍需有效的恢复基因转育和累加,一向选择获得,能保持V型不育育性和能转育成V型不育的材料比较少,这增加了V型不育在我省春麦区利用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用(V9112 89A/ /济南13/ 97美斯6 )三交F1代分离群体的极端不育株和极端可育株分别建立保持池和恢复池,利用1BS和1DS上的SSR引物对两池和亲本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研究,发现1BS上的4个引物GWM11、GWM18、GWM2 6 4和GWM2 73在两亲本间有稳定差异,但1DS上没有找到有差异的引物。通过在分离群体上验证,发现这4个1BS上的引物与育性恢复基因间的交换值均大于5 0 %。推测,V型不育系不适于用三交F1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距离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2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21个恢复系及2个对照材料,组配杂交组合,经杂交、自交获得F1(AXR)和F2等世代材料,并考查其自交结实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对部分组合的育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基因rf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第1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强于第2对主基因;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62.44%,多基因遗传率为0,环境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37.56%,说明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育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虽然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恢复年际间波动很大,但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恢复度高且稳定的恢复系,进而为杂交小麦的育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 AL 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型.[方法]通过 AL 型小麦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亲本 P1 和 P2 以及杂种后代 Fl 和 F2 群体 4 个世代的育性进行分析.[结果]AL 型育性恢复基因的最适遗传模型为 E-1,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 85.92;.[结论]小麦 AL 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遗传力较高,在小麦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CRISPR技术编辑小麦Ms2基因,彻底恢复了矮败小麦育性,为从优良矮败小麦群体和太谷核不育小麦群体中培育小麦新品种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  相似文献   

7.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cDNA-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DNA-AFLP技术,对小麦K型不育系豫麦3号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2个利用恢复系豫麦2号构建的不育系豫麦3号遗传背景的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在小麦二核花粉时期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共筛选120对引物,产生10 757个转录本(TDF),用26对引物检测到53个(4.9%)差异TDF.经大规模克隆、测序分析,最终获得35个差异TDF,并对这些差异TDF进行了电子延伸.经Blast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其中23条TDF与NCBI有序列同源性,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和组织代谢(37.1%)、转录因子(8.6%)、胁迫相应(5.7%)、转录促进(5.7%)、表达调节(5.7%)以及混合功能(29%)等;3条TDF(8.6%)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9条TDF(25.7%)未找到同源性匹配,可能是一些新基因.  相似文献   

8.
在五个组合的测交 F_1,F_2、F_3和 B_1F_1中研究了普里美比和加恢061两个恢复系对 ms 农大139、ms 12057和 ms 斯达台三个 T 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遗传.结果表明恢复力的遗传符合 wilson(1968)和 sage(1972)的三基因累加显性学说,即三个基因分别以完全显性和部分显性对育性恢复作出不同贡献。三个基因的累加作用产生了所观察到的表现型。对(ms 139×加恢061)_(-2)的一个 F_3系衍生的 F_4系统群的育性分离作了 X~2测验,验证了 F_3和 F_2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小麦K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国内指标法和国际指标法对豫麦3号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3个恢复系间的恢复主差异显著,国内法恢复度超过80%的恢复系占11.63%;K型杂种小麦小穗中部小花的结实性与恢复系的恢复能力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K型小麦雄性不育体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两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7859A和K80(6)A分别与6个恢复系杂交,F1自交并与母本不育系回交得到12个F2和回交一代群体.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可划分成完全可育、中度可育、低度可育和完全不育4级,比例分别为10:3:2:1和1:1:1:1.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体系的育性恢复受两对非等效基因控制,恢复作用较强的基因定为Rfk1,较弱者定为Rfk2.它们的显性作用都不完全,具有累加效应,基因型为Rfk1rfk1Rfk2rfk2时即表现完全可育.  相似文献   

11.
普通小麦K、V型雄性不育系的恢复度和育性分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小麦K、V型两种雄性不育系在恢复度及育性分离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K型不育系较V型不育系容易恢复,二者平均自交结实率相差577个百分点,达极显著水平;K、V型不育系在育性分离上差异显著。与K型不育系相比,V型不育系杂种F2代及回交一代中均出现较多的全不育、高不育株,而全育株频率较低。K型不育系与V型不育系在育性恢复上存在着不同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2.
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 (K冀 5 4 18A∥ 9112 89/LK783)三交F1分离群体的极端不育株和极端可育株分别建立保持池和恢复池 ,利用 79对SSR引物对两池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 ,6对SSR引物在两池间扩增出了稳定的多态性差异 ,在分离群体上验证结果表明 ,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与 4个SSR引物的扩增位点Xgwm11、Xgwm18、Xgwm2 6 4a和Xgwm 2 73有连锁关系 ,该育性恢复基因与Xgwm11、Xgwm18和Xgwm2 73的遗传距离为 6 .5 4± 4 .37cM ,与Xg wm2 6 4a的遗传距离为 5 .71± 4 .10cM ,这 4个引物可应用于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双端体系进一步将Xgwm11、Xgwm18、Xgwm2 6 4a和Xgwm2 73定位于 1BS ,说明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位于 1BS ,但它在 1BS上的相对位置与Rfv1有所不同 ,它们的等位性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根据自交结实率在三个F2群体中的分布,对四川盆地提型杂种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对主效恢复基因足以使提型不育系的结实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15.
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方法】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亲本材料rk5451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ms(Kots)-90-110/rk5451//90-110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定位于1B短臂染色体上的18对SSR引物和6B染色体上的47对SSR引物对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初步筛选出Wms273和Wmc406 2对揭示育性恢复基因多态性的引物,用132株BC1F1回交群体对这2对引物进行进一步检测,得出Wmc406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BS上的恢复基因连锁,遗传距离约为7.6 cM。【结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是由1对主效恢复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标记Wmc406可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利用广亲和野败型不育系02428A和明恢63/02428F6、F8广亲恢选系研究了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结果表明,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之间是非等位的,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现有的滇-1型不育系的一些粳稻恢复系同时具有对野败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野败型不育系的籼稻恢复系也可能包含有滇-1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这两组基因可能通过基因重组结合在同一个体  相似文献   

17.
以新发现的6个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 450-11-1-2-P 61-HB,WAB 450-1-I-P-91-HB,IRAT 216,IRAT 359,IRAT 104及滇一型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分别与滇一型不育系滇榆1号A杂交获得F1后再与保持系滇榆1号B回交形成的A/R//B BC1F1分离群体及F1与滇榆1号A回交的BC5F2分离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研究,并用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与带恢复基因Rf1的C 57杂交F1为父本,用滇榆1号A作母本测交进行恢复基因等位性测定,以花粉育性为主要指标,辅以小穗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榆1号A与各恢复系的杂交F1花粉育性为50%左右,但结实率正常,为配子体不育类型,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WAB 450-11-1-3-P 40-HB,WAB 450-11-1-2-P 61-HB,WAB 450-1-I-P-91-HB,IRAT 216,IRAT 359对滇榆1号A有正常恢复能力,而IRAT 104仅能部分恢复;新恢复系WAB 450-11-1-3-P 40-HB,WAB 450-11-1-2-P 61-HB,WAB 450-1-I-P-91-HB,IRAT 216,IRAT 359及云南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的恢复性均由1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而IRAT104具有1对对滇一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具部分恢复能力的恢复基因;新发现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与著名粳稻恢复系C 57所带的Rf1互为等位,IRAT 104所携带的弱效恢复基因也与Rf1等位,为复等位基因,云南重要恢复系南29所带的恢复基因也与Rf1互为等位.  相似文献   

18.
<正> 小麦雄性不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上的雄性不育,是由于某些不良条件或化学药剂作用,而引起的暂时性雄性不育;另一种是遗传上的雄性不育,它包括:①染色体型的雄性不育,一般是由于  相似文献   

19.
国外粳型陆稻品系育性恢复基因等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发现的6个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IRAT104及滇-型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分别与滇一型不育系滇榆1号A杂交获得F1后再与保持系滇榆1号B回交形成的A/R//BBC1F1分离群体及F1与滇榆1号A回交的BC5F2分离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研究,并用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与带恢复基因Rf1的C57杂交F1为父本,用滇榆1号A作母本测交进行恢复基因等位性测定。以花粉育性为主要指标。辅以小穗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榆1号A与各恢复系的杂交F1花粉育性为50%左右,但结实率正常,为配子体不育类型。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对滇榆1号A有正常恢复能力。而IRAT104仅能部分恢复;新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450-11-1-2-P61-HB,WAB450-1-I-P-91-HB,IRAT216,IRAT359及云南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的恢复性均由1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而IRAT104具有1对对滇一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具部分恢复能力的恢复基因;新发现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与著名粳稻恢复系C57所带的Rf1互为等位,IRAT104所携带的弱效恢复基因也与Rf1等位,为复位基因。云南重要恢复系南29所带的恢复基因也与Rf1互为等位。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选用3个高恢复度K型小麦杂交种的F2群体、1个化杀杂交种F2群体、1个K型杂交种F2高恢复度株系及1个常规品种群体,以自交结实率作为育性判断标准,通过对分离群体的田间育性调查.对小麦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K型胞质雄性不育的F2群体中,可育单株与不育单株的比例经卡方检验符合63:1的理论比例,因此可以推断小麦K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由3对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并表现为孢子体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