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猝发性气泡病也叫突发性气泡病,近年来在冬春季发病率很高,该病看似平常,但来势凶猛,让人防不胜防,死亡量很大,无论是南方的非结冰水体,还是北方的冰封水体均易暴发。同时,此病易诱发鱼类冻伤病、水霉病、鳃霉病、竖鳞病等,造成冬春季慢性死亡。目前在我国许多养殖区暴发频繁,已成为制约鱼类安全越冬的瓶颈,认识此病的发病原因,掌握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一、病因气泡病通常多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在有些情况下,也能在成鱼中发生。其发病类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在鱼苗的肠道内出现气泡,使鱼体比重减轻,以致法下沉;或在鱼体表、鳍组织内以及鳃丝上附着许多小气,使鱼体上浮,游泳失常。另一种情况是在血循环系统中现气泡,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这种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水中溶解气体的总量过饱和某种气体过饱和,因而出现游离状态的气体,引起此病。些过饱和的气体来源有下面几种情况:1.由于鱼苗塘投施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这些肥料沉池底,在缺氧的情况下分解,而释放出甲烷、… 相似文献
4.
5.
6.
一、鱼类春季发病的原因 春天,随水温的上升,水中各种病原体也开始孳生,适宜的条件下感染鱼体,引起鱼病.春季鱼类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经过较长的越冬期后,鱼体内积存的营养大部分被消耗,体质瘦弱,抗病力差,易被细菌侵袭;其二是春天捕捞、运输、放养活动较多,由于操作不慎使鱼受伤,鱼受伤后易被细菌侵袭;其三是潜伏在底泥中的病原体当开春水温上升后开始大量繁殖,再加上鱼池长时间未换水,水质较差,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易侵袭鱼体引发鱼病. 相似文献
7.
气泡病多发生在池塘养殖的鱼苗、鱼种阶段,但随着池塘精养高产面积的不断扩大,成鱼养殖阶段也经常发生。另外,工厂化温流水养殖的罗非鱼和小面积金鱼的养殖中也易患此病。特别是水花下塘不久,气泡病危害最严重,鱼苗越小越敏感,如抢救不及时,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成鱼有时也可造成大的死亡损失。笔者在多年从事鱼类病害防治工作中对气泡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作如下介绍,以降低该病的发生。1气泡病的产生原因气泡病是由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所引起,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县獾子洞水库于八0年十二月末、在冬网捕鱼时陆续发现白鲢、花鲢、草鱼、鲤鱼、鲫鱼、黑鱼、短尾鲌等几乎水库所有品种的鱼(黄Sang和鲶鱼未发现)患了严重的气泡病,尤以黑鱼最严重。患此病的大鱼多于小鱼,一斤以下的白鲢发病极少。病鱼占全库总鱼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约二十万斤左右,其中冬网时就捕出死鱼十万斤以上。 相似文献
9.
引起鱼类气泡病的主要原因,是在水中含有过多的氧气和氮气,在这种情况下,对鱼类最为危险的是水中出现过剩的单个氮分子。水中氧气过饱和的极限程度有达250-300%的情况,这在自然界为数极少,且持续时间也极为短促。通过试验和文献资料证明,水中含氮量的饱和度,对鱼类的生长影响按百分率来说:鲤鱼不宜超过115%,鲑鱼不宜超过110-115%.在鱼卵的人工孵化的beisca装置中,以及上述鱼类的仔鱼,均不得超过105-108%。 相似文献
10.
北方越冬期鱼类在冰下经历一个漫长的冬季,在东北可达四个月之久。覆冰后水体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冰下水环境也相对稳定。春季一旦覆冰融化,水体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融冰阶段,原来溶解在水体中的各种气体快速释放到空气中,总溶解气体压力快速下降,池中鱼类气泡病的发病率很高,春季低温期正适合水霉的继发感染,因此水霉病引起气泡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本文总结了融冰期气泡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希望给北方地区越冬管理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鱼苗气泡病的病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因水中任何一种气体过饱和,都可引起水产动物患气泡病。越幼小的个体越敏感,主要危害鱼苗,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幼苗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光。引起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工.浮游植物过多,在强烈阳光照射的中午,水温高,藻类行光合作用旺盛,可引起水中溶氧过饱和。2.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肥料在池底不断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放出很多细小的甲烷、硫化氢气泡,鱼苗误将小气泡当浮游生物吞人,引起气泡病。3.有些地下水含氮过饱和,或地下有沼气,也可引起气泡病,且比氧过饱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鱼类气泡病是一种非寄生性鱼病,七十年代前发现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有过金鱼尾鳍皮下气泡病、冰下亲鱼气泡病和池塘成鱼气泡病的报道。作者之一曾观察到火力发电厂温流水养鱼水域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成鱼、亲鱼气泡病。日本也有过鲑、鳟鱼气泡病的报道。至于大型水域越冬鱼类气泡病的报道,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9.
20.
水中亚硝酸盐过高会使鱼类中毒,鱼体表现为毛细血管变薄,出现褐血症(原因是鱼体内亚铁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极易对存塘鱼类特别是鱼种造成危害。本人在近年来鱼病防治工作中,对此病害防治体会如下:症状:患病鱼类鳍条呈线状出血,以尾鳍较为多见且明显;其它部位无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