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大豆不同结荚习性杂交F_2代生育的分离情况。无限×亚有限和相同结荚习性亲本之间杂交的F_2代生育期分离范围较窄;有限×无限的F_2代分离范围较广,相当于前者的二倍。F_2代分离类似极早熟亲本结荚习性的早熟材料多。产最因素间株高、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地正相关。无限和有限性的F_2代的百粒重与其它性状相关性不大,百粒重在亚有限F_2代中与单株荚数呈弱的负相关。同一组合分离出三种结荚习性的百粒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栽培大豆和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蔓生倒伏性是利用野生、半野生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试验以二个G. max×G. soja组合和一个G. max×G. gracilis组合的F_1代为待改良群体,分别与不同结荚习性的三个G. max品种回交,对9个回交一代(BF_1)的株高、茎粗和蔓生倒伏性作了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1.BF_1代株高分离下限受回交亲本(栽培大豆)的结荚习性的影响明显,分离上限受待改良群体(F_1杂种)的影响大。用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对降低后代株高效果较用无限性品种明显得多。 2.茎粗受双亲影响。F_2代半野生组合的茎粗较大。以栽培大豆,特别是有限性,亚有限性品种作回交亲本,增加茎粗明显,尤其表现在茎下部的茎粗上。 3.种间杂种用栽培大豆回交后,缠绕蔓生性减弱,以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 直立性获得明显改进,半野生组合再用有限性、亚有限品种回交,BF_1代可出现接近直立类型单株。 4.直立性表现受株高、茎粗的综合影响。从种间杂交后代的直立性考虑,杂交和回交时,以有限和亚有限、粗杆类型或早熟类型作亲本或回交亲本,后代直立性较好。这种直立性的改进有利于种间杂种利用,但如何与高蛋白和丰产性结合,尚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的高世代亚有限品系15份为材料,运用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理论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系的产量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系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联序为:单株粒数>生育日数>单株荚数>节数>株高>平方米株数>百粒重>底荚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固氮活性为中热组>中早熟组>早熟组。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固氮活性为无限结荚习性>亚有限性结荚习性。以方差分析估算的大豆固氮活性的广义遗传力平均为42.21%,其中中熟组大豆品种为52.01%,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为51.10%。  相似文献   

5.
结荚习性是大豆的一个主要的形态性状,在育种上,已被国内外许多育种工作者所重视。Thseng与Hosokawa(1972)用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杂交,结果表明:全株荚数、主茎节数、主茎荚数、每株粒重等有明显的超显性现象,而结荚习性及其它性状只有部分显性。对于不同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其生育日数及早熟性的遗传研究较少。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结荚习性杂交对其后代生育期及产量因素的遗传关系,为培育早熟高产品种,正确地选配亲本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亲本生育期、结荚习性配组方式、亲本产量水平及产量间的互作对后代选择效果的影响。1979—1983年分别种植了F_1—F_5代。试验结果表明:两亲本生育期、结荚习性的配组方式、亲本产量水平及产量间的互作对选择效果均有明显影响。并由此提出高产杂交组合适宜的亲本配组方式为:两亲本生育期差异较小,中熟×中熟或中早熟×中晚熟;亚有限×无限结荚习性或反交;两亲群体产量高,两亲产量间的互作能力强。并讨论了有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方法,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19份无限结英习性大豆品种和17份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与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相比,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量多,根体积庞大,根表面积大,侧根发达。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不同结荚习性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G.mzx×G.gracili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表现最优,无限性组合的株高则优势最强;除有效分枝以外,其余性状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大于无限性组合;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遗传进度,明显地高于无限性组合;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和亚有限性栽培大豆作亲本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后代蔓生、籽粒小、主茎细弱等不利性状。  相似文献   

9.
采用2个辽宁省育成的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和2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育成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对其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遗传改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生殖生长期、开花期、结荚期的天数均显著低于亚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用有限型品种做轮回父本或母本对其回交后代营养生长期和结荚期的天数均无显著影响,杂交母本对有限型亲本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较大,用亚有限型亲本做轮回亲本对其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作亲本,其杂种后代往往蔓化倒伏.早熟栽培大豆和晚熟野生或丰野生大豆杂交,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或矮秆的栽培大豆与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F_2代较易分离出栽培大豆类型.用某一栽培大豆为测配亲本,与多个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测定亲本配合力,发现优良的野生、半野生大豆亲本.杂种后代回交,不管从那一代开始,都应选择直立或半直立栽培大豆类型的后代作亲本,轮回亲本最好是有限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品种.百粒重的提高在于选择百粒重大、遗传性强的栽培大豆品种(系)作亲本.  相似文献   

11.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株型特征与产量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株型特征、生长动态、光合能力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其产量形成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型间有明显的差异,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高、节数和茎粗的最大生长速率较大,出现时间较晚,能促进干物质的后期积累;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铁丰29号和沈农6号的叶柄角度较大,分枝角度较小,利于光在作物群体内的分布,冠层光合速率较高,能加速光合产物的形成.在人工光源条件下,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光合速率高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但两者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说明决定大豆产量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对结荚习性不同的姊妹系辽95024的有限型和亚有限型大豆,分别在盆栽和田间条件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系的器官平衡与产最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有限结荧习性和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在始花期的器官平衡表现出的规律都是:叶片>茎秆>根系>叶柄;有限结英习性大豆在成熟期的器官平衡总趋势是:籽粒>叶片>茎秆>荚皮>根系>叶柄;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的器官平衡总趋势是:叶片(或籽粒)>茎秆>荚皮>根系>叶柄.存田间条件下,有限型大豆的器官平衡总的趋势是:籽粒>叶片>茎秆>荚皮(或叶柄)>根系;亚有限型大豆的器官平衡则表现为:籽粒>茎秆>叶片>荚皮>叶柄>根系这两种结荚习性大豆的器官平衡与它们的牛长习性有着密切的天系.无论按照哪种方法计算经济系数.辽95024有限型大豆的经济系数在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均高于亚有限型大豆.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种边际效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凤娟  杨庆凯 《大豆科学》1997,16(2):181-184
在31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系)试验的4行区中间2行,分别取第1、2、3、4株,调查其产量构成性状并进行单株测产和考种,分析了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大小的排列为分枝数〉产量构成性状(单株荚数、粒数)、产量〉茎杆重〉百粒重〉粒茎比。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边际效应大于无限结荚习性品种。品种间边际效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大豆不同结荚习性各方面表现的内在联系的差异,即其本质区别,是主茎顶端花芽分化期的个体发育年令不同。大豆结荚习性是在个体发育阶段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数量性状。这方面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使品种特性发生质变,从而形成生产上结荚习性不同的三种生态类型。有一类结荚习性是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这二个发育阶段交错程度不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类是在开花和结荚这二个发育阶段的交错程度不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本文中,称前一类为“甲类结荚习性”;后一类为“乙类结荚习性”。结荚习性可按一株的顶叶与最大叶的中间小叶的“长+宽”的比值分为十一级。0至4级为无限性;5至8级为亚有限性;9至10级为有限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动态的研究表明:在生育期相近的品种中,无限型大豆的特点是:苗期根系发达,开花期较早,结荚快,开花结荚期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R2-R5阶段;有限型及亚有限型大豆的特点是:开花较晚(尤其是有限型),开花的前中期结荚缓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R3-R6阶段,其中以R5-R6期为最重要。在高产栽培中,无限型品种应重点促进其初花后10~30 d期间的生长发育,而有限及亚有限型品种则应重点促进其初花后20~40 d期间的生长发育,这样会对提高大豆的产量起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雪峰 《大豆科学》2011,30(4):585-588,595
对黄淮海地区通过审定的212份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比70年代育成品种分枝和单株荚数分别降低26.04%和1.66%,百粒重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了23.17%和7.32%。株高、底荚高度和生育日数90年代育成品种最低;主茎节数80年代育成品种最少,比主茎节数最高的70年代育成品种减少18.37%;在黄淮海育成大豆品种中,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但还是以有限结荚习性为主,无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圆形叶的比例逐年增加,而披针叶和椭圆叶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年代推进,在分枝数和单株荚数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百粒重的增加,单产也随之增加。蛋白质含量以90年代育成品种最高;脂肪含量逐年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有限型大豆品种中,单株粒数、生育期、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品种选育上,对于亚有限大豆品种,应优先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单株,尤其是注重多荚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对于有限型大豆品种,应选择生育期与单株粒重间平衡较好的单株,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杨微 《大豆科技》2010,(4):58-59
综合多年农业生产实践,对两种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在不同生产条件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指出大豆生产实现高产稳产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两种结荚习性各有优势,无论亚有限还是无限,只要与不同栽培方法和技术措施相配套,满足品种的增产要求,都能创造高产。  相似文献   

20.
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烟粉虱若虫在22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植株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总体分布集中在中上部,占总数的83.1%,中部与上部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上烟粉虱若虫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上部,上4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7.7%;无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中上部,第11叶至第16叶上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3.1%;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中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39.6%,上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41.4%.由此可以看出,化学防治烟粉虱的重点部位是大豆植株的中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