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刺楸是集用材、绿化、食用和药用于一身的高价值树种。生产上,存在苗木繁育技术不完善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树种的产业发展。该文从播种育苗技术和无性繁育技术(根繁和组织培养)两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刺楸育苗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刺楸育苗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完善刺楸育苗技术,促进刺楸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基质、不同埋(插)方式、不同激素处理等埋根或插根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成年山杨根繁育苗木切实可行;基质、埋(插)方式、激素种类、根的粗细等多个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出苗率,且基质之间、埋(插)方式之间、激素种类之间、根的粗细之间对影响出苗率都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采用草炭土混园土为基质、斜埋的方式、用吲哚丁酸处理、粗细适中的根进行根繁育苗的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刺楸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楸(Kaolpanax septemlobus)是五加科落叶乔木。它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都有分布。刺楸的木材纹理细致,刨削后有光泽,易加工,耐摩擦,抗腐力强,可做建筑、桥梁、胶合板等工业用材,也是上等的家具材;种子含油率达38%,可做工业用油、可制肥皂;叶和树皮含鞣质13—30%,可制取栲胶;根、根皮或树皮入药。可做针叶林的防火林带。因此,刺楸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刺楸过去主要依靠天然更新繁殖,因多年  相似文献   

4.
刺楸是五加科刺楸属(Araliaceae kalopanax)的一种落叶乔木。我省多在秦巴山区林中散生,当地有些社员也在宅旁栽植。由于刺楸生长快,材质好,纹理美观,适做家具,林中成材的多被群众砍伐,现濒于绝迹。根据几年的试验,该树种播种和扦插育苗均很困难,仅凭林下有限的根蘖苗繁殖,极大地限制了这个树种的恢复和发展。为了探求刺楸有效的繁殖方法,我们于1981年12月在我校实习农场苗圃对引种栽培的3年生和6年生刺楸大苗,进行了根型和根系发育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mb)koidz,又名茨楸、刺儿树、刺枫树、丁桐等,五加科,刺楸属,本属仅刺楸一种。落叶乔木,树干通直高大,叶形奇特,树姿优美,花白色或淡黄色,花期7~8月,是花叶都具有观赏价值的行道树、庭荫树和造林树种。刺楸有多种用途,是一种优良的用材树种,还极具药用价值,根皮、树皮能入药,嫩叶可食用,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二级珍贵保护树种。刺楸根系发达,喜湿润肥沃的中性和酸性土壤,自然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华北、内蒙古,长江流域以及粤、桂、川、滇等[1]。目前分布于各地的资源大多呈散生分布,集中成片成林的少,由于人…  相似文献   

6.
<正> 刺楸为五加科高大乔木,由于天然资源逐渐减少,种子缺乏,发芽率又低,采用埋根育茁虽然较好,但费工,成活率低,为此,近两年来我们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培育,试图加速这一树种的发展。我们从1983年11月开始进行刺楸茎尖的组培试验,1984年8月筛选出较好的培养基,9月培育出完整的小植株。一、试材和方法从恒仁县松山林场15—20年生刺楸人工林和沈阳农业大学2—4年生试验林中分别采1—2年生枝条上的顶芽、侧芽作试材。首先将带有顶芽或侧芽的小枝切成1.5—  相似文献   

7.
刺楸资源的培育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楸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开发利用价值大,其木材、根皮、树皮、幼芽等原材料、加工制成品及其用于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均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长期以来资源被过量采伐,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总结了刺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苗木繁育、人工造林技术和开发利用途径,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刺楸资源培育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刺楸的生态特征及刺楸种子的特性,从刺楸种子的播种方法、催芽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刺楸的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刺楸的生态特征及刺楸种子的特性,从刺楸种子的播种方法、催芽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刺楸的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是深受群众欢迎的速生用材树种,但过去多处于野生状态,靠根蘖自繁,再加之长期遭乱砍滥伐,现有濒临绝迹的危险。为扩大刺楸的种植范围,我们1982—1984年对刺楸繁殖途径进行了研究。一、播种育苗试验种子于1982年12月4日采自陕南勉县和南郑等地的30年生母树。种子千粒重为3.6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刺楸大苗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栽培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不同规格刺楸苗木合适的培育密度和整形修剪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刺楸木材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刺楸的材性。结果表明:(1)刺楸木材的绝干密度为0.57g/cm^3,差异干缩为0.68,说明刺楸的干燥性能较好;(2)根据木材力学性质划分方法,除抗弯弹性模量属低级外,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综合强度、冲击韧性,均为中等;(3)刺楸的综纤维素含量为82.20%,克见纤维素为43.86%,木素含量为17.6%,符合造纸工业的要求;(4)根据刺楸的理化性质,刺楸可作为优质家具材料、装饰材料、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刺楸种源稀少、繁殖困难、栽植不易成活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刺楸苗木繁育及栽植的技术方法及措施,为刺楸的规模化栽培和开发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刺楸种子催芽处理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证明刺楸种子处于生理休眠,其休眠原因在于胚未完成发育。不进行催芽处理,当年不能出苗,种子在催芽过程中,必须先暖温处理,后转低温处理,使之完成生理后熟,才能解除休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松、刺楸人工混交林,红松纯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刺楸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最大,植物种类最多,红松纯林仅为混交林的43%,总数量为混交林的32%,红松、刺楸混交林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为1.430 5,均匀度指数为0.687 9,优势度指数为0.290 6,丰富度指数为1.413 7,而红松纯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0,优势度指数为1,丰富度指数为0.371 2。在灌木层中,混交林与纯林各项指标区别不大,只有丰富度指数为混交林(纯林。在草本层中,混交林各项指数基本都大于纯林,只有均匀度指数红松纯林(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Seedling Culture of Kalopanax septemlob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KaIOPalaxsel,IeInlt,bllsisadecidtlouSarborwitI1l1igI1adaptational1dgrowtI1.Tl1isspeciesdis1ributedi11nortl1eastChina,nortI1ernChina,middIeCI1i11a,at1dsouthwestCl1ina.Itswood,witI1fi11egrai11andsl1i11eafterbeingslicedandCIIt,waseasytoprocess.K`Il(,-PanaxsePIemI(,husiswideIyusedfornotonIyil1dtlstry,suchasconstruction,bridgea11dpIywood,butaIsolbrfurnitureforitshighduratiol1ofrubbi11gandrotti11g.Itsseedhas38%ofoilproduCtion,wI1icI1canbeusedf()rindustryofsoap-maki11g.Tanni…  相似文献   

17.
刺楸是我国最珍贵的阔叶树种之一,其材质优良,花纹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多种用途。介绍了刺楸种子的特性及播种工艺。  相似文献   

18.
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紫椴、白桦、刺楸、水曲柳针阔混交林及红松、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白桦、刺楸、水曲柳等纯林的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林内温度,降低蒸发强度,提高林内的相对湿度,减小林内风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N、P及有机质的含量,对林分的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阔叶树种和不同混交林模式的林分生长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阔叶树种和不同混交林模式的林分生长状况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不同阔叶树种的林分生长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为南酸枣 >马褂木 >杂种马褂木 >桤木 >观光木 >木荷。不同混交林模式的林分生长存在明显差异 ,以杜英刺楸混交林模式的生长状况最好 ;在 3种杉阔混交林模式中 ,桤木与杉木混交更有利于杉木的生长 ,种间关系更为协调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保护,并为大洪山地区森林植被演替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京山对节白蜡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21个群系。保护区植被从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具有东部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落叶栎类林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对节白蜡群落、栓皮栎群落、刺楸群落和野核桃群落等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地带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