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杏插条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实生幼树和结果母树枝条做插穗,经PRA生根素处理后可明显提高生根率、根数、移栽成活率及生长量。银杏插穗15天便可生根,属于愈伤部位生根型。25年以下的母树、2年生枝条生根率达80%以上;硬枝+嫩枝插穗、下切口单马耳形,于5月份扦插到河沙+炉渣基质中,生根率达100%。银杏硬枝或嫩枝生根苗移栽后,当年无高生长,栽后1~2年内主要是根系发育,第三年高生长速度加快。银杏插条繁殖的关键是:插穗的生理状态:PRA生根素处理及环境因子的调控。银杏插条繁殖具较高效率主要与其适应性强、易繁殖有关。插条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位置效应和年龄效应。 相似文献
2.
银杏扦插繁殖时间与操作技术顺昌县埔上镇经作站吴德兴银杏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根蘖繁殖,需甘年才开花结果。近年来普遍采用嫁接、扦插繁殖,据考察植后5年即能结果。为利用我县原有的银杏资源,解决我县从外省调苗的困难,我们于1993年对银杏扦插繁殖时间与操作技术进... 相似文献
3.
4.
5.
1种子消毒 将经过冬藏的种子,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5分钟,将漂在水面上的种子捞出去掉,把余下的种子捞取用清水冲洗1~2次,然后将种子放在屋内阴凉1~2天即可入窖催芽。2种子催芽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深20~30cm、宽100~120cm的催芽窖.窖的长度以种子的多少而定。将消毒后的种子放入窖内,混湿沙催芽,种沙体积比1:1,种沙厚度以10~15cm为宜,上盖塑料薄膜小弓棚,催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沙不宜过温或过干,以手握成团不滴水为宜;②窖内温度以25℃~30℃为宜,夜间用草席盖在小弓棚上保温,白天拿掉,若中午窖内温度过… 相似文献
6.
7.
银杏是裸子植物中独立 一类,现仅一科一属一种, 其种子营养丰富既是滋补品 又是珍贵的中药材,是我国 传统出口商品之一。关于银 杏种子发育节律的研究至今 尚未见报道。为此从1979年 开始在郯城县银杏产区进行 了此项观察研究,现将结果 报告如下。 材料及方法 观察在山东省郯城县银 杏产区进行。立地条件为平 原河潮土,pH7。选择生长 正常的30年生和70年生结果树各2株,每株标定10个种果,5天一次定位测量其纵横径,并随机采种果进行了纵横解剖观察。 观察结果 一、种子的构造和类型 银杏种子外种皮肉质,橙黄色,成熟后表面有白色腊粉;中种皮骨… 相似文献
8.
银杏(GinRgobilobaL)为第四纪冰川后残留的中生代孑遗树种,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也是世界公认的观赏、用材、食果、药用四者皆优的棍子植物,属珍稀名贵树种。银否属落叶乔木,叶呈扇形,球花小而不明显,与叶同时开放,生于短侧枝上。单性异株,种子核果状,有肉质外皮,中种皮为骨皮,内种皮膜质。银杏寿命长、适应性强,喜光好湿。实生苗要30多年才结果。目前,我省种源缺乏,由于它的生物学特性所致.在扦插繁殖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于1994年在石室苗圃进行银杏扦插试验,获得成功。平试验在1994年6月至1995年4月于石室… 相似文献
9.
银杏种子生长发育动态观察陈爱军李萍李丁凤(广西灵川县水果办541200)1材料与方法供试树为1993年春定植的佛手银杏。选择生长健壮,挂果量、生长势基本一致的4株,每株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各固定观测种子5个。1997年在植株盛花期的4月10日进行... 相似文献
10.
11.
银杏实生树与嫁接树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杏实生树与嫁接树的光合特性及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生苗嫁接树和二次嫁接树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日光合产物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实生树,这与嫁接提早银杏结果密切相关。嫁接后光合能力的提高与其比叶面积低,单位面积氮含量高有关;但其光合氮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实生树。实生树与嫁接树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光合速率的“午休”与强光、高温和低湿度有关,实生树“午休”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限制,两种嫁接树主要是气孔限制。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生小孢子囊比较形态学及系统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作者发现的中国第一株叶生小孢子囊银杏的比较形态学及系统意义进行研究。叶生小孢子囊雄株有正常小孢子囊和叶生小孢子囊两种类型。叶生小孢子囊常着生在某些短枝的叶片边缘,这些叶片明显较正常叶片小,叶片顶端或两侧常有1 ~3个深裂刻(lobe),在裂刻处堆积1 ~9个不等的小孢子叶,或者小孢子叶1 ~3 (5)个聚生在叶柄叶片交界的叶柄两侧,小孢子叶无柄。着生小孢子囊的叶片除在小孢子囊着生处叶片加厚外,解剖结构和正常叶片无明显差异,均由表皮,叶肉,叶脉3部分组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叶生小孢子囊的数量、着生位置和形态具多样性。正常小孢子囊近椭圆形,叶生小孢子囊近圆形,孢子囊壁4 ~7层细胞,散粉期绒毡层已经退化,仅留痕迹,孢子囊内分布大量花粉。叶生小孢子叶的花粉极轴和赤道轴分别为19.99和13.60μm,每个叶生小孢子(花药)有花粉1.86万粒。正常花粉为光滑型,而叶生小孢子囊花粉为粗糙型。叶生小孢子囊花粉具有萌发能力。叶生小孢子囊银杏的个体发生,表明银杏的小孢子叶有叶性来源的性质,叶生小孢子囊银杏可能是一种奇特的嵌合体。对叶生小孢子囊银杏的系统发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提高银杏悬浮培养细胞内酯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2个不同品种的银杏树幼叶及其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银杏内酯含量测定, 发现不同基因型的银杏内酯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圆铃和金坠两个品种含量最高, 分别达0. 43%和0. 41%; 七星果品种含量最低, 为0. 13%; 金坠品种幼叶愈伤组织中银杏内酯含量最高, 为0. 0334%; 有3 个品种的幼叶愈伤组织未检测到银杏内酯。选取银杏内酯含量高、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在B5 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了细胞悬浮培养,研究多种生长因子对细胞生长和银杏内酯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150 mL 培养瓶中装50 mL 培养液, 接种量为30~ 40 g/ L, 培养液初始pH 为5. 8, 3 000~ 4 000 lx 的强光照, 以30 g / L 蔗糖和15 g/ L 葡萄糖为碳源最有利于细胞生长和银杏内酯的合成。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 银杏圆铃品种的悬浮培养细胞中银杏内酯B 最高含量可达细胞干样质量的0. 0758%。 相似文献
14.
银杏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启动子(GbCHSP)调控元件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染色体步移方法从银杏(Ginkgo biloba L.)基因组中克隆到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 711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启动子片段中存在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包括紫外/蓝光响应单元、植物激素响应单元、真菌诱导元件、MYB结合位点、TATA-box和CAAT-box等。亚克隆了CHS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402 bp序列,将其与GUS基因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BI121 + CHSP,以pBI121-35S作为负对照,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法分别转入烟草。结果表明,银杏CHS启动子序列能驱动GUS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GbCHSP的功能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银杏叶黄酮的积累与GbCHS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5.
银杏新品种--恩银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银1号’是从佛手类银杏变种中经单株选择并人工授粉育成的早熟品种,种仁甜糯而香,种实椭圆形,平均10.9g,种核平均3.13g,出仁率高,抗茎腐病。 相似文献
16.
以银杏的种皮为试验材料,进行银杏酸提取工艺研究,并通过L9(34)正交实验探讨了料液比、提取溶剂浓度、时间、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银杏酸提取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并得出银杏酸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甲醇浓度90%、时间2.5h、温度60℃,在此条件下分别在242、310nm检测,含量分别为5.946、3.722mg/g。 相似文献
17.
18.
以二年生盆栽银杏苗"家佛手"为试材,采用生物纳米硒叶面喷施处理银杏幼苗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生物纳米硒处理对银杏叶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指标和黄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银杏栽培、高效利用生物纳米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比各月对照组,1.6 mmol·L^-1生物纳米硒处理组中银杏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总黄酮醇苷含量在7月和9月均有大幅提高,分别高出43.87%、59.92%、43.99%和13.86%、18.60%、35.04%,提升差异显著。纵观1.6 mmol·L^-1纳米硒处理组的总黄酮醇苷含量,与8月相比,6、7、9、10月的总黄酮醇苷分别高出6.78%、31.84%、36.70%、9.78%,7月和9月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喷施1.6 mmol·L^-1生物纳米硒肥,在7月和9月采叶,可获得高黄酮含量的银杏叶。 相似文献
19.
正交试验优化银杏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及黄酮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基本培养基、NAA、6-BA、植酸(PA)4因素各3水平对银杏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及黄酮积累的影响,并测定了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银杏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最佳组合是N6+NAA 3.0 mg/L+6-BA 2.0 mg/L+0.1%PA,各因子影响程度为基本培养基>NAA>6-BA>PA;愈伤组织黄酮积累量最佳组合是B5+NAA 0.1 mg/L+6-BA 0.5mg/L+0.05%PA,各因子影响程度为NAA>PA>6-BA>基本培养基.愈伤组织生长曲线基本呈"S"型,黄酮积累的适宜培养周期为40~50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