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长薄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薄鳅属典型的有胃鱼,胃呈Ⅴ型;消化道较短,仅为体长的0.704;肠长为体腔长的1.14倍。食道粘膜层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和棒状细胞,杯状细胞H.E染为蓝紫色,棒状细胞着色较浅;外肌层为横纹肌,纵行;内肌层为平滑肌,环行。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均有较丰富的胃腺组织,肠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不显著。但直肠粘膜褶明显平缓,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肌肉层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2.
长薄鳅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长薄鳅鱼体营养成份的测定,结果表明,长薄鳅鱼体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在干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2.17%、10.42%,鱼体水分占鲜重78.31%,鱼体氨基酸在干物质中的质量分数为89.17%;鱼体必需氨基酸和几种鲜味氨基酸在干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分别是29.94%和31.13%,其营养价值评分值分别是:AAS0.73,CS 0.45,EAAI109.4。长薄鳅的营养价值高于一般鱼类,适于作名贵鱼类 相似文献
3.
4.
从长江上中游江段获取的长薄鳅移植至微流水的小面积养殖池中养殖。平均每池放养26 ̄36尾,投喂水蚯蚓、小杂鱼和虾,生长良好。1a后每池存活18 ̄20尾,每尾年增重87.9 ̄114.2g,增长4.9 ̄7.4cm。试验证明长薄鳅能在池塘中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5.
采用四种染色方法对长薄鳅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和各种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薄鳅脑垂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构成。腺垂体可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腺垂体中可分辨出7种激素分泌细胞,其中前外侧部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催乳激素(PRL)分泌细胞和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中外侧部有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中间部包括促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分泌细胞和PAS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6.
长薄鳅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定期调查和观测了长薄鳅的形态征、年龄与生长、繁殖习性、栖息习性等生物学特征,探讨了有关薄鳅的年龄鉴定和渔业利用问题。结果表明:垂薄鳅是栖息于底层的中型鳅科鱼料,其生长速度中等, 相似文献
7.
8.
4种常用药物对长薄鳅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长薄鳅幼鱼为材料,研究了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4种常用药物对长薄鳅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对长薄鳅幼鱼的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03、4.56、1.42、3.5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5、0.17、0.38、0.33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硫酸铜、高锰酸钾、二氧化氯、敌百虫.并就四种药物对长薄鳅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自泸州(长江干流)、南溪(长江干流)、柏溪(金沙江段)、攀枝花(雅砻江段)、重庆(嘉陵江段)4个流域的45尾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798 bp)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未发现群体间有共享的单倍型,5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在0.833~1.000之间,显示不同流域的长薄鳅群体单倍型类型较为丰富.分析了D-Loop的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和核苷酸序列差异,计算了核苷酸多样性(π)、单倍型多样性(h)、FST值和基因流数值(Nm),构建了长薄鳅不同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和中间网络图.5个群体内各序列核苷酸多样性指数 (π) 在0.276 %~0.905 %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28~0.0092,结果显示长薄鳅自然群体存在较丰富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多态性(h=0.916,π=0.00450),Tajima's D统计(–2.09890)和Fu's Fs统计(–7.56940)分析都显示各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FST值(FST<0.05)的分析结果显示重庆、柏溪、南溪、攀枝花和泸洲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暗示了柏溪和攀枝花种群历史上,可能发生过群体扩张和种群瓶颈,而泸州、南溪和重庆种群一直是平衡种群.Nm值计算结果显示各地理种群间无明显基因交流,暗示了长薄鳅虽然在各条不同的河流里洄游产卵,但并未因此而产生独立分化的群体.所有群体中,泸洲和攀枝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重庆、柏溪和南溪种群丰富.进行长薄鳅人工繁殖时,可以将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地区的个体补充到人工繁殖中来,以提高长薄鳅的遗传素质,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的个体. 相似文献
11.
12.
13.
周韵瑾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4)
一般认为,黄鳝的消化系统从咽到肛门为一直管,称为肠;中段有一结节,把肠分为前后二部。作者通过形态解剖及组织学观察,将黄鳝的消化道按上皮组织、管壁肌肉类别的不同及一定的腺体导管等,分为食道、胃、肠三部分。 相似文献
14.
叶懋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4)
<正>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是由神经和内分泌两个系统调节着动物体的机能活动。它们根据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以不同的正负反馈方式协调各组织细胞的活动。前者以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快速而精确地作用于效应器受体,出现的反应转瞬即逝,后者通过分泌和释放激素,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耗时较长而作用较慢,但 相似文献
15.
16.
史氏鲟消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测定了史氏鲟4种消化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幽门盲囊>肠道>胃>肝脏;其脂肪酶活性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肠道>胃>肝脏>幽门盲囊。史氏鲟幽门盲囊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较高,而脂肪酶几乎没有活性;肝脏中淀粉酶几乎没有活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较小;肠道中各种酶的活性都较高;而胃中各种酶的活性则居中。 相似文献
17.
18.
革胡子鲶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1):137-142
本文进行了革胡子鲶消化系统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初步研究。革胡子鲶食道较一般鲤科鱼长,食道上皮除复层扁平上皮外,还有复层柱状和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有嗜酸性细胞。胃明显,贲门部和胃底部固有膜中有胃腺,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肠较短,肠上皮主要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其间有分散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肠壁肌层均由平滑肌构成。肝左右二叶,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19.
蓑羽鹤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蓑羽鹤别名闺秀鹤,属于鹤形目鹤科[7,12],是1类广泛分布在北半球湿地,栖息于沼泽或近水区的大型涉禽[12],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蓑羽鹤体羽灰色,眼先、头侧、喉和颈黑色,耳簇羽白色。下颈黑羽延长,垂于胸部,飞羽黑色。本文对4只蓑羽鹤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大体解剖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蓑羽鹤具有发达的舌、但嗉囊极其不发达,发达的小肠、肝脏和胰脏;有卵黄囊憩室,相对发达的盲肠;泄殖腔的粪道显著增大,其球形直径达32mm.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蓑羽鹤的形态学、生物学、人工驯养、繁殖与保护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