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无IBDV母源抗体的健康滨白1日龄公雏接种IBDV,同时设健康对照鸡。接种鸡及对照鸡均分成两组。接种鸡中的一组在14日龄时经点眼、滴鼻免疫接种La Sota苗,对照鸡的一组也进行同样免疫,称为感染一次免疫鸡和对照一次免疫鸡;感染鸡的另一组在首次免疫(14日龄)后2周(28日龄)进行ND二次免疫,对照鸡的另一组也进行同样处理,称为感染二次免疫鸡和对照二次免疫鸡。在免疫后不同时期检测各组鸡法氏囊、胸腺、脾脏、直肠扁桃体及哈德尔腺IgG、IgM及IgA生成细胞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一次免疫鸡免疫器官组织抗体生成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一次免疫鸡;感染二次免疫鸡免疫器官组织抗体生成细胞数量仍明显低于对照二次免疫鸡,但高于感染一次免疫鸡,表明IBDV感染鸡对ND疫苗呈现全身及局部体液免疫应答抑制,而二次免疫具有免疫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2.
CAV与REV共感染SPF鸡对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日龄SPF鸡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CA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探讨病毒感染对鸡体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禽流感病毒(AIV,H5和H9)疫苗免疫后,CAV与REV单独感染均显著抑制了鸡体对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HI抗体反应,在CAV与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CAV单独感染后鸡体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但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显著,然而,CAV可以显著加重REV感染对鸡体在NDV和IBDV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CAV与REV共感染在疫苗免疫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考察银黄可溶性粉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作用。以黄羽肉鸡为实验动物,按疗程饲喂高、中、低剂量的银黄可溶性粉,饲喂药物后第4天接种IBDV强毒,对攻毒后鸡死亡数、增重、剖检病变、免疫器官指数及IBD抗体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在22日龄时,银黄可溶性粉以高剂量(每只鸡每天饲喂1.75 g)、中剂量(每只鸡每天饲喂1.0 g)饲喂3个疗程,对人工感染IBDV强毒的鸡群,保护率高于90%,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还能显著降低IBDV对鸡只增重的影响和对鸡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的损伤,且能减轻IBDV引起的机体免疫抑制,提高血清中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全球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力表1为全球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力情况。2感染日龄与免疫抑制2周龄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会导致永久的免疫抑制,2周龄后感染多导致暂时的免疫抑制(持续10~14 d)。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新城疫疫苗按种的免疫抑制是与感染的天龄相关,即天龄小的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抑制比天龄大的为显著。1天龄感染的免疫抑制为40%,7天龄感染的为32.5%,15天龄感染的对新城疫缓发型的Ⅱ系苗免疫抑制为20%,对中发型的1系苗已不再产生抑制。此外,还证实法氏囊病的感染只影响对新城疫疫苗的初次免疫应答,而不影响二次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随着 IBDV变异株的出现 ,发病鸡常不产生法氏囊的肉眼病变 ,由于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亦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和法氏囊坏死 ,所以 ,采取组织病理学方法诊断 IBDV感染并不完全可靠。由于主动性抗体应答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大多数雏鸡都带有母源抗体 ,因此血清学早期诊断也不完全可靠。该试验采用本所研究的 IBD快速试纸与经典的琼扩试验 ,在对 IBDV的检测效果上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IBD快速检测试纸 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制备提供。1 .2 试验鸡  1日龄试验鸡 30 0只由河南农业大学试验鸡场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AA肉种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的存在状况及其对NDV疫苗免疫效果和对商品鸡生长的影响,采用多重PCR、RT-PCR和血清学方法对山东某规模化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的28日龄、180日龄左右种鸡及其所生产的1日龄、30日龄左右商品鸡进行IBDV、MDV、ALV、REV、CIAV及REOV感染状况的调查,并同时对鸡群NDV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种鸡和商品鸡均存在CIAV的感染,并不同程度地存在CIAV与MDV、IBDV等的共感染;发病鸡群NDV抗体水平明显偏低的原因是由于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病毒所致;种鸡群感染CIAV并垂直传播给商品鸡,间接引起商品鸡发生免疫抑制性病毒的共感染,导致商品鸡群30日龄左右生长受阻、免疫能力降低、疾病爆发.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3~6周龄的鸡发病,还可导致感染鸡产生免疫抑制,致使机体免疫应答降低和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造成更大的损失。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病毒的抗原变异及血清不同亚型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9.
IBDV(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是双股RNA病毒,通常在3~6周龄鸡中引起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临床疾病。(Lukert和Saif,1991)。超强毒株也可能感染较大日龄的鸡群(Chettle等,1989)尽管IBDV开始的复制是在肠道细胞中,但主要的靶器官是法氏囊。并认为靶细胞就是表面含有IgM的淋巴细胞。因而随后IBDV的感染似乎可使IgM特异性应答降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应用建立在ELISA基础上的三种不同方法来检测IBDV特异性IgM应答。在以前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母源抗体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中等毒力的IBDV致弱苗接种1~21日龄雏鸡,均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和产生免疫保护;接种用IBD病死鸡法氏囊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能有效地抵抗母源抗体干扰,使雏鸡产生免疫应答并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IBD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IBD的流行出现发病日龄增大、临床症状不明显等新的特点,加上IBDV超强毒株和抗原变异毒株的出现,致使传统疫苗免疫效果欠佳,给我国IBDV防控带来更大的挑战。文章对IBDV编码蛋白的功能、IBDV感染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论述,以期对IBDV的致病机制有更加系统的了解,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旨在比较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SDLY08株不同感染途径对感染鸡群的致病性、免疫抑制以及水平传播能力的强弱。将试验SPF鸡群分为四组:胚胎静脉接种10胚龄鸡胚组,肌肉接种1日龄SPF鸡组,接触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于14日龄和42日龄称量各组SPF鸡体重,检测免疫器官指标、血液指标和CAV抗体水平。14日龄常规免疫禽流感病毒(AIV-H9N2)灭活苗和新城疫病毒(NDV)灭活苗,并于28、35和42日龄检测对AIVH9N2和NDV疫苗的抗体滴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胚胎静脉注射组、肌肉注射组均可表现出明显生长抑制,诱发免疫器官胸腺严重萎缩和血液红细胞、白细胞数显著下降,显著降低对NDV和H9N2灭活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P0.05),但这二种接种途径间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然而,胚胎静脉接种可引起一定的死亡率(4/25),肌肉接种没有引起死亡(0/25)。相对于对照组,接触感染组鸡也表现明显的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P0.05),但多数指标低于直接感染组的鸡(P0.05)。在42d时,所有直接感染鸡血清均为CAV抗体阳性,接触感染组的抗体阳性率也达95%,说明SDLY08株有非常强的水平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068-2075
将1日龄SPF鸡分别通过口服、点眼、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的方式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cosis virus,ALV-J),监测各感染组鸡的生长性能、带毒和排毒规律,并对其病毒血症、相关免疫学指标及抗体反应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显示:各感染组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应答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感染后第2周开始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组可检出泄殖腔排毒和病毒血症,此后持续带毒、排毒;体质量、免疫器官指数以及淋巴细胞转化率、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的分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抗体转阳不明显。而口服、点眼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的免疫抑制程度并不显著。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ALV-J容易造成免疫抑制,其中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感染造成鸡体带毒、排毒和免疫抑制的能力最强。本试验明确了鸡群ALV-J水平传播的不同途径与鸡的感染力、免疫抑制力之间的关系,为研究ALV-J的感染机制、种群净化以及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无IBDV母源抗体的1日龄健康滨白公雏接种IBDV后,于不同时期检查其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及哈德尔腺中IgG、IgM和IgA生成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1日龄IBDV感染鸡全身及局部免疫器官组织中三种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鸡,呈现体液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5.
CpG ODN对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20只来航系SPF鸡随机分成对照组、注射CpG ODN组、IBDV活疫苗点眼免疫组及IBDV活疫苗 CpG ODN免疫组,每组30只,于7日龄时对试验鸡进行初次免疫,21日龄时进行加强免疫,28日龄时用IBDV野毒株攻毒。检测不同时间的IBDV特异性抗体效价、血液和脾淋巴细胞的Con A刺激指数(SI)。结果表明,CpG ODN处理后脾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强于血液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CpG ODN的使用使血清中IBDV特异性抗体产生时间提前7d,抗体效价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仅用CpG ODN处理就可使1/3的鸡攻毒后迅速产生高效价(约1:3000)的特异性抗体,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证明CpG ODN能增强IBDV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日龄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襄病病毒(IBDV)后经一次新城疫(ND)疫苗免疫雏鸡的血清、泪液、气管液、胆汁、肠液免疫球蛋白(Ig)含量和血清、泪液、气管液中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均明显低于经 ND 疫苗一次免疫的对照鸡.说明感染 IBDV 的雏鸡在 ND 疫苗一次免疫后.其全身和呼吸道、消化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机能均降低.  相似文献   

17.
接种IBDV强毒“郑毒”株7日龄雏鸡,75%发病,23%死亡;而接种“J_4毒”株者,仅呈亚临床感染,无死亡.于接种IBDV后4天分别以La Sota或La Sofa 灭活油乳剂苗进行免疫.其抗体水平低于未感染的免疫对照组.且“郑毒”引起的ND抑制要大于“J_4毒”。接种IBDV“郑毒”株的30日龄雏鸡,100%发病,45%死亡,且法氏囊出血和迅速萎缩;而接种“J_4毒”株者,则症状轻微,无死亡.于接种IBDV后4天,以Ⅰ系苗免疫,其抗体水平稍低于“J_4毒”感染组.但两感染组均低于对照组,经ND强毒攻击呈100万保护。两毒株对ND免疫抑制上的差异表明,“郑毒”与“J_4毒”有不同的抗原性,可能是血清Ⅰ型的亚型或变异株。  相似文献   

18.
1日龄网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以及共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后,肉鸡生长发育明显受阻,体重增重明显下降(P<0.05),法氏囊、胸腺明显萎缩(P<0.05),在用新城疫疫苗免疫后,感染组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V-J和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1).ALV J单独感染后,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反应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但ALV-J与REV的共感染可明显延缓鸡对IBDV弱毒疫苗免疫的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IBD对养鸡业危害巨大,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率、淘汰率增加,影响鸡体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IBDV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同时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鸡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或继发多种其它疾病。本文就我国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特点、控制对策及治疗措施作一简述,以供从事养鸡生产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2-3天)、病程短(7~8天)、呈尖峰死亡曲线。IBD对养禽业危害巨大,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率、淘汰翠增加,影响鸡体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IBDV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等)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同时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鸡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或继发多种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所以有人将IBD比喻为鸡的“艾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