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微孢子原虫(Nosema bombycis)在Antheraea eucalypti细胞中的增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微孢子原虫( Nose m a bo m bycis) 经 K O H 处理后,接种于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系,调查其生活史。 K O H 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443 % 、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30 % ,接种36h 后,裂殖子数量急速增加,72h 达到最高峰。接种48h 后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发芽后形成的空孢壳和二次感染体。感染 Nosem a bo mbycis 48h 前的家蚕血淋巴对 Bm N 细胞无感染性,而感染72h 的血淋巴则表现出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孢子原虫经KOH处理后,接种于Antheraea eucalypti细胞系,调查其生活史,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44.3%,Antheraea eucalypti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30%,接种36h后,裂殖子数量急速增加,72h达到最高峰。接种48h后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发芽后形成的空孢壳和二次感染体。感染Nosema bombycis 48h前的家蚕血淋巴对BmN细胞无感染性,而感染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单个母蛾注射一定数量的微孢子,经常规烘蛾后,对单蛾手工磨蛾镜检与集团磨蛾镜检进行了试验比较。实验表明:在单蛾与一个集团均含有相同数量的微孢子的情况下,单蛾手工磨蛾比现行常规集团磨蛾检出容易,特别是微孢子低密度时,前者检出率高,后者较低。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本文所谓变温饲育,乃指日间保持一定的适温,而夜间则降温并停止给桑。这在我国早有经验。如在八百多年前(1148年)陈旉《农书》说:“蚕既铺叶喂矣,待其循叶而上乃始进火……才食了,即退火。铺叶然后进火,每每如此,则蚕无伤火之患。若蚕饥而进火,即伤火。若才铺叶,蚕犹在叶下,未能循叶而上进火,即下为粪薙所蒸,上为叶蔽,遂有热蒸之患”。从中大致可以了解到蚕室的进火和退火是随着食桑程度而掌握的。近来,主要蚕业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苏联格鲁吉亚蚕研所(1939年),试验结果指出,蚕儿在昼(25—26℃)夜(19—20℃)温度交替下饲养,较昼夜恒温 相似文献
5.
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蚕业》1985,(4)
<正> 概述微粒子病,是广泛地寄生在昆虫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病,已知昆虫纲的十二个目中都有此病发生。在微粒子属(Nosema)中发现:家蚕、柞蚕、蓖麻蚕、蜜蜂等经济昆虫中都有微孢子虫。特别是家蚕微粒子病与野外昆虫的关系以往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据资料,桑园害虫中的野蚕、桑螟、桑青尺蠖、桑蓑蛾、桑毛虫等都可直接传染给家蚕,同时,它们的微孢子虫还能互相传染。另外,还有二化螟、灯蛾、芜青夜蛾、夜盗虫等害虫的微孢子虫也能传染给家蚕。据报道,玉米螟、甘蓝菜粉蝶、苹果蛾、棉钤虫、小蛱蝶、褐尾毒蛾、舞毒蛾、 相似文献
6.
7.
SPA—协同凝集反应快速鉴别微孢子虫孢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SPA-协同凝集反应是一种敏感性好,特异性强,快速而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作者用此方法鉴别家蚕微孢子虫、桑尺蠖微孢子虫和柞蚕微孢子虫的孢子,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菜粉蝶成虫的自然寄生率达20%左右;菜粉蝶微孢子虫形态多样,大小极不整齐;菜粉蝶微孢子虫为害家蚕,繁殖周期5~8天,感病率可达100%,致病力弱,有较强的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9.
10.
《广东蚕业》1993,(4)
著者等报告了从一种夜蛾(Spodoptera depravate Butler)的微孢子虫(Nosema sp.)在昆虫组织培养细胞内发育的过种中,当所谓成熟孢子形成之前形成极丝卷曲数少的异型孢子,此类孢子能自行发芽并在细胞内建立感染且能持续进行(Iwano & Ishihara,1989)。其后又报告了家蚕微粒子病病原(Nosema bombycis)在同一培养细胞内与Nosema sp.相同的也在形态(极丝卷曲数少)和形成期(感染后到出现的时间)有差异的两种孢子(Iwano & Ishihara,1991)。本研究确认感染家蚕幼虫的N.bombycis在寄主体内也和昆虫培养细胞内一样,形成异型的两种孢子,特别对短极丝型孢子的生物学及在养蚕方面的意义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近来来,由于城市工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大气氟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影响有愈来愈严重的倾向,不少蚕农往往因氟化物中毒而造成减产或失收。因此,为防止大气氟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影响,许多蚕业科学工作者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些有效的预测预报措施和预防的办法。刘仕贤 相似文献
15.
用铬变素2R法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染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铬变素 2R法 (Chromotrope 2R)染色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N .b)孢子和绿僵 (Nomuraearile yi)孢子、曲霉 (Aspergillusflavus)孢子、花粉粒 (Pollengranule)等与N .b孢子形状相似物 ,结果表明 :Chromotrope 2R法特异性地将N .b孢子染成粉红色 ,绿僵孢子、曲霉孢子、花粉粒未被染成红色 ,初步认为Chromotrope 2R法可应用于母蛾镜检的N .b鉴定 ,能明显提高N .b的检出率与准确性 ;染色N .b孢子的最佳时间与温度为 4 0min ,30℃。鉴于本染色法的条件、技术操作简便 ,染色特异性强 ,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家蚕肠球菌体外抑制微孢子发芽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家蚕微孢子的浓度(y)与孢子悬浮液的吸光值(OD_(625))(x)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y=2.712×1O~6x来表示,即可用分光光度计法快速准确地测定孢子的发芽率。微孢子在不同处理液中发芽的动力学曲线显示:经磷酸缓冲液、培养基的透析液或培养基的20%~80%饱和废硫酸铵盐析蛋白质处理微孢子在8min之内快速发芽;而经肠球菌培养上清液的透析液或培养上清液的20%~80%饱和度硫酸铵盐析蛋白质处理的微孢子在30min内发芽十分缓慢,两者对孢子发芽的最终相对抑制率分别达到65.95%和70.08%;抑制微孢子发芽的活性物为肠球菌的外分泌物,其分子量在3.5kD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肠球菌外分泌物质抑制家蚕微孢子发芽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试验探讨了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性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转主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后孢子形态变为细长,分离纯化感染前和感染后的孢子表面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发现形态变异株出现了34 kD和67 kD的差异带,在相同条带17、30、47、77和114 kD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33 kD和43 kD条带表达量没有差异。孢子表面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微孢子虫感染适应性有关,而33 kD和43 kD可能是微孢子虫共有的保守蛋白。 相似文献
18.
使用维尔根轮状病毒乳胶凝集反应检测了临床上出现腹泻症状的139头犊牛,同时用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补反)与之作对照检测。结果显示:凝反的检出率为95.68%,而补反的检出率为73.38%,证明此凝反检测牛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检出率高,快速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农学院佛山地区农业局顺德县农林局家蚕微粒子病研究小组 《广东蚕业》1981,(2)
建国以来,广东实现了蚕种监管和四级繁殖制度后,微粒子病虽受到控制,但仍有反复,从1960年到现在已出现了三次猖獗危害,严重影响蚕种质量和计划供应。广东由于养蚕造数多,批次密,加以蚕沙,鱼塘,桑叶、养蚕的循环生产方式,微粒子发病规律较复杂,由于现行蚕室,蚕具消毒和 相似文献
20.
前言在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们进行了桑蚕病毒和微孢子原虫病原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在工作中获得了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病毒保藏中心,浙农大蚕学系、苏州蚕专、西南农大蚕桑系、广东农科院蚕桑所、四川农科院蚕桑所、中国农科院辽宁柞蚕所、浙江蚕种公司、湖州农业局检种室等单位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