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麦黄矮病以晚熟冬麦和春麦区发生流行危害最重,新发生红穗症状,小麦品种抗病性持久,具有慢黄矮病和发病的康复现象;介体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提高,赶上和超过了优势介体麦二岔蚜;发病与湿度关系密切;近年明显感染玉米和开始感染水稻。  相似文献   

2.
小麦黄矮病毒4种株系鉴定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明确我国小麦黄矮病毒至少有4种株系类型。它们是麦二叉蚜禾缢管蚜株系(GPV)、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和玉米蚜专化性株系(RMV)。血清学测定证明GPV为我国新株系。GAV、PAGV与美国MAV、PAV等株系相关,RMV与美国的相似。从超薄切片中在国内首先看到密集而清晰的球状病毒粒体。GPV与GAV抗血清具有明显的专化性,并以该株系为毒源对15000多份麦类种质资源进行了有效鉴定,同时从理论上阐明为什么麦二叉蚜是我国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为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流行测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危害小麦的蚜虫有10余种,其中如麦长管蚜、禾缢管蚜和麦二叉蚜,分布广,发生量大,既直接造成小麦减产,又是麦类黄矮病毒(BYDV)的主要传播媒介。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优势种为麦长管蚜,其次是禾缢管蚜,麦二叉蚜发生数量少。因此蚜虫直接危害可使小麦减产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4.
承德春麦在历史上曾为河北省小麦黄矮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再度严重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经多点取样,采用3种无毒蚜虫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abricius)](Ma)。麦二叉蚜[Schizaphis(Toxoptera)graminum(Rond)](sg)和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Rp)传毒进行生物测定和血清学酶标(DAS—ELISA)试验,明确了河北省承德春麦黄矮病流行有2种株系类型;麦二又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和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混合发生,且GAV株系为主流株系。蚜虫调查结果明确了造成该病害在生产上流行、传毒的主要蚜虫介体是麦长管蚜。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抗病育种和治蚜防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青海省重要麦类种植区麦类黄矮病的发生情况、株系种类及传毒介体蚜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麦类黄矮病在青海省为轻发生年,2014年为轻度流行年;冬麦区田间麦蚜在小麦灌浆期达到高峰,拔节期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春麦区麦蚜在拔节期以有翅蚜形态出现,灌浆期蚜量达到高峰,孕穗期田间开始出现黄矮病病株;麦蚜在禾本科杂草和春麦上越夏,冬小麦、春小麦、青稞、栽培燕麦、野燕麦均可以感染大麦黄矮病毒;流行黄矮病株系为GAV,株系PAV有少量发生,没有发现GPV株系;传毒介体蚜虫优势种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禾谷缢管蚜发生量较小;青海省循化、贵德等冬麦区的麦蚜可以越冬。  相似文献   

6.
麦蚜发生规律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系统观测,关中麦区麦蚜种类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蚜、麦无网蚜和玉米蚜。麦长管蚜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优势种;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西部小麦生长前期的优势种分别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蚜。据麦蚜混合种群数量消长规律,提出渭北春季麦蚜混合种群发生量峰值预测式。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在渭北非极端寒冷年份可以成、若蚜安全越冬,未谷缢蚜只部分年份可以越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黄矮病的发生,但对麦蚜却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植物病毒-介体昆虫-寄主植物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前期经携带/未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YDV)PAV菌株的禾谷缢管蚜危害的小麦为材料,研究后期取食的禾谷缢管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和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乙酰胆碱酯酶(AchE)等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无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206.9%、138.9%、161.7%、190.8%和138.9%,说明小麦受蚜虫危害后,对后期禾谷缢管蚜产生不利的影响,后期蚜虫通过升高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来适应这种影响;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有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病毒和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SOD、AKP活性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27.8%和34.3%。且与蚜虫诱导组相比,病毒和蚜虫诱导组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大麦黄矮病毒存在条件下,不仅抵消前期蚜虫危害导致的酶活性上升,还降低部分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介体蚜虫传毒力和植株病毒含量抗性指标,小偃麦中5和中4高抗小麦黄矮病及其该病毒主要侏系GV和DAV。抗病性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9.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  相似文献   

10.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麦苗受麦蚜危害后,叶片呈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发黄,小麦抽穗后,麦蚜会群集麦穗危害,受害麦粒干瘪、味苦。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技术为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提供了一条有力的途径,综述国内外在小麦抗BYDV的转基因研究进展。探讨目前主要基于BYDV自身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运动蛋白基因以及蚜虫传毒相关蛋白基因进行的抗BYDV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对未来培育抗黄矮病小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抗性,应用每株麦苗上接1头蚜虫的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对禾谷缢管蚜在10个小麦品种(系)上的5个生物学参数发育历期DD、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DW、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产仔数F、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和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日均产仔数Rm进行了测定,并以此为基础用多元方差分析法、多目标综合判别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这10个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试验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中,小偃22、Astron、Ww2730和Amigo最不适于禾谷缢管蚜(R.padi)在其上取食,抗性最好,98-10-35和Xanthus次之,98-10-32、186Tm和98-10-30处在中间水平,Batis对禾谷缢管蚜(R.padi)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证明Astron、Ww2730和Amigo可作为抗蚜育种材料在我国使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抗大麦黄矮病毒育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自50年代发现BYDV以来,经过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将抗BYDV基因由小麦近缘种导入普通小麦,逐步育成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材料,最终应用于抗病育种实践;明确了不同抗性基因的遗传差异;指出了抗黄矮病育种的伟大成就;提出了现阶段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天蓝冰草和八倍体小冰麦对大麦黄矮病毒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天蓝冰草的两个变种——蓝色变种、茸毛变种,6种八倍体小冰麦——中1、中2、中3、中4、中5(中4无芒)和苏联多年生小麦及其亲本进行了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研究。试验中使用了GAV、GPV和PAV等3个BYDV株系。试验分别在温室和田间进行。结果表明,天蓝冰草的两个变种对BYDV免疫;6种八倍体小冰麦对BYDV都有抗性,其中中3、中4、中5和苏联多年生小麦高抗BYDV,中1和中2的抗性低于上述4种。在相同条件下,八倍体小冰麦的亲本小麦对BYDV均无抗性,说明八倍体小冰麦的抗性均来自天蓝冰草。 由于已知八倍体小冰麦中1和中2带有基本相同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而中3、中4和中5带有相同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苏联多年生小麦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既不同于中2的,也不同于中3的,可能是另一个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所以可以推测天蓝冰草对BYDV的抗性是由分布在3个染色体组中的多基因控制的。但3个染色体组所决定的抗性水平不同,其中的两个染色体组,即中3、中4、中5所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和苏联多年生所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抗性水平较高。另一个染色体组,即中1和中2所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抗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麦抗BYDV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证了小麦抗 BYDV育种的重要性 ,阐明了自 5 0年代发现 BYDV以后 ,科学家们首先将抗BYDV基因由小麦近缘种导入普通小麦 ,育成双二倍体 ,再作为中间材料培育成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 ,进而利用 Ph突变体、组织培养、分子原位杂交等途径 ,育成易位系材料 ,最终应用于抗病育种的过程 ;明确了不同偃麦草与不同小麦杂交 ,导入的抗 BYDV基因位点不同 ,从而扩大了抗源的多样性 ,同时也引起了遗传规律的差异 ;提出了现阶段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麦种质资源及品种对小麦黄矮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得到抗小麦黄矮病种质资源及品种,2007-2008年,采用诱发行早播的方法鉴定了383份小麦种质资源,并对252种小麦品种使用堆测法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得到182种抗病种质资源和17种抗病品种.经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23份,抗病品种15种.小麦感染BYDV后,临203、晋麦47具有一定的恢复现象,并结合受害品种的产量损失来确定其耐病特性.  相似文献   

17.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新品系YW243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细胞遗传学分析和分子原位杂交(GISH)的结果表明:YW243高抗黄矮病毒GPV、GAV株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21Ⅱ,为小麦-中间偃麦草T7DS·7DL-7XL易位系,含有一对来自中间偃麦草的抗黄矮病基因;YW243抗性和农艺性状遗传稳定,可作为抗黄矮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蔡东明 《农技服务》2010,27(7):867-868
蚜虫对我国小麦生产已经构成严重危害。结合工作实践,总结了北方冬麦区常见的3种蚜虫(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形态特征,并针对麦田抽穗面积在90%左右时蚜虫达到一定基数的规律,简要叙述了防除时机、防除药物、防除技巧及防除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