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普通钩土蜂(Tiphia communis Anen et Jaynes)成虫具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镰刀形,长而尖,两侧缘有宽的纵沟,沟的两边均如刀口一样锋利;在上颚的内、外两面都有纵向的细沟,并在上颚基部与两侧缘的宽沟汇合;上颚无特化的端齿与基齿。下颚的内、外颚叶均为膜质的瓣状构造。下唇的中唇舌发达,膜质,上面有细密的横沟;侧唇舌很小。舌膜质,上面有横沟。内唇亦为膜质,形状、大小与舌相似。成虫可咬断寄主附肢或用上颚刺入寄主体内,膜质的内唇、舌和内颚叶等部分可以组成临时的通道,在吸泵作用下,把流出的寄主体液吸入消化道内。所以普通钩土蜂成虫与其幼虫一样可视为金龟子的重要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农业上的三种重要害虫(小麦叶蜂 Dolerus tritici Chu 黄麦叶蜂Pachynematus sp 和黄翅菜叶蜂 Athalia rosae japanensis(Rhower))成虫的咀嚼式口器,并对黄翅菜叶蜂的食性进行了描述。通过喂养观察,发现菜叶蜂成虫喜食糖,蜜等液体食物,并可舐食蚜虫蜜露。而不取食固体食物,也无捕食习性。菜叶蜂成虫取食后可延长寿命。作者等对三种叶蜂口器进行比较,并与典型咀嚼式口器的代表直翅类对比,认为:三种叶蜂虽属咀嚼式口器,但在进化过程中,其形态和食性已离直翅类较远,而与过去作者等曾做过的梨茎蜂口器很相似。可以认为叶蜂和茎蜂的口器都可能为咀嚼式向吮吸式进化(蜜蜂的嚼吸式)的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3.
苜蓿切叶蜂是苜蓿种子田高效传粉昆虫,研究其田间筑巢规律对于释放、回收及扩繁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方位、不同颜色巢板对苜蓿切叶蜂蜂茧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进口绿黑巢板,选择东南方向放置,适宜于苜蓿切叶蜂筑巢和田间回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  结论  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端黑萤(Luciola praeusta Kiesenwetter)成虫及幼虫头部的形态,结果表明:端黑萤成虫复眼发达,但口器退化,仅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须及下唇组成;幼虫有1对不发达的侧单眼,1对发达的、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其口器非常发达.具有1对锋利的、中空的镰刀状上颚,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和1对内颚叶.端黑萤幼虫口器的典型特征为上颚近1/2处向内侧弯曲成1个齿状突起.  相似文献   

6.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金边窗萤(Pyrocoelia analis Fabricius)成虫和幼虫头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金边窗萤成虫复眼发达,口器退化;幼虫有一对发达且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其口器发达,具有1对锋利的、向内弯曲的镰刀状上颚,及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和1对内颚叶。  相似文献   

8.
对2种腐食性蚤蝇,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和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demann)的成虫口器进行解剖观察,确认2种蚤蝇口器属于典型舔吸式口器,在口缘齿形状、伪气管数量等均有明显不同,反映其取食功能差别。口器构造存在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125-126
对步甲属3种昆虫的口器进行比较形态学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步甲属3种昆虫的口器均为咀嚼式,由上唇、上颚、下唇、下颚和舌五部分组成。上唇均为心形,唇基背面有刻点,无毛,腹面纵脊两条;上颚顶端有一尖锐的单齿,膜臼叶外露,边缘被浓密毛;下唇均呈圆柱形,包含亚颏、颏、侧唇舌、唇舌以及下唇须;下颚均包含轴节、基茎节、端茎节、负颚须节、内外颚叶以及下颚须;舌端部均被长毛,但卡氏步甲为10根、拉步甲为8根、疑步甲为11根。研究结果为探讨步甲属3种昆虫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首次明确了不同化性种群的苜蓿切叶蜂滞育前蛹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入滞育前期,一化性种群苜蓿切叶蜂前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分别低于二化性种群2.03℃和2.89℃,过冷却点间的差异随低温(5℃)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低温处理12个月后,两种类型种群的苜蓿切叶蜂前蛹过冷却点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1.
拟蔷薇切叶蜂 Megachile subtranquilla Yasumatsu 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茧内老熟幼虫在旱井、菜窖等的砖缝及土洞内越冬。翌年6月底至8月中旬成虫羽化。切叶蜂是独居蜂,但又具群集习性。本文叙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为害情况、天敌以及防治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技术,对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切叶蜂科的8种野生蜂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基因片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扩增得到658bp的基因片段长度,碱基组成的A+T为75.8%,含量显著高于G+C(24.2%)含量。共检测到203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的30.9%。变异位点转化数明显少于巅换数,巅换主要以A-T之间为主。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P)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海切叶蜂Megachile maritima和大和切叶蜂M.japonica亲缘关系最近;北方切叶蜂M.manchuriana、双斑切叶蜂M.leachella和凹足切叶蜂Megachile sp.聚为一类;戎拟孔蜂Hoplitis princeps和花黄斑蜂Anthidiumflorentinum与其他6个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对利用COI序列建立快速、准确野生蜂的分子鉴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是苜蓿制种业的重要传粉昆虫,在大豆杂交授粉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苜蓿切叶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苜蓿切叶蜂化性、滞育及两者间的关系,并介绍了繁殖过程中的有害天敌。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东北地区春季免耕播种作业存在玉米根茬破除效率低、切割作业扭矩大和功耗高等技术难题,该文以蝗虫口器结构(多段阶梯锯齿状)和运动方式(双上颚异向等速咬合)为仿生原型,设计一种可实现高效破茬作业的耦合仿生破茬装置。该文通过仿生构建、机构设计、理论分析、参数优化、Arduino系统和智能控制等方法设计了行星齿轮变速机构和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其中仿生破茬刀片可还原蝗虫口器多段阶梯锯齿状结构,行星齿轮变速机构和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组成仿生驱动系统,可模拟出双上颚异向等速咬合运动方式,从而实现了运动方式与形态结构的耦合仿生。对比试验分析表明,仿蝗虫口器破茬装置可降低切割作业扭矩26.6%-31.6%,降低作业功耗21.9%-26.1%。该文工作验证了耦合仿生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破茬效率,为免耕播种机的破茬装置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酶切和双酶切AFLP技术分别对5种不同蔷薇品种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比较了2种方法的多态性比率。单酶切采用10条人工设计的与接头序列相识别的AFLP选择性引物,用PstⅠ酶切,共获得108个AFLP标记,片段大小在100~2000 bp,得到33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30.56%;双酶切采用25对双酶切AFLP引物,在50~600 bp扩增出清晰条带658条,得到182个多态位点,占总扩增带的27.6%。对多态性片段进行统计,计算出不同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硕苞蔷薇同其它4种蔷薇的遗传距离偏远,且其它四种蔷薇的遗传距离均较近,这与蔷薇品种来源和培育史相符。该研究表明两种AFLP标记均可用于蔷薇品种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态性的检测,准确评价尚待和其它品种对比研究后确定。  相似文献   

17.
2004年3~8月,在南岳沿海拔梯度设置3块样地,进行叶蜂取样调查。共采获叶蜂2 125头,隶属3科36属66种。研究表明:(1)春季黑腹近脉叶蜂、台湾钩瓣叶蜂为2种为优势种;夏季台湾钩瓣叶蜂、列斑黄腹三节叶蜂、日本黄腹三节叶蜂、白尾暗腹三节叶蜂和杜鹃黑毛三节叶蜂等5种为优势种。(2)低海拔红头钩瓣叶蜂为优势种,中海拔台湾钩瓣叶蜂为优势种,高海拔红环元叶蜂和黑腹近脉叶蜂为优势种。(3)各月份间叶蜂群落个体数量的排序为:4月>5月>3月>6月=7月>8月;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为3月>6月>7月>5月>4月>8月。(4)各海拔间叶蜂群落个体数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排序均为: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昆虫都是大豆不育系的有效传粉昆虫,用它们授粉后可使网室内大豆不育系的单株结荚数和单株粒数明显提高。释放熊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21.3个和43.1粒,释放苜蓿切叶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56.8个和128.2粒,苜蓿切叶蜂的授粉效果显著高于熊蜂。  相似文献   

19.
在杂交大豆的育种过程中,利用人工控制条件为大豆不育系传粉是很重要的一种育种手段.通过在网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大豆不育系进行熊峰、蜜蜂和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试验,证实了熊峰、蜜蜂和苜蓿切叶蜂都是很好的传粉媒介,其中以苜蓿切叶蜂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不同试剂解除天山野生蔷薇种子休眠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野生蔷薇的训化繁育提供参考,以天山野生的腺齿蔷薇(Rosa albertii Regel)、密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 L.)和宽刺蔷薇(Rosa platyacantha Schrenk)的种子为材料,低温层积后采用高锰酸钾(KMnO_4,浓度0.1%、0.2%和0.3%)、硫酸铜(CuSO_4,浓度0.1%、0.2%%和0.3%)和萘乙酸(NAA,浓度50mg/L、100mg/L和150mg/L)3种试剂不同浓度浸泡处理后进行培养,50d后种子无发芽时统计发芽率。结果表明:3种试剂几乎没有打破腺齿蔷薇的休眠,可打破密刺蔷薇和宽刺蔷薇的休眠,宽刺蔷薇的发芽率高于密刺蔷薇,高锰酸钾和硫酸铜处理效果优于萘乙酸,其中以KMnO_4处理密刺蔷薇、宽刺蔷薇的效果最好,0.2%KMnO_4处理密刺蔷薇的发芽率最高,为26.7%;0.2%和0.3%KMnO_4处理宽刺蔷薇的发芽率最高,均为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