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阶段性康复锻炼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本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锻炼方法,干预组则进行4个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指导。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显示,除畸形项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干预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项目及Harris评分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vs 20.0%,P〈0.05)。结论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肢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日常动作的协调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15例行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SuperPath组,选择15例同期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常规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结果.结果 SuperPath组的切口长度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常规组(均P<0.01);两组的置换时间、置换后影像学评价及髋臼角测量、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后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结论 SuperPath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响假体位置及置换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与手术局部操作因素的关系,为临床预防感染发生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方法回顾我院自2007-05—2011-05月4年中开展的61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包括全髋和半髋,1人多关节不做统计),其中23例(均为单关节)发生术后感染,对病例感染情况与手术局部操作因素分析对比.结果手术局部操作情况与术后感染有一定相关性.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手术局部操作情况的因素不可忽视.严格术前患者体质评估,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对降低感染发生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屈曲强直矫正、关节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屈曲强直、平均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为(20.95±0.21)分、(52.20±1.20)°、(7.58±1.25)°、(52.01±3.20)分,经5年随访,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屈曲强直、平均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为(80.12±3.02)分、(7.02±0.12)°、(185.20±2.02)°、(89.25±4.02)分,手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及假体脱位、下沉等近远期并发症。结论:给予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差、生活工作行动困难等情况,且经临床观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治疗85岁以上超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髋成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强调假体位置的准确性及牢固性,术后早期活动。结果:本组13例其中1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全髋关节置换,2—4用患者能扶拐下地,9周船自理生活,随访6月-5a,病者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照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效果满意。结论:作者认为治疗超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量的变化及术式对其的影响。方法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6例老年患者,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全髋置换、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混合型全髋置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观察术后12、24、48h及拔管时的引流量,以及不同术式对引流量的影响。结果术后12h引流量占总量的53.7%,24h后引流量呈减少趋势,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术12 h引流量达(346±41)mL,高于其它术式(P<0.01),48h时的累积引流量与各术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术后12h是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的高峰期,应密切观察引流量的变化,术式可能是影响引流量大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断骨丹外敷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活血通络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冰敷消肿,观察组以断骨丹外敷。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度及血清指标(TNF-α、IL-1、IL-6)水平,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SS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肿胀程度在术后第3天、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IL-6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髋关节HSS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断骨丹外敷可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起到良好的活血通络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方法:针对93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并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93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未出现关节脱位、感染、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至1 a,患者假体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均能下地行走。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和术后的正确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可提高髋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21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1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研究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6%vs 35.2%,P〈0.01),且研究组发生DVT的血栓栓塞程度亦较对照组轻(Hc=3.85,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机率,并减轻血栓栓塞的程度,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我科从2004年1月-2004年12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1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通过给病人行之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康复锻炼,改善和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收到较满意的临床及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