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农业部农机化司于 2000年 9月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的全国农机化科教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创新的意义、内涵,大力倡导行业的整体创新意识,提出了农机化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重点,为 21世纪初的农机化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提高对农机化技术创新的认识   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机制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也包括应用的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新机具的研制是创新,技术的组装配套、“一机多能”是创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创新。创新的技术应是先进、适用的技术或技术集成,最…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我国农机化科技发展的思路、重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世纪我国农机化应着重解决重点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开展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加强人才、信息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广泛建立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实现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按照"战略需求——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领域"分析框架,提出了农机化科研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等,构划了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体系建设、机制设计与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按照"战略需求-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领域"分析框架,提出我国农机化科研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等,提出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体系建设、机制设计与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动力,确定科技创新发展重点是"十四五"农机化发展布局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重点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出发,分析农机化科技创新的一般发展规律;从时代冲击的横向维度出发,探讨不同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对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对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和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就农机化科技创新而言,一般发展规律的制约要远远大于时代冲击和影响。"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应是棉油糖等大宗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以及丘陵山区等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区域机械化技术研发;可同时考虑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和智慧农业研究方面做出一定部署;并就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农机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逐步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化技术和具有竞争能力的先进适用、安全可靠、价格合理的农机产品,提高了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回顾改革开放30年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科研工作发展历程,总结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对于做好新时期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宪 《农机科技推广》2011,(12):12-17,21
2011年,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以突破农机化薄弱环节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着力推广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山东省建设新型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新型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新体系基本架构包括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农机化科技运行系统(农机化科学技术研究系统、农机化科技人才培养系统、农机化科技产业系统、农机化科技推广系统)、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新型创新体系运行的环境。另外,提出了促进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政策措施的建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清除体制性障碍;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制定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支持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至2013年,我国农机化的耕种收综合水平已达65.8%。但农机装备结构矛盾突出,科技创新力不强。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农机化向规模化、区域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技术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甘肃省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环境,分析了甘肃农机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甘肃“十一五”农机化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选择和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山东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即将进入“十二五”,山东农机化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向全面实现农村各业机械化迈进的农机化发展的新时期,面临农机化发展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农机化发展的主动权,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提高全省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部2012年3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当日在河南许昌正式启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将投入1.3亿元陆续启动棉花机械化技术等8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部称,这8个项目包括:华北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农艺技术研究与示范、植保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5月29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的通知》,宣布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组基础上,成立土壤耕作机械化、种植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种业机械化、林果业机械化、设施园艺工程、饲料与养殖工程、精准农业、技术集成与区域规划11个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以进一步提升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机化科学发展。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将在全国农机化科技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了步伐,要求在新形势下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方式和方法,便于农民更好的利用农机化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然而现阶段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实际的生产实践存在差异,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范围和水平,为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省农机三新工程(原三项工程)项目是农机科技创新推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自1999年以来,省农机三新工程围绕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全省农机化发展规划目标,针对农业生产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立项开展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生产现代化是实现振兴战略的重点环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面对农机化发展,以及探索发展之路是当前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一、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人才短缺,创新不够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但由于农机化发展起步晚,基础不足,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缺乏对农机研发人才的培养,由于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短缺,导致在农机研发队伍中技术带头人老化,年  相似文献   

17.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农机化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科学分析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规律,是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机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因素来看,我国农机化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战略方针。伴随着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机补贴政策为农机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农机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农机行业的技术进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围绕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了我国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现状,研究借鉴国外农机化扶持政策措施,从作业补贴、财税、金融、保险、农机化项目及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提出农机化政策创设思路,在政策支持内容、政策支持环节、政策支持方式等方面建立三维框架模型,旨在强化政策储备、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创设渠道,构建与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时期,而且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阶段。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机化的发展靠技术,而技术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则靠推广,所以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深入探讨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创新技术推广方法,从而为更好地推进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