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能保护土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试验、示范,根据乌拉特前旗实际,大面积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田间耗水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节水保肥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生态沃土机械化耕作对两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年为一周期,设计一种生态沃土机械化耕作模式(MET),周期内将翻耕、苗带旋耕、免耕、深松4种不同的耕作措施组合,对土壤进行适度耕作,并以连续免耕(CNT)和传统翻耕(CCT)为对照,研究MET对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耕层土壤理化特性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MET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结构质量,增加土壤肥力,避免土壤板结,生态效应和沃土效果显著。显著增加0~3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平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CNT和CCT高8.2%和30.4%;有效降低0~30cm土层土壤容重,平均容重分别比CNT和CCT小0.089、0.125g/cm3;增加0~30cm土层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碱解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NT和CCT高0.36、0.61g/kg,并且各层之间有机碳含量分布较均衡,CNT只增加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CCT只增加1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MET显著增加小麦的平均单株分蘖数、有效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从而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分别比CNT和CCT增产14%和14.9%;小麦播前进行的耕作有一定的后效,对玉米产量有影响,MET与CNT通过增加玉米的有效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玉米产量,两者产量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CCT,分别高7.4%和3.7%。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耕作处理:等高耕作(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 TP)、垄向区田(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RF)、深松耕(Subsoiling tillage, SF)、等高耕作+深松耕(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subsoiling tillage, TP-S)、垄向区田+深松耕(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subsoiling tillage, RF-S)、等高耕作+垄向区田(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TP-R)、常规耕作(Down-slope cultivation, CK),探究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温室气体排放、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内,水土保持耕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器官氮素转运率以及氮肥利用率,部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也可以显著降低N  相似文献   

7.
5 耕作体系与作物产量通过对肯塔基等4个州立大学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南、北部平原玉米带内,各种耕作方式的产量差异不大,而对低洼地带采用免耕法耕作时,产量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赵华颖 《河北农机》2023,(23):103-105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重要的土壤保护措施,对土壤侵蚀控制具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保护性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侵蚀控制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原理和应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在土壤侵蚀控制方面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其次,通过田间实验和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结构维持、降雨冲刷减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和作物类型,比较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侵蚀控制的差异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侵蚀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加强保护性耕作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民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与秸秆因素对极端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相对于常规耕作,深松耕能提高土壤水分充足期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深松耕秸秆还田,比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分别高25.74%和11.45%。秸秆因素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影响土壤含水率方面占主导地位,秸秆因素与耕作措施在土壤水分亏缺时影响土壤含水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免耕、深松耕、耙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加集雨,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还表明,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亏缺时土壤含水率相关不显著,而与土壤水分充足期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以及平作半膜4个覆膜耕作处理,采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不同覆膜耕作方式的优劣.结果表明:垄作全膜处理保水保温效果明显;干旱条件下,耕作措施较覆膜方式对地温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在水量充沛条件下,覆膜方式则表现出对地温更显著的影响.田间起垄耕作结合全膜覆盖的种植方式,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滴灌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形成,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干旱区农业节水和玉米高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耕作方式对豫东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豫东地区夏玉米生长季恰逢雨季,季节性强降水经常导致农田积水,使玉米生长受到涝渍灾害威胁,为探索当地夏玉米的适宜栽培管理模式,试验设置播前翻耕、深松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并以当地种植习惯的免耕贴茬播种为对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重点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夏玉米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贴茬播种处理相比,翻耕和深松处理均能在强降雨后有效降低表层土壤含水率,增加夏玉米生长中后期的株高和叶面积;翻耕和深松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6.55%和19.67%;翻耕和深松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37%和9.69%,旋耕处理降低了3.45%。综合考虑夏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翻耕和深松措施是适宜于豫东地区夏玉米高产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能保护土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用物产量。文章通过对蓝田近几年试验、示范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论述,提出了大面积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耕作和覆盖方式对旱地甘蔗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旱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覆盖方式对甘蔗萌芽率、分蘖率、净光合效率、品质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耕作方式包括横直深松、深松浅耕和常规深耕,覆盖处理包括地膜覆盖、蔗叶覆盖和无覆盖。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对甘蔗产量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的技术措施能显著地提高旱地甘蔗的产量;采用土壤深松或深耕结合蔗叶覆盖技术,能明显地提高新植甘蔗的蔗糖分。  相似文献   

14.
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讲述了玉米保护性耕作以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首先,对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做出分析;其次,叙述了机械化种植对玉米耕种的好处;最后,通过机械化播种玉米、机械化收割玉米以及机械免耕方式三个方面讲述了对机械化耕作和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江苏省土壤结构特征扣全国一年一熟、部分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目趋成熟的现状,提出在我省开展保护性耕作,拟定了玉米——麦旱旱轮作、水稻——小麦水旱轮作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保护性耕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含水量,保护性耕作对地温的降低作用应该引起重视。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可以在库车县一年两熟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棉花-春玉米轮作下,棉花秸秆还田配合耕作措施对土壤性状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4 a大田定位试验,以试验处理前土壤理化性质为参照,研究了翻耕秸秆还田(PT+SR)、旋耕秸秆还田(RT+SR)、翻耕秸秆不还田(PT+NSR)、旋耕秸秆不还田(RT+NSR)、免耕秸秆还田(NT+SR)、免耕秸秆不还田(NT+NSR)对土壤容重、水分、养分、微生物等的影响;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合耕作措施可有效降低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以PT+SR处理效果最优,与处理前相比,降幅达9.87%和7%。PT+SR处理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应,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 a平均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了1.29万kg/hm2和2.42 kg/m3。秸秆还田配合耕作措施可有效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以PT+SR处理效果最优,分别较试验处理前提高了11.9%、40.5%、32.8%、23.1%、2...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节水和增产效应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杜蒙县,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作为对照,分析各节水方案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找到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提高黑龙江大庆地区的玉米产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提高土壤含水率,且对地表以下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影响较明显,产量与对照相比除秸秆覆盖处理外均有增产效果.其中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措施可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4.88%,产量提高26.38%,其节水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辽西半干旱区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以秸秆还田+免耕为研究对象,总结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有效提升辽西半干旱区耕地质量和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丘陵地区的田块可以分为冬水田和旱田两类,冬水田又有深泥脚或浅泥脚之分。单一耕作机械较难适应该区各种田块的耕作,分析不同耕作机械的适应性,可供丘陵地区选择耕作机械时参考。一、土地耕作方式稻田的机械耕作方式与土壤结构和肥力有一定的关系。合理的耕作方式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