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具有创作的连续性和可变性。树小盆景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松柏类盆景的可变化性最为典型。就盆景创作规律而言,从素材的培养开始到实施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一件作品的完成时间大约在10年左右。在这漫长的连续制作过程中。作者根据作品的不断生长变化,会在不同的制作阶段改变自己的审美认识,从而重新确立创作方案,对原作品进行改作。从实际创作意义上,改作是盆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盆景创作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盆景改作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就有变化,这些变化或来源于植物自身的生长,或通过修剪、蟠扎、换盆等盆景造型技法来实现。对于已经成型,甚至获得过大奖的盆景重新造型,进行二度创作,谓之"改作"。这是盆景创作的继续,成功的改作能使盆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具有"凤凰涅槃,再获重生"的艺术效果。对于成型的盆景,看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盆,换种盆景造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对盆景的一种改作。如锦鸡儿盆景"野趣"、雀梅盆景  相似文献   

3.
改作地点:文华盆景联谊园 改作时间:2012年10月16日盆景改作不仅是盆景制作的继续,更是盆景的冉创作若是改变表现形式的改作,那不光是从另一思路的再创意更是一次挖掘主体潜艺价值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1月6日,记者在武汉市洪山路、武胜路等花卉市场看到,金钱树、发财树、富贵籽等中高档花卉都卖得不错,价格在50元到100元不等。另外,以前销量一般的发财树盆景、铁树盆景、蜡梅盆景等高档盆景今年卖得也很好,价格在80元和200元之间,不少店铺近期纷纷补货。  相似文献   

6.
5月底,我到常州参加一个盆景学习班,其间需做一个“功课”——操作演示,我便选了这棵携带方便的树参加:这是棵高约80厘米的“满天星”,养植好多年了,一直都是以原形态作修剪,没有大的改作。这次本意也是只做个修剪,但路途中不慎碰断两个小枝,原位置就有两个小小的空缺了。别人不会发现.但我自己能感觉出来,遂起改作之意。但也只是习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松柏盆景的地位可谓蒸蒸日上,广大桩友争相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使松柏盆景制作出现了空前火热的局面。相比之下,杂木盆景倍受冷落。在盆景园地中,似一个无人疼爱的孩子,寂然一隅,顾影自怜。平心而论,这不是正常现象。松柏类常绿树种有其自身的优点。但落叶木盆景也有着松柏类盆景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显示出从艺者的非凡功力。近读两件雀梅盆景,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令人难以忘怀。《双峰映月》是双干式高耸型盆景。此桩突  相似文献   

8.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9.
桩头想象     
能成就一盆上档次的盆景,离不开一个奇特的桩头。但有特色的桩头,未必就能成就一盆好盆景。事实可以说明这个道理——盆展大奖的得主,不少是很有艺术造诣的人。对于有个性的桩头,盆景爱好者总是爱不择手,未来的树相也同时隐隐约约地出现在眼前。请观赏曾耀民的紫薇桩头和奚志敏的榆树桩头。它们除了些许嫩芽,就是原原  相似文献   

10.
水旱盆景,是指在同一盆中既栽种植物又布置山石,既有水面又有旱景的一种盆景。它介于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之间。在这类盆景中,树与石相映成趣,水与早相补相成,巧妙地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图。水旱盆景是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欣赏树木姿态或单单玩赏水石的产物。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尝试将它们集于一体。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航录》记载,当时扬州的花匠善制  相似文献   

11.
盆景改作的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升华。既然是改作,顾名思义,就是从实际出发,在“改”字上做文章,决不是简单的位置转换或角度调整。  相似文献   

12.
《新生》是我的一盆竹桩盆景,制成后深得周围花友赞扬,他们纷纷问我是如何制成的。 这盆盆景的材料取自我园中一蔸2001年栽就的小佛肚竹。受田发建先生竹桩盆景的启发,我决定试着制作一盆竹桩盆景。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用盆景艺术向世界宣传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是海派树石盆景《浦江源头》的创作初衷。早在2006中国陈村世界盆景赏石博览会上,《浦江源头》就赢得了中外盆景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赏。美籍国际盆景雅石协会(BCI)和世界盆栽友好联盟(WBFF)领导人琳达布兰特颇为欣赏地与《浦江源头》合影留念。《浦江源头》能在大展上引起震撼,不仅让人领略了海派盆景的魅力,而且向世界展现了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地的母亲河——黄浦江源头的神韵美境。  相似文献   

14.
我性喜寂寞。但自从《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4期发表我的《闲来放情文人树,踏遍源头访古禅——循苏本一文脉深底探索记》一文后,就寂寞不再。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与我联系,探询、讨论有关问题,直到九月上旬才复归以前的寂寞。本想重享寂寞,但年底又见黄彪远的大作《文人树的自然形成与创作理念》(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12期,以下简称“黄文”)中又  相似文献   

15.
讲究意境美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大特色。由于中国盆景受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书法、造园等艺术的影响,很重视对意境美的追求。这一点也是中国盆景一个可贵的值得继承并发扬的好传统。吕坚以创作小型、微型盆景见长。尤其是他的小型盆景,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盆景讲究意境的特色,创作了不少具有  相似文献   

16.
这盆题名为《问天》的榕树盆景在家里分工归我管。这次在参加广东茂名市老干部盆景协会2008年迎春盆景展览时获得金奖。我拿着获奖证书,感慨良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说“十年磨一剑”的话,我这盆盆景花15年时间也不止了。  相似文献   

17.
我于2006年5月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刊登了《盆景改作笔记》,至今已有两年了。可能大家要问,盆景改作得怎么样了?效果好不好?就此我再来谈一下。  相似文献   

18.
现场造型改作,立竿见影,直观现实。老师启发,初学启蒙,别开思路,无疑是给初学者上的一堂直观的一目了然的盆景技艺操作教学课,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会给某些读者产生误导——"盆景制作就这么简单"?所谓改作,是通过作者的审美意识,打破常规的想象力,在确保植物生存的前提下,把一件普通的坯材(作品)改造成一件有欣赏价值的坯材(作品)。有些作品力求表现形态美,只得其形,缺  相似文献   

19.
以我个人之见,我国盆景在南方发展迅速,不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现,而且在理论研究上也有所突破,如福建榕树盆景研究所对树种特殊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中原及北方盆景事业发展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树种选择上存在着重大的失误和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一些不能或不耐盆栽的树种做为中原、北方的主要盆景树种。例如,在《中国盆景》、《中国盆景制做技术》等权威性盆景书籍中,就把柽柳、黄荆、枸杞、金银花等列为中原、北方的盆景树  相似文献   

20.
左边这幅作品苍老而自然成趣,作者为这盆大型盆景所提的《苍然》景名,可谓画龙点睛。这是盆立式的黑松盆景,它没有迎客松那样的大飘枝,主干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貌似平平。但就是这种树材,在创作时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