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奠权 《新农村》2021,(3):27-28
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部分养殖场由于管理不善,饲料营养配比不当,疫病防控不科学,极易引起咬尾咬耳综合征的发生,甚至引起患猪伤口感染死亡.因此,加强管理,严防咬耳咬尾综合征的发生,必须引起养殖场(户)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规模养猪场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早期断奶的猪群,轻者把尾巴咬掉半截,重者全部咬掉;有些猪还咬耳朵,可引起伤口感染,造成猪群生长缓慢和饲料报酬下降。  相似文献   

3.
王贞奖 《福建农业》2005,(10):29-29
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因饲养管理不当、日粮营养不平衡、环境应激等因素引起的猪咬尾症时有发生,给养猪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此,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防止猪交尾症的发生。一、病因1.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以及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过  相似文献   

4.
规模养猪场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比较早,轻者把尾巴咬掉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的时候,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  相似文献   

5.
沈良慧 《农技服务》2014,(3):122-123
<正>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发展,常因管理不到位,营养物质的缺乏,疫病防治不科学,极易导致猪相互咬尾咬耳的发生,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降低猪肉的质量,甚至引起猪伤口感染死亡。因此,加强管理,精心饲喂,促进猪的生长发育,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一、发病原因1、品种因素长白猪、哈白猪咬尾咬耳症较多,地方猪种较少见,母猪比公猪要多。体重18~80kg的猪最易发病。主要多发于每年的1~3月和8~12月份。2、环境因素猪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猪  相似文献   

6.
<正>在猪群饲养管理中,时常会出现咬架、咬耳、咬尾等现象,造成商品猪残次品增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猪群一旦发生这些现象,应及时查找原因,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防治。1.常见原因。猪群合圈、合群后,互相争夺群序位置是发生咬架的主要原因。猪有群居特性,嗅觉又非常灵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产生的异味或因玩耍而致受伤出血的腥味,都会引起其他猪只的攻击,从而发生咬架。群体内密度过大时,猪群常因争食槽、水槽  相似文献   

7.
1为害 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这种感染可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质量。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相似文献   

8.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所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根据实践经验对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提出如下有效防治措施,供参考。 一、猪的营养需求要满足 猪咬尾征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所饲喂日粮中营养失调,搭配不当,故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配合饲料。发现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  相似文献   

9.
如何防治猪咬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咬尾症是规模养猪场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一是具有品种差异。瘦肉型杂交猪,尤其是长白杂交本地猪和杜洛克杂交本地猪最易发生咬尾症。二是与气候因素有关,天气突变,会使猪群烦躁不安而诱发咬尾症。三是饲养密度过大,饲料缺乏蛋白质或某些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  相似文献   

10.
<正>猪的咬尾症是规模养猪场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一是具有品种差异。瘦肉型杂交猪,尤其是长白杂交本地猪和杜洛克杂交本地猪最易发生咬尾症。二是与气候因素有关,天气突变,会使猪群烦躁不安而诱发咬尾症。三是饲养密度过大,饲料缺乏蛋白质或某些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也会引  相似文献   

11.
猪咬尾症是猪群的猪相互攻击相互残害对方。引起尾伤残的一种异食癖。猪咬尾症是目前规范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引起猪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降低,经济效益减少。笔者通过对不起54个养猪场及时37户20头以上养猪户中发生的咬尾症进行临床观察及具病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征”。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13.
猪咬尾也称异食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或由于其他代谢障碍所致非常复杂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其中一些不适宜的环境和管理因素也是诱发咬尾的重要原因。咬尾在各日龄、各品种猪均能发生,但是在有神经质的猪群更易发生。猪群一旦发生咬尾以后,即使激发因素消失,往往也将持续这种恶癖,致猪伤、残、死,往往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咬尾的发生原因咬尾的发生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环境、营养等因素。1.1营养因素日粮营养不全面,如果蛋白质含量偏少,氨基酸不平衡,尤其是赖氨酸缺乏,粗纤维含量过低;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食盐不足,玉米含量过高,食槽、水槽太少,争食抢水等都是引发咬尾的因素。全价日粮中如果使用颗粒料比粉料更易引发咬尾。  相似文献   

14.
猪群咬尾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胎衣、食仔等,其中,猪的咬尾现象在集约化和规模化猪场常有发生,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将很快导致猪的尾巴脱落、采食量减少、伤口感染、关节红肿、跛行、甚至死亡,严重地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降低猪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1.饲养密度要适宜一般要求每头猪需占有1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密度过大,容易引起饲养应激,发生互咬症.夏季天气炎热,为防暑降温,可适当减少饲养密度.   2.饲养方法要得当喂给的饲料要充足,避免猪出现强烈的饥饿感.要有充足的饮水供应,避免出现口渴应激.有条件的可以每天定时定量向圈舍内投喂野草、青菜等青绿多汁饲料供猪叼食,这样既补充了维生素,又能克服饲养环境单调,防止猪互咬.   3.饲料营养要全面如果营养缺乏,不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导致猪互咬.因此要求配制的饲料营养成分要全面,特别是不能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相似文献   

16.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17.
猪咬尾症的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猪的咬尾症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损伤前期,这期的  相似文献   

18.
1 品种和个体差异 一个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但体重差异大的猪,常出现咬尾现象. 2环境 猪舍环境条件差,不符合猪的正常生理要求,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蓄积,天气突变,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引发啃咬: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躁不安,也会引起咬尾;猪生活环境单调,特别是仔猪活泼好动,互相"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终导致严重的食肉癖.  相似文献   

19.
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因饲养管理不当、日粮营养不平衡、环境应激等因素引起的猪咬尾症时有发生,给养猪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了防止此症的发生,现将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1品种和个体差异一个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但体重差异大的猪,常出现咬尾现象。2环境猪舍环境条件差,不符合猪的正常生理要求,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蓄积,天气突变,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引发啃咬;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躁不安,也会引起咬尾;猪生活环境单调,特别是仔猪活泼好动,互相"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终导致严重的食肉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